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_西方女性主义_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_李晓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
战线S I X IA N G
ZHANXIAN
2005年第2期第31卷№12,2005V ol131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
李晓光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

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

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 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关键词: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理论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3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2-0009-04 3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女性主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运动,它极大地改变了妇女的期望和生活,也影响了男性对妇女生活的看法和对待妇女的方式。

可以说,没有其他的社会运动像女性主义运动这样,如此迅速地革命化,并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1](P185)女性主义者们从最初的关注妇女压迫的根本决定因素,诸如妇女的压迫主要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之中、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育领域、在性关系还是母职履行中,是诉诸于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表现等,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诸如父权制、剥削经济制度或是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坚持自然或是生物性的论断、捍卫现存的性别安排,到取而代之的强调社会和环境因素,探讨社会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已经从宏大理论转向了本土研究,从父权制的跨文化分析到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复杂的历史交互作用,从女性身份的观念或是妇女利益转向女性身份的不稳定性,以及妇女需要或是关注的积极的创造和再创造。

”这样的一种转向主要是通过三个关键性的因素推动的,“第一,黑人妇女对白人女性主义的种族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假设的持续、有力的批判影响;第二,性别差异日益被看作是更具可变的、更积极的特征;第三,女性主义对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和发展。

”[2](P4-6)但是,当代女性主义并没有完全从平等、解放运动的现代主义历史中逃脱出来,而是走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夹缝中。

一方面,女性主义继承了作为现代主义遗产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又对启蒙思想的基本假设中所包含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进行了挑战而与后现代主义结成同盟。

因为现代主义的批判并没有降低形成女性主义政治雄心的新的基础的重要性,女性主义在强调具体和差异的过程中遭遇了基于身份的政治学价值观的限制。

当代女性主义面临的战略性问题是:一方面更丰富地理解异质性和差异性,一方面继续解决赋予女性主义以意义的联合、联盟和共同性。

女性主义这种处境最明显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境遇中。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 nr de Beauvior)、解构主义者雅克・德里达(J acques Derrida)以及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 acques Lacan)那里获得的理论启发。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3收稿日期:2004-05-16
作者简介:李晓光(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者首先接受了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但是做了另外的诠释。

她们认为,妇女是他者,但是这样的他者具有种种优越性,没有必要去超越。

因为“他者的处境可以使妇女退避三舍,从而批评主流文化力求强加给每个人、包括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在这里是妇女的社会规范、价值和实践。

他者性与压迫、劣等的种种联系而言,其意义远远超过压迫、劣等的社会处境。

他者性也可以是一种存在方式、思想方式和讲述方式,它使开放、多重性、多样性和差异成为可能。

”[3](P288)而解构主义者的观点能够引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的注意,主要在于解构主义者相信“既不存在自我身份,也不存在真理;我们生活和语言中的秩序,都是被强加的结构。

”同时,德里达和拉康还多次提到“语言将‘女性气质’排除在外的情况。

”[3](P289)因此,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女人、他者陷入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空虚,现在应该是把她从这种空虚中拿出来加以讨论的时候了。

但是,正如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所说,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之间是一种颇不稳定的关系。

女性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仍然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而且在政治上过于天真;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并未摆脱本质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曾攻击女性主义理论。

而对于试图基于二者社会批判的交叉点、结合二者优势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一些批评家却抱着拒绝的态度,认为它是所谓“学院派的女性主义”,远离妇女运动,孤芳自赏,在精神的花园里享受思维的乐趣。

因此,也不承认后现代女性主义者。

另一些批评家认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错误是在所谓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论中、在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辩论中都站错了立场。

所谓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论论题是:妇女和男人在本质上相同还是不同?所谓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辩论的论题是:妇女的“本性”是“可塑的”———性情不定的、不断变化的,还是“固定的”———恒常的、不可改变的?社会性别是生理性别的有机派生物还是文化任意强加给生理性别的?可以说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是差异女性主义者。

