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教育调查研究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教育调查研究法
在教育研究中,离不开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数据。我们要依靠对这些材料数据的分析来了解对象的状况,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因此,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讲我们就来学习教育研究中的调查研究法。
一、什么是教育调查研究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法的概念〔教材p.158〕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教育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性
运用调查研究法往往要展开实地考察,以此来获取经验材料,并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科学事实,为描述性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因而属于经验性、实证性方法,其研究结果也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因此它不同于理论研究,后者往往偏重于严密的理论体系和论证方法。
2、现实性
调查法针以当前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认识某种教育现象、过程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着重于研究的是现实情况。这就同历史研究法区分开来,后者重于研究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对象。
3、非干预性
它收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影响。这就同实验法区分开来,后者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影响,控制某种条件,从而来观察对象变化的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法的主要类别
对调查研究法的分类可以按照很多角度来进行,在教材的p.159-161中就提供了三种分类方法。这里我们按照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依据工具的不同来分类。
1、访谈法:通过与调查对象直接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
比如上门访问或利用电话等即时通讯手段与研究对象交谈
2、调查表法:通过让调查对象填写预先编制好的表格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
〔见教材p.166-167师范教育经费的有关调查表〕
3、问卷法:通过让调查对象回答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中的书面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法:调查者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设备实地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5、测验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这几种方法中,我们在后面重点介绍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最常用的问卷法和访谈法。在了解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所有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运用时的一般步骤。
二、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尽管调查法有不同类别,但不管何种类型,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步骤。
(一)确定调查对象(抽样)
调查活动要展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调查谁?绝大多数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总体都是比较大,要将课题规定的所有对象都拿来进行研究往往是难以做到的,也没有必要,这时需要选择研究对象,也就是需要抽样。
1、抽样的基本原理
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population)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sample),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例如做汤,为了知道汤的咸淡,没有必要等到一锅汤喝完后再对汤的味道下结论,只需舀一勺汤品尝一下,然后根据尝的味道推断这锅汤的味道。在这里,一锅汤是研究的的总体,而一勺汤则是从总体中抽取得到的样本。又如,我们要研究上海市小学生的识字量,由于全市小学生数量巨大,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测量一下,研究只能在小学生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对他们进行识字量测验,然后将得出的研究结果
推断全市小学生的识字量。抽样的基本原理见下图:
图2-12 抽样基本原理示意图
抽样是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抽样的作用是为了合理地减少研究对象,即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时间,又可使研究力量相对集中,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抽样的基本要求
(1)确定总体范围
抽样首先要明确规定抽样的总体范围。一般来说,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范围。
例如:“上海市区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这个课题的总体就是上海市区全体初一至初三的中学生,不包括郊县的初中生,也不包括初中预备班的学生。
如果总体范围不很清楚,在抽样前应对总体下操作性定义,做出明确的规定。否则,会对抽取样本和研究结果的推断造成麻烦。
(2)抽样的随机化
抽样要尽可能做到随机(random)。随机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概率(probability)不为零。也就是说,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入选的机会均等。抽签、摇奖就是根据抽样的随机化原理设计的。抽样必须是随机的,这样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抽样偏差(sampling bias)。
(3)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指样本应具备总体的性质或特征,样本能在较大程度上代表总体。样本研究的关键在于抽样和推论,抽样是推论的先决条件,样本的代表性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研究结论的推断程度。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就越大;反之,如果样本没有代表性往往会导致研究的失败。
例如:1936年美国的总统大选,当时美国的《文摘》杂志曾做了一次关于总统大选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预测兰登将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罗斯福落选。但事实正好相反,选举结果是罗斯福当选总统。虽然《文摘》杂志的民意调查样本数很大,约20万份,但调查者的样本是从电话号簿和汽车登记册中抽取的。1936年正是美国经
济大萧条过后,有汽车有电话的人仅代表了美国选民中的某个特定阶层,对于选民总体来说不具备代表性。这次民意调查的失败在于抽样偏差,样本没有代表性,抽取的样本在质上与总体特征不相吻合。与此同时,盖洛普民意调查所也作了总统大选的调查,只发了2000份问卷,结果预测成功,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来盖洛普嘲笑《文摘》杂志说:“用两匹马来拉的车,用50匹马来拉是无用的。”
(4)合理的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是指抽取样本的具体数量。样本数量的多少,是研究设计中必须慎重考虑的一环,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它既要符合研究目的、内容,满足教育统计的要求,又要考虑抽样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样本数越多,代表性越好,但是无限地增大样本,势必增加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研究的难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样本数太小,则抽样误差较大,样本不能代表总体,不利于统计分析。样本数量究竟多少为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无法说出一个确定的数字,样本数量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说,样本容量大小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研究的类型、范围。当研究是定量研究,研究范围较广,样本数量可适当大一些;反
之,研究是定性研究,研究范围较狭窄,样本数量可适当少一些。
●统计分析的精确程度。当研究要求有较高的统计显著程度,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时,
样本数量可多些;反之,则可少些。
●允许误差的大小。当研究允许的误差值小,要求的可信程度高,所需样本容量相应要
大;反之,则可小些。
●总体的同质性。当总体的变异性比较大,变量的相关程度比较低,研究的条件控制不
严格,样本数量可适当增加些;反之,当总体同质性比较好,变量的相关程度较高,研究条件控制严格,则可少些。如,人的血液同质性比较好,医院化验只需抽取几滴血。
学生的智力、能力变异性比较大,因此抽取样本相对比较大。
●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当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比较低时,测量的误差就比较大,这时
需要增大样本数量;反之,则可减少样本数量。一般说来,有关学习能力和成就的测量工具可靠性程度好些,有关人格特质、自我概念、态度等方面的测量工具可靠程度差些。
●研究的成本。研究的成本包括经费、时间、人力、物力,抽样数量总是要控制在研究
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因此,确定样本容量时,必须仔细分析研究的条件,量体裁衣。
●分析的类别。当研究的关系复杂,分析的项目较多,那么样本数量可多些;反之,则
可少些。
以上七个方面,可作为决定样本容量大小的参考依据,但这七个方面都是原则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