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梁漱溟(1894-1988),著名学者和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立足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背景,从实际问题出发,致力于探索解决农村贫困和落后问题的途径。

他的乡村建设思想,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富有前瞻性,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系统梳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并探讨其当代价值。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概述1. 乡村自治思想梁漱溟认为,乡村自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在农村建立自治组织,实现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治,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农村社区更加稳定和繁荣。

2. 农本商末思想梁漱溟认为,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

他提出“农本商末”的思想,即强调农业在农村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开展多元化的经营。

他认为只有使农村经济实现多样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就业。

3. 教育启蒙思想梁漱溟强调教育的重用性。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他积极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倡导以教育为先导的乡村建设。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启蒙,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应用与成果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实施了以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为指导的实践活动,例如著名的湖南和平运动、山东省南八乡乡村建设等。

这些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表明了梁漱溟思想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施乡村自治、农本商末和教育启蒙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1. 指导农村发展当前中国农村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口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例如,他主张的乡村自治理念能够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农本商末的思想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而教育启蒙的思想则可以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漱溟一直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即以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风范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具有现实的启示,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崇尚道德、崇拜学问及博爱平等等良好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强调乡村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培养乡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生产劳动意识、人文底蕴和道德风范等等。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具备实际意义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梁漱溟认为,农村青年的第一职责就是从事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习惯,因此,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主张农民不光要学习基本文化知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梁漱溟以“劳动改造人”的教育方针建议,农村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工作技术、管理技能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培养包容性、以及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思想。

三、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适时引进高科技教育资源,创新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他主张高校院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也可以走出校门到城市进行实践学习,接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科学。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涵盖的教育思想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同时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国伦 理 文 化 的 主 导 地 位 。 ( 四) 乡村 建设 的教 育理论及 实践
始 。在转向儒家思想的过程中 ,梁漱溟清楚地认识到 ,传 统的儒家 思想 虽然深深植根于国人心 中,但是确缺少实践性 的品格 ,如要真正 强大国 家 ,就必须从根本上强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 ,还要 进行经济 和政治 方 面的改革 。梁漱溟认为 ,乡村建设不是局部 的运动 ,而是一项综 合性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则 ,因此 中国的社会缺 乏西方式 的团体组织 和团体生活 而只有伦理关 系 和情谊 生活习俗。所 谓职业分 立 ,即是指 由于生产 资料 分散流动 ,经 常 处于再 分配的状态 中,不能形 成对 生产资料 的垄断 和世袭 性 的剥削 阶 级, 且 由于生产 力长期 处于萎靡 状态 ,所 以始终不 能发展到 工业社会 由此而形成的以家庭 为单位 的个体 经营的生产方式 。只有 行业不 同的职 业者 ,而没有对立的剥削与被剥削阶级存 在。在 梁漱溟看来 ,中国当时 的政治处于一种 尴尬 的境地 。要改变 这种落后 的政治状 况 ,梁漱溟在 乡 村建设 中提出了两条政治路径 : 一 是要实现政教合 一,不能单纯依靠 武 力实现政治的建立 ,而应该 将政治和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一股力 量 ,实 现中国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二是要 将 中国的只是 分子和农 民结合起来 , 借助知识分子的理性力量 ,实现整个 中国的大团结 。 ( 三) 乡村建设 的社会道德理论及实践 梁漱 溟认 为 ,中国社会 失败 的根源在 于文化 ,要想 振兴 中国文 化, 就必须从根本上人手 ,直接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人点 。因此 ,梁漱 溟 想要通 过乡村建设的方式来 拯救中国传统的文化。为了提升 中国社会 的 伦理道德水准 ,梁漱溟 提 出了一下 几点 :一是 要 以中国 的老道 理为 指 导 ;二是要建立乡村团体生活模式 ,通过长时间的培养过程让每一个 人 将公德 、民主等观念渗透到 自己的 日常生 活中 ,转变 自己的生活 习惯, 最终达到促进中 国文化繁荣发展的 目的 ;三是融合中西伦理精神 ,但 要 以中国固有的伦理精神为 主体 ,在此基 础上 吸收西方世界 的伦理 文化 , 无论是对公德精神的吸收 ,还是对 自由精神的吸收 , 都 不能完全 挤占中

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对现代乡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对现代乡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对现代乡村建设的启示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中国乡村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乡村经济建设理论,对于现代乡村建设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启示。

