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8《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精彩开篇词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新课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舜(shùn)孙叔敖(áo)畎(quǎn)亩傅说(yuè)
鬲(gé)奚(xī) 法家拂(bì)士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发:起,被任用。
举:被选拔。
士:狱官。
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人恒过:恒:常常。过:犯过失。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作: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征: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生于忧患:在。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通“韧”,使……坚韧。)
(4)一词多义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在。)
3.朗读指导。
读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1.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三)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
【交流点拨】生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生乙: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总起——分承——阐述——结论”的演绎式的结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讲述历代名臣成长史,再论述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出论点,属于“层进”的归纳式结构。
生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还是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
四、板书设计
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
造就人才生于忧患
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
入则无法家拂士
治理国家——居安思危死于安乐
出则无敌国外患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