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农民是关键。
但是,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并且缺乏教育和培训资源,农民的竞争力差,这已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瓶颈。
而农业类高等学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
笔者拟就农业高职教育如何为“三农”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服务策略进行研究。
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和教育现状
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公报,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占13.1%;21~30岁占17.3%;31~40岁占23.9%;41~50岁占20.7%;51岁以上占25%。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
农村劳动力的高等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且近三十年来,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比重在逐年下降。
学费昂贵、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使很多农村家庭不愿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也不愿再回到农村。
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中高学历人数偏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情况并不
乐观,远远不能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儿童;二是缺乏教育和培训机构,一般的农村除了基础教育机构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三是缺乏人才引进,由于大部分农村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很少有外来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就业。
因此,当前我国农村人才严重匮乏,既没有培养人才的能力,也没有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土壤,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业相关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高等教育里就处于弱势地位,而国人对“农”字的普遍轻视心理则更使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少,受重视程度差,发展相对缓慢,现状不尽如人意。
资金来源途径少,学校的硬件资源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
一直以来,国家更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也更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相对不足。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要实训场地、试验设备和配套设施来完成教学任务。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设备更新快,资金短缺必然造成设备陈旧和配套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才和就业。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技能缺乏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重不高,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
因此,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就业。
生源素质不高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另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
由于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从录取分数上看,农业高等职业学校往往低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与同等学校相比,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来讲明显偏低。
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很多都是从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转移而来,而且在课程结构上也很不合理,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职业”特点,理论课依然占据主要的教学比重,实践课一般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和补充,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向“三农”的人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培训服务,是农业高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核心。
高等职业院校对农村的人才服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二是对农村现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目前,一方面,国内的农业高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面向“三农”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主动开展各类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这对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无论在农类人才培养,还是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培养农类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农类高职院校被边缘化,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学生就业时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农类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农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且高等农类学校也很难获得建设和科研资金,因此,发展缓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毕业就业难,不仅仅是农业高等职业学校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普遍问题。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本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训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而现在的情况是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情况比较严重。
培育新型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多为多个部门的委托培训,大多以短期为主,缺乏制度化的培训机制。
培训班的学员大多为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培训结束培训班也随之解散,没有稳定的培训对象。
这种培训带有太多的随意性,很容易演变成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二)缺乏针对农民的教学经验
大多数培训教师都是从学校或科研单位中来,缺乏农民培训的经验。
教师的水平毋庸置疑,但这些教师缺少与农民的接触,很容易主观臆断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课内容不是太深,就是太浅,造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结果事倍功半,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缺乏完善的考评机制,难以考察培训效果
大多数的农民培训主要以授课为主,培训结束后未对培训达到的效果进行测评,更没有跟踪考察,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
因此,也就无法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掌握,也不清楚培训对生产和工作带来哪些帮助,更谈不上根据培训效果调整授课计划和课程设计,使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
面向“三农”的人才服务策略分析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三农”发展需要
农业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立足市场,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首先,要面向“三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着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其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地区的农村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
开设专业、设置科目和组织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新技术人才、农村产业规划人才、带头创业人才、农业销售管理人才等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积极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精讲多练、培养能力”、“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法。
在全院推行的“导师+项目+团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农类专业实施的将课堂搬到实地的“田间教学法”等深受学生欢迎。
近两年为社会培养1000余名农类专业毕业生。
(二)创新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学生走向农村
要想让毕业生走向农村,就必须对他们的就业进行科学的引导。
一是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
二是强化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对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农村创业。
三是与当地的涉农企业保持畅通的实习、就业联系,可通过实训周、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农业,体验农村生产生活。
四是把在农村就业和创业的杰出校友请回校园,向毕业生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就业也可以大有作为。
此外,学校要
与在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保持紧密联系,当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使毕业生感受到“离校不离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出了“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创业教育理念由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把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创业教育途径由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变,构建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了《生涯发展与创业就业》等课程。
2009年,学院“亲子农庄”创业项目获全国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一等奖,并已孵化出“温州芳邻盆栽科技XX公司”等31家小企业。
学院通过创业教育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
根据麦可思报告分析,学院学生整体就业能力较强,在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方面在省内高职院校处于先进水平。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5.58%,2010届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离职率低于全省15~20个百分点。
(三)深化工作思路,创新农民培育途径
科学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户为单位,而且农业具有地域广、较分散、差异显著等特点。
因此,农民培训必须根据农民的真正需求和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来设置课程,在推出新的农民培训项目前,要深入千万户农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确定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从而激发农民的自主学习性,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应
注重实践性,强调技能技术的培养,淡化理论、淡化教材、淡化教育过程;知识要紧扣技能学习,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内率先创建了“农业流动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的“快餐式”技术培训和面对面、手把手的“零距离”技术服务,切实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重心下移”问题。
农业流动医院成立3年来,累计指导3万多人次。
丰富培训方式,贴近农民培训方式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站在农民的立场来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地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培训应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在培训内容上可分为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在培训时间上,将半工半读、短期课程和专题讲座相结合;在培训地点上,将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现场操作相结合;在培训方法上,将“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相结合,整合学校的资源,定期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实地指导,真正达到人性化教学。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成立“温州市农村干部与农民培训中心”、“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温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温州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等15个培训平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式“三农”从业人员培训。
“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农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次,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涉农培
训工作深受省、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结语
总之,要解决“三农”问题,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多层次人才,离不开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取得飞跃发展,同样离不开面向“三农”这个中心,两者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