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业自律 提升电视媒介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行业自律提升电视媒介素养
[摘要] 目前我国电视工作者中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媒介素养低下的现象。

而此现象对受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和威胁。

本文将对此现在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电视媒介媒介素养行业自律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就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满信息的年代。

而且大众对信息的接触和对外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媒介完成的。

媒介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们会依靠从媒介得到的信息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构,从而形成一种媒介世界观。

人们也会根据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修养。

电视由于视听结合的特征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

从电视媒介到电视教化
电视是媒介家族成员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但是也是很“有为”的一位。

他以声像结合的传播特征,以随时变化无穷的信息赢得了人们的强烈追捧。

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家庭成员的身份存在,它成为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烦闷或者寂寞时的伙伴,它也成为了人们获得来自大千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的主要途径。

通过电视这种传播媒介,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娱乐资讯、天气变化、世界地理环境等等各种信息都在遥控器的简便操纵下重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位家庭成员也在不停的改头换面,出现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数字电视等多种类型。

每一种新型的出现都带给是人前所未有的感官和心理体验,电视也成为了全世界人们最普遍的休闲和娱乐的形式。

电视和之前出现的报纸、杂质和广播媒介比较起来,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高的普及率,电视也拥有更强的信息传播传播效果。

电视技术中视听结合的新的手段的运用,改变的人们单独依靠视觉和听觉接受信息,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思考的传受模式,人们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信息变成了一种休闲和娱乐的生活方式。

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空闲时间。

电视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场感和
真实感,使人们能更好的感受一场球赛的激烈,一部影视作品的煽情,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感和报道的及时感。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的发展在新闻场并通过新闻场在其他文化场中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就其强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都是其他文化场所无法相比的。

”电视已经不再单单扮演媒介的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它扮演着教化者的身份。

信息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传播到受众的感官世界中,这种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建构的过程。

受众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认知能力、知识含量以及生活经验,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经过再加工之后的信息会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留存在受众的大脑中,这也将对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相应的改变。

现代电视媒介的一种主要趋势是娱乐化,无论是新闻娱乐化转变还是娱乐节目的爆炸性增长,这种主流趋势的产生也导致了电视节目形式的转变。

包括我们的传统知识也以娱乐化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娱乐化现象已经对受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前讨厌死读书的各年龄层的受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坐在家里就可以学习“论语”,看“三国”,品评“红楼”,感受学者大家对于“阳春白雪”的通俗化解读。

这种直接的传授过程对于受众的兴趣起到了点燃的作用,也对传统文化知识起到了普及的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娱乐化的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在电视竞争受制于收视率压力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娱乐性节目必定存在着对于学术的亵渎。

这种娱乐化的传播并非是对学术知识的大众化的传承,在电视受众一笑了之之后,他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讲演者的个人魅力而非学术或者知识的魅力。

除此之外,《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梦想中国》,《中国达人秀》之类的大众选秀节目更是层出不穷。

这给普通大众实现明星梦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将一种想成功就要通过竞争和努力的理念传达给了广大受众。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伪娘”现象的热议,对“富二代”的抨击。

电视节目的制作的利弊得失需要电视媒介工作者的思考。

电视工作者的自律与媒介素养
媒介工作者,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工作者,在今天的媒体竞争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和先前靠笔杆子走出一片天地或者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就能走遍天下的传统记者相比,当今的记者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每天都在一个巨大的信息流中进行筛选的工作,并且这也需要记者拥有敏锐的职业眼光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来源是多元化的而且是密集型的,作为传播者的媒介工作者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信息处理方式,学会有效利用媒介,并且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来提升自己的信息选择的能力,从海量信息中甄别挑选受众需求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受众接收到信息的质量。

因此传播者并不是媒介素养这个议题的例外者,传播者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媒介素养的高低,往往成为这个时代判别其称职与否的尺度之一。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此概念的提出旨在通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抗拒大众传媒提供的流行文化的“低水平满足”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但是在当今信息膨胀的年代,媒介工作者同样需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里对媒介有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媒介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的认识媒介,对媒介的知识要随时更新,所以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增加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扩充,引导传播者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媒介应该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事件的真实记录者,也是社会道德的监督者和守望者。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媒介工作者称为“社会的良心”。

我国的媒介工作者积极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及时传播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信息,用敏锐的新闻嗅觉发现问题,讴歌真善美并且鞭挞虚假丑恶的现象。

尽管他们对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着媒介工作者职业道德低下,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

虚假新闻、新闻腐败、虚假广告等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邓玉娇事件”就可以用媒介审判这个当今学术界流行的词语来形容。