她们认为妇女和男人不一样,妇女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体、生育节奏和性器官。

对于男女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并不想放弃,她们认为妇女想要的是和男人一样的自由,自己建构作为独特的妇女自己。

同时,大多数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都拒绝把自己归到所谓“本质主义”者之列,即认为社会性别是文化建构的结果,不同于生理性别;没有什么不可改变的妇女“本性”。

妇女可以是“不女性的”(unfeminine),男人也可以是“不男性的”(unmasculine)。

[3](P301)随着二者对对方批判过程中的不断交融与互补,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同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主义之间的争执正在缓和。

那些赞同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者现在承认,“我们不需要‘断然否定……大量的历史叙事,也无需背弃对社会宏观结构的分析’。

换句话说,我们无需放弃女权主义理论。

”同时,后现代主义者也认为“这些理论不仅要对特定的历史和语境做出回应,也要对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造成的变数和差异有所反应。

”[4](P279-280)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除了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质疑,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也成为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Psychoanalytic feminism)的主要论点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深藏在妇女的精神内部。

与自由女性主义基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寻找妇女受压迫的解决方案不同,与激进女性主义基于人类的生育角色、生育实践对妇女压迫问题的解释也不一样,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行为方式的深刻根源在于妇女的精神、心理层面。

他们关注受压迫妇女的性角色,认为压迫妇女的根源深藏在妇女的精神内部。

依据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概念,如俄狄蒲斯情结等,提出社会性别不平等产生于人的一系列早期的童年经验。

这些经验使得男人和女人各自把他们看作具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而且造成了父权制社会的男性气质优于女性气质的观念。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女性主义者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加以批判。

比如激进女性主义的代表凯特・米利特集中批判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固有的生物决定论,以及其中固有的男性偏见,质疑精神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确信人的性心理的成长是由生理决定的;激进女性主义另一代表舒拉米斯・费尔斯通谴责了弗洛伊德没有严肃认真地思考导致人的心理失调的多种社会起因。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著名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分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妇女观,认为弗洛伊德所谓的“恋父情结”,是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的,他假定了女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身体不健全的人。

因此,波伏娃批判了弗洛伊德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妇女的生理、心理和处境归结为“性”的“性一元论”。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批判遭到了新女性主义的挑战。

正如盖尔・鲁宾(G ayle Ru2 bin)曾对此做出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理论对女性的从属处境起到了文饰的作用,(因此女权主义者的)批判是合理的。

但换个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理论又描述了女性是如何陷入依从境地的,那么批判就是不正确的了。

”因为,“弗洛伊德理论描述了男性生殖器文化如何驯化了妇女,以及这种驯化对妇女所造成的种种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5](P147)著名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心理学家朱丽叶・米切尔(J uliet Mitchell)在其文章《精神分析学与女性主义》(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中认可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女性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前俄狄蒲斯阶段的重要性,认为贬低妇女的亲属关系体制是父权制社会的主导意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就是人逐步获得
这种意识的过程。

而鲁宾本人在其著名的文章《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The Traffic in Wo men2Notes o n t he“Political Eco no my”of Sex)中专门探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她超越了米切尔。

鲁宾认为,“精神分析学包含了一套理解男人、女人以及性欲的独特概念,它是关于人类社会性欲的理论。

”[5](P48)“弗洛伊德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一个完全的生物决定论者。

他反复强调,所有成人的性欲都是心理发展而不是生物发展的结果。

但是他的著述常常模棱两可,他的措辞为生物决定论解释留有不少余地。

”[5] (P50)女性主义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南茜・乔多罗(Nancy Chodo row)的《母职再生产》(The Rep ro2 ductio n of Mot hering)则是从女性角度诠释弗洛伊德理论的最重要著作。

乔多罗的主要论点是:“家庭心理动力,尤其是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对象—关系’促使两种社会性别人格定型。

