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1期V o.l 7,No .1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B i n zhou V ocational Co llege
2010年2月Feb.,2010
*收稿日期:2008-12-30
第一作者简介:周俊(1982 ),女,四川成都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
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
周 俊1
李培森
2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2.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摘 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
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乡村教育改造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78(2010)01 0004 03
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儒学先生梁漱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 书香世家!,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梁漱溟成名甚早,未及而立之年就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但梁漱溟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环境,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离开繁华的都市走向偏僻的乡村,去追求和实践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论,并将其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开展了独具匠心的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是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而苦苦探索的思想结晶。直至今天,对于探索中国农村教育的新模式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创新思维:真正体现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 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造。!然而当时的教育呈现出呆板、机械、模式化局面,梁漱溟先生对此深为不满,他认为中国当时所
需要的正是创造。因为传统中陈旧的文化都已不适应时代,而从西洋直接抄袭过来的文化也不适用,所以只有创造自家所适用的新文化。在倡导创造教育方面,他极力提倡休闲教育,推广社会教育,组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设立图书馆、教育馆、读书处、阅报处、讲演所等公共教育场所,而且他还特别注重农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倡农民信仰自由。在当时封建顽固思想盛行的氛围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的确是一种创新。此外,梁漱溟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想的人也赞赏有加。在∀悼念陶行知先生#一文中,他这样论述到, 他即从事教育,在他事业里面无处不具有一般新意趣、新作风,乃至完全新的一套。所以他手到之处便见光彩。这是令人佩服的。!梁漱溟先生还指出, 人富有∃可塑性%,人最活跃,有种种可能;最要紧的是保留可塑性,时时学习,时时创新。!要做到创新教育,关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 融合
归一!,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实现其教育理想,他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重视学校书本知识与农间实际操作的结合;重视职业教育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各级学校因地制宜地编写适合乡民的乡土教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废除不必要的条款与约束等。另外,他认为乡村教育就
第1期周 俊,李培森 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是在学校里读书是教育,在家庭里做活也是教育&&街上人的谈话,亦莫不是教育![1]433。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之目的。
二、终身教育思维:贯穿乡村教育实践的始终
虽然中国早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陶行知的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且当前社会提倡和盛行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等都属于终身教育范畴,但在当时能如此详尽而完整的阐述终身教育思想者,唯有梁漱溟先生。他认为,传统旧式的教育体制将人们受教育年龄规定在未成年前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他提出应将民众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实行终身教育。他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详尽地论述到吾人试一审今日社会趋势,将见教育时间放散而延长,有事实所不得然者: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现有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较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不仅如此,在教育实践方面,梁漱溟也做了很大努力:一是尽可能地扩大教育领域,包括学校、课堂、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育的场所;二是扩展教育范围、从教人员数量,男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可作施教人员;三是拓宽教育内容,读书、识字、乡政、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灵活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的灵活运用。通过教育实践,梁漱溟先生认为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而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更会地学习。![2]梁漱溟的这些观点,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乡村教育的最大特色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的教育理论的每一次发展,始终连接着实践活动。其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萌芽时期:1923年梁漱溟在山东曹州进行关于农村立国!的演讲,标志着其乡村教育的产生。虽然其当时的办学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有些经验仍值得学习与反思;其次,发展时期:梁漱溟开始转变对村治主张的怀疑态度,其乡村教育理论从初创进入基本成熟阶段,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李济深之邀南下广州筹办广州乡治学院;二是考察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人主持的乡村教育实验以及山西的村治运动;三是参与办理河南村治学院。通过实践活动,他试图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整个建设的和谐与统一,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欧洲国家道路,提出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1]387;最后,完善时期:以改造乡村、再造民族!为目的乡村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乡村教育理论体系。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教育需要不断创新
梁漱溟在其乡村教育活动中一直倡导和渗透着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的思想。梁漱溟倡导发扬中国传统伦理的情义精神,把人格平等的意识注入其中。他的这一思想是对当时旧中国人吃人!的封建伦理礼教的彻底批判与否定。在人生向上!方面,它指向人生的积极可能性发展的向上,它体现了梁漱溟教育改革的最高目的。中国人对人类有贡献不在别的,就在这一点。他对人类有了认识,贡献一个人生态度给人类;他所贡献的人生态度即:人生是应当努力向上,去圆满,去发挥,去享用天所给他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的身体、他的头脑、他的生活、他整个的一套)![3]265梁漱溟能从伦理和精神视角论述教育思想,不仅是一种创新思维,也给中国后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视野。这些创新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当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