“媒介审判”是指媒体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在司法机关未做出相应的判决前,对案件预先定性,从而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媒体具有社会监督的职能,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案件又进行关注的权利,可以通过对案件的监督增进其透明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但是对于案件的过多
的主观的报道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样的报道方式和对内容的编排选择也反应了电视媒介工作者职业素养的低下或是缺失。

运用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说法就能理解电视作为一种感召人体各种神经系统于一身的媒介,是人体各种感官的集合体。

屏幕作为视觉的延伸可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音响作为听觉的延伸可以让我们随着情景的转变而调整呼吸。

在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中,媒介工作者的信息选择直接而且非常深刻的影响着受众的思维判断和主观意识。

在这种特别的媒介环境下,媒介工作者的自律尤为重要。

加强电视工作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使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行业警惕和职业道德感,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对电视受众负责,对社会和谐发展负责。

而媒介素养与行业自律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个媒介素养低下的电视工作者,即使受到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也很容易在利益驱使下违背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都会被抛到脑后,新闻报道中拍脑门的事情随时有发生的危险。

严于要求自己的电视工作者,会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加强电视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如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媒介文化缺失,极易发生像“新闻腐败”这样的“权力寻租”现象。

有些媒体利用新闻炒作, 内容低俗, 有奖猜谜诈骗等现象不但影响了媒体的利益, 同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另外在媒介市场白热化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外来资本想在中国谋取经济利益, 很容易出现新闻工作人员违背其职业道德的行为。

因此,媒介自律应该得到整个行业的重视,而媒介伦理的自律,正是媒介文化自觉的使然。

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电视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1. 提升电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媒介工作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

随着媒介产
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

作为新兴而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对于电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要求更为严格。

电视工作者对电视观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应该将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更好的分类或分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且用大众文化促进媒介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高雅化、多样化和深度化。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编导要尽量小心的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等媒介符号,应该在坚守我国媒介规范的前提下,保证意识形态的规范化,保证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合理发展媒介经济。

2.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感
现存的电视工作者媒介素养低下的现象,主要是由电视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模棱两可造成的。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来实现电视工作者的行业自律,在工作中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作为媒介从业者的职责是什么。

在长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养成了时时刻刻反思自己行为的习惯,对于媒介素养的提升无疑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

法律的效力主要是针对有重大过失的或者严重违规的行为进行的行政或刑事处罚,但是在法律范围之外的一些处于边缘的行为也是对媒介工作有严重影响的,所以在法律制约的范围外也要加强道德的约束。

新闻道德与法律的品格正好刚柔相济, 使新闻道德成为法律的一种补充。

新闻职业道德所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总的说来比新闻法规所调整的对象与范围要广泛得多。

它所适用的范围几乎涉及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切道德关系与道德行为。

既包括新闻法规所调整的东西, 也包括新闻法规所调整不到的东西。

所以道德约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法律的制约力。

但是对于道德这样一种精神影响力来说,对其的操控只能依靠电视工作者自身的修养。

因此,电视媒介需要借助个人先进事迹对电视工作者进行教育,通过对优秀者的表彰激励大家心存真善美,鼓励大家争创优秀工作业绩。

同时,也应该提升电视媒介从业的门槛,引进优秀的新闻人才、广告人才、技术人才,提升电视媒体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清醒对待唯收视率现状,改变电视媒介生态
我国目前唯收视率的现状越演越烈。

很多媒体以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作为员工工资的绩效机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有时不得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了职业道德。

同时媒介的责任弱化、主流媒介文化对观众的引导缺失、高品位节目的销声匿迹等等都困扰着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追求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潜规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电视观众掌控的。

只有电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才能决定收视率,所以电视观众的媒介素养也直接影响着收视率的变化。

电视观众的需求也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制作的重要衡量指标,电视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也有赖于电视观众的媒介素养的提高。

电视观众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信息,在信息传受过程中并非处于次要或被支配的地位,他们有主动的信息反馈权。

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电视观众会对电视节目进行批判,并且提出宝贵意见,这就利于电视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提高。

在电视这种特别的媒体环境中,只有做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相互补充并相互促进,才能创造出绿色的收视率,才能创造出更绿色的电视媒介生态。

[1] 刘燕南.从引入收视率到推出满意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王玉桂主
编,2002年版.107页.
[2](美)切特罗姆著. 黄静生,黄艾禾译.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08页.
[3]覃孟念.陈华明.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新闻界,2007 年03 期.
[4] 张怡橙. 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功能[J]. 高屋建瓴,2009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