这两种社会性别的特点———男人行动独立,相对不受情感影响;而女人则互相依赖而且容易情绪波动———为男人和女人接受各自在社会和经济中的角色作好了准备。

男人的特点使他们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作用;而女人的特性有利于她们发挥再生产,特别是母职再生产的职能。

”[4](P152)
女性主义者从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男权模式的批判到从女权的角度诠释其理论,使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成为女性主义者分析妇女所受压迫的有力工具。

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雅克・拉康(J acques Lacan)发起了一场所谓“回归弗洛伊德”运动。

但是拉康又不是一种完全的“回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结合起来。

符号学是研究语言的意指、符码和结构的学科。

拉康提出的著名论断是:潜意识如同语言一样是被建构起来的,他以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来解释这个论断,从而取代了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模式。

拉康把婴儿期的发展分为想象阶段和镜像阶段,在想象阶段,婴儿相信他是母亲的一部分,他还不能理解他与母亲的差异;而在镜像阶段,婴儿开始获得语言,形成自我,认识到差异,这种差异意味着与母亲的脱离,而这种脱离的出现又在于父亲以符号方式的出现,即阳具(p halloy)代表了父亲的法则(Law of t he Fat her),潜意识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构成女性主义所认为的拉康阳具中心主义(p hallocent rism)。

女性主义指出,拉康的阳具中心主义表明了在父权制结构中男人和女人是怎样被建构的。

在其心理分析模式中,女人只不过是性幻想的产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女人被排除在阳具体系之外,她与现实的关系也就变得更重要了。

酷儿理论及赛伯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如果说后现代女性主义以及当代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还是在做着把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宏大叙事转
向微小事件研究、从宏观领域转向微观研究的努力的话,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 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则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解和破译。

“‘酷儿’不是指同性恋主体解放运动的宏大叙事。

”“相反,它质疑一切使性欲规范化的通行方案。

”所谓性的规范观念也不仅指传统的、为人们所接受的异性恋文化,还“包括同性恋者出于传统观念对规范保守的渴望,‘酷儿’现在被看作一个瞬态的术语而与任何形态的性‘规范化’相对。

”[6](P102)就后现代主义而言,“重构的酷儿主体向提出性别生物学界定的主体性理解发出了挑战,这种理解是以生物学的性别界定为本质的。

”所谓“生物学的性别界定”即认为同性恋者源于独特的生物学上的同性的性欲,而在“酷儿”理论看来,同性恋的性欲“表现出一种对多态的性形态和性幻想的渴望,这些不是出于那种源于强制性认同的对女性主体规范、控制和组织的需要。

”[6](P103)
赛伯女性主义对数字化的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都持积极的态度,并认为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还是精神分析的方法论,其阶级、性别、种族的话语都在被技术的进步改变着,甚至可以说技术正在彻底地建构世界。

但是女人由于缺少教育和技能训练却没有学会并参与到对这些技术的控制之中。

因此,女权主义者现在必须学会破解的是被称之为“赛伯格”(Cyborg)的主体存在。

而“赛伯格”不同于一些早期的自动装置,也不同于机器人,而“是通过化学药品、仿生修复和神经系统移植而得到加强的人类主体。

”[6](P136)“是一种拆分而又重组的存在,是一种后现代的聚合性而又个人化的自我,是女权主义者现在必须学会破译的自我。

”“赛伯格既是动物又是机器;既是虚构的又是社会实存。

赛伯格打破了传统人文主义藩篱:人与动物、人与机器、有形的和无形的。

它是‘父权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生子’。

”[6](P140)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在这个号称“终结者”的时代,是否跟着《男性的终结》[7](P76)也会有女性的终结呢?正如“终结者丛书”的译者所言,西方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转向”,从罗蒂“语言的转向”开始,纷至沓来的有:“解释的转向”、“文化的转向”、“批判的转向”等;与此同时“后……”的语言标签也开始比比皆是:“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福特主义”等。

