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薄拉深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冲模设计应用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许发樾
一、变薄拉深
变薄拉深不同于一般的拉深,变薄拉深过程中工件的直径变化很小,工件的底部厚底没有变化,但工件的筒壁在变薄,工件高度在增加
1、变薄拉深的特点
(1)由于材料变形是处于均匀的压应力下,材料产生强烈冷作硬化,晶粒变细,强度增加,表面粗糙度细,R a在0.4μm以内。
(2)没有起皱,不需要压边圈。
(3)摩擦严重,对润滑及模具材料要求高。
(4)工件加工完要回火,以消除残余应力。
2、毛坯计算
V0=α·V1(1.1)V0—坯料体积
α—考虑修边余量所加的因素,α=1.1~1.2 本文取α=1.15
V1—工件体积
把零件近似的看出一个无盖薄圆筒,d内=66,d外=66.64,h外=120,h内=119.68
V=π*r2*h=π×﹙33.322×120-332×119.68﹚=2895.168π
设平板坯料的体积为V0=π
4
D02·t0代入公式(1.1)
D0=√α∗V1
t0∗π=√1.15×2895.168π
0.32∗π
=√10404.51≈102mm (1.2)
D0—毛坯的直径
t0—坯料厚度0.32
3、变薄拉深的工艺计算
(1)变薄因数φ变薄拉深的变薄因数是断面面积的比值,即φn=A n
A n−1
(拉深后与拉深前面积之比)
由于在变薄拉深中,工件的内径变化不大,故可认为
φn=t n
t n−1
(1.3)t n、t n−1—分别为第n次及(n-1)次变薄拉深后零件的侧面厚度
变薄因数的极限值取表4-19
首次φ=0.50~0.60
中间φ=0.62~0.68
末次φ=0.72~0.77
(2)各工序壁厚、直径、高度的确定
各道工序的壁厚:
t1=t0·φ1
t0—坯料厚度
t1—中间工序件的壁面厚度
t1=0.32x0.60~0.32x0.50=0.192~0.16 取t1=0.17(1.4)
t2=0.192x0.68~0.16x0.16=0.13~0.025 取t2=0.11
各道工序的内径基本不变,为便于凸模顺利插入工件,故凸模直径应比上道工序的半成品内径小1%~3%因此
d n−1=(1+C)* d n(1.5)
d n—工件内径
d n−1—第(n-1)道工序件的内径
C—因数,C=0.01~0.03 C取0.02
根据等体积法,推算各道工序的高度公式,见式(1.6)
ℎn =t0∗(D0
2−D
n
2)
2∗t n∗(D n+d n)
(1.6)
ℎ1=0.32∗(1022−66.172)
2∗0.17∗(66.17+66)
≈43
t0—坯料高度D0—坯料直径
D n—工序件外径t n—工序件侧面壁厚
d n—工序件内径ℎ
n
—工序件高度
ℎ1=0.32∗(1022−D n
2)
2∗t n∗(D n+d n)
(3)拉深力圆筒形工件变薄的拉深力按式(1.7)计算
F n=K*π*d n(t n−1-t n)*&b
F n—拉深力(N)K—因数
d n —工序直径 t n−1、t n —第n -1、n 道工序的侧壁厚 &b —材料的强度极限(Mpa )(取宝钢DI 材300MPa )
F n =1.6×π×66.64×﹙0.32-0.11﹚×300=21103.058N
二、排样
1、排样的原则
1)提高材料利用率。
2)操作方便、安全,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
3)模具结构简单,寿命较高。
4)保证制件质量和制件对板料纤维方向的要求。
2、少废件排样法:只在制件制件或者制件与条料之间留有搭边。
少肥料排样的材料利用率较高,常用于某些尺寸要求不高的制件排样。
1)侧搭边a=8mm (冲压模具设计,宋满仓主编,第31页,表2-16)
条料宽度B −ζ0=(D max +2a )−ζ0=(65.2+2a )−ζ0
三、弹簧选型
1、弹簧压缩量计算
压缩量=压缩比*弹簧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