而现在“终结”的理论又铺天盖地而来,什么“历史的终结”、“教育的终结”、“哲学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等等。

女性主义从女性研究转向性别研究,从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到与后现代主义结成同盟,到“后女性主义”的登场。

在今天社会经济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还能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女性主义的主张是否已经过时了、是否也面临着一种“终结”呢?英国学者罗莎琳德・科沃德(C oward R osalind)的文章“我
们需要一个新的女性主义吗?”(Do We Need a New Feminism?)就是这种观点的反映。

科沃德通过对当今西方国家妇女工作变化的分析,指出:尽管大多数女性主义学者坚持认为,妇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受到某些不公平待遇,处于社会的劣势,但是,经济的发展为妇女提供了适合她们的工作方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妇女从事专业工作,他们所得的收入都较从前有很大提高。

因此,旧的女性主义仍然坚持用男权模式来解释性别同社会关系的变化的思想,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陈旧的说教,应该成为一种过时了的观念而被摒弃。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现实,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新的女性主义。

因为在科沃德看来,在今天的社会,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社会民主都不可能再接受男性主导的观念以及性别歧视的状况,妇女已经在享受着女性主义已取得的成果。

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说,女性主义的某些目标应该是永远都不过时的,诸如性别之间的公正和平等。

因此,作为致力于提高妇女地位、为妇女获得解放而一直做努力的女性主义,应该继续为处于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发展和进步,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勇敢地应对挑战。

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或是“妇女研究”,一个两性共同参与的、既包括对女性也包括对男性的研究,一个强调对于“社会性别”关系分析的研究将获得极大地发展,为妇女、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1](P188-191)
因此,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非意味着女权主义的终结,而指的是女权主义理论的转型。

通常认为女权主义向后女权主义的过渡是以发生在1968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法国巴黎的精神分析与政治组织的成员高举“打倒女权主义”的标语在全市游行的事件为标志的。

但“打倒女权主义”仅仅指反对“女权主义”这一术语,并不意味着也反对妇女运动,而是仍然支持妇女运动。

就理论发展而言,后女权主义主要是受到20世纪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说等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开始质疑女权主义所运用的指涉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词语“女性气质的”(feminine)和“男性气
质的”(masculine)以及表示生理方面性别身份的词语“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另一方面是对父权制话语进行解构而发展起来的。

就这一角度而言,上文所谈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以及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都属于后女权主义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女权主义和后女权主义从来都不是、也将不会成为鲜明对立的意识形态,只是相比较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更鼓励妇女去考察“体现在性主体建构中的复杂性”,“而只能看作一个多面性话语发展进程的特征描述,这一话语从前是,以后也是,寻求女性的授权。

”[6](P169)这种“多面性”、“复杂性”又正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映现。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虽然以追求男女平等为宗旨,但从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从来就不是一个有着严密思想体系的统一体,它是在西方特定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西方国家浓厚的本土性。

因此,要认识西方女性主义,就需要把其理论和实践都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考察;同时,由于是一种“特定”物,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其时代的、个人的以及理论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以获得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霓1西方女性学[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Edited by Michele Barrette and Ann Phillips.Destabilizing Theory2Con2
temporary Feminist Debates Introduction[C].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
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赵育春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王 政,杜芳琴1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8.
[6]〔英〕索菲亚・孚卡.后女权主义[M].王 丽译1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03.
[7]〔英〕约翰・麦克因斯1男性的终结[M].黄菡,周丽华译.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肖芒)
From Feminism to Post2Feminism:
The Theoretical T 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Feminism
L I X iao2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post2feminism”in the West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feminism but the 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of feminism.The post2feminism doubts about the grand narr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while the psy2 cho2analytic study of feminism becomes the supplement to the micro-analysis of the women’s emancipation in the tradi2 tional theory of feminism.Queer Theory and Cyber2feminism which appeared in the1990s ar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standardization.
K ey w ords:feminism;post2feminism;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