梁漱溟先生提出了“四体同构”乡村经济建设理论,即土地、人、水、物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强调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于现代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土地、人、水、物的有机结合,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土地是乡村经济建设的基础。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

还要注重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合理划分,保护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核心。

现代乡村建设需要注重人的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

要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促进农民的自治和参与,使他们成为发展的主体。

水是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要素。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要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物是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现代乡村建设需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

除了“四体同构”理论外,梁漱溟先生还强调了国家、产业和乡村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乡村建设应该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也应该注重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促进乡村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融合。

梁漱溟先生还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乡村建设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也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传承乡土文化,培养乡村精神,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经济建设理论对现代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_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梁漱溟先生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在人们的脑海里,梁漱溟先生有四种形象,哲学思想家、乡村建设运动领袖、政治上的中间派,以及50年代知名的受害者(艾恺,1996:1)。

但梁漱溟先生一直以“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自居,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在当时中国的救国方案中独树一帜。

他很少“坐而论道”,提倡关注社会问题,一有所悟便去力行。

对梁漱溟先生的乡建思想和实践做过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先生和他的追随者更像乡村的社会工作者,他的乡村建设实践中贯穿着一套助人模式。

目前,学术界也有人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崔效辉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一场本土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社会工作探索运动。

我们在本文中拟从理念、过程和方法这三个层面来明确这种认识。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体现的助人模式理念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乡约精神——“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之上(梁漱溟先生对乡约精神进行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造),通过在乡村基层重建文化,村民实现自救,也即是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梁漱溟先生认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

”(梁漱溟,1989:611)从具体的过程来看,乡村建设以乡农学校为主,通过教育使农民自觉,让农民自己去建设乡村自治、乡村自卫、乡村教育、农业改良、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培育、乡村卫生事业以及风俗改良等方面,从而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从方法上,其以小范围的乡村为起点,采用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

一方面使农民习惯并适应团体生活,另一方面,引进西方科学的知识方法。

“但怎样才能把知识方法学进来?这就要靠乡村组织做到‘使内地乡村社会与外面世界相交通’这一点”(梁漱溟,1989:646)。

以此改变乡村贫困问题,把乡约中消极的互助精神改变为积极的团体救助政策。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及反思——以邹平县为例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及反思——以邹平县为例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及反思——以邹平县为例【摘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

政治经济发展是为救济乡村,创新文化才是其最终目的。

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乡村组织的落实为发展乡村农业合作化经济提供了可能。

文化层面,乡学、村学的设立发展了农村新文化、建立了农村新秩序。

但在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的实践高估了农民自觉的程度,以及农村经济实际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导致了失败。

【关键词】乡村建设;组织模式;合作经济;儒家文化一、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一)国内背景20世纪30年代前的中华民国最大的政治弊病是全国处于政治分裂的局面,北洋政府徒有形式上的统一。

政府既无力应付国际环境的冲击,也无法有效防治天灾、匪患。

1929年西北大旱牧草庄稼寸草不生,牲畜都纷纷饿死。

1931年长江水灾造成全国400万人死亡,8000万人受灾,受灾农田面积3。

5亿亩,占当时耕地的28%。

[1]乡村生活受到极大破坏。

不稳定的政府系统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武力镇压国内各种势力,国内战争频发。

1930年中原大战,直接破坏中原地区城市、乡村经济建设。

为支撑各个派系军事势力的方式又是与国外侵略势力合作和增加税收。

农民土地占有问题农村凋敝的另一重要原因。

有关数据表明,1924-1937年间,地主占总农户3.11%,富农为6。

38%;中农为24.02%,贫雇农为61.4%,而他们的土地占有量分别为:地主占有土地41.47%,富农19.09%,中农25.87%,贫雇农20.77%。

[2]这种土地的高度集中情况在农村非常严重,使农村经济日趋破产。

1927随着国共分裂,共产党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使得农村人对土地拥有权增加,也增加了全国人民对于农村土地的关注。

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

(二)国际背景自鸦片战争始,列强输入的商品经济逐步催化了乡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乡村固有的纺织业、手工业生产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帝国主义把中国的农村变成了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场地。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运动中,梁漱溟对教育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他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乡村困境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始终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他倡导兴办农村小学,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在梁漱溟看来,农村教育不仅仅是让农民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同时,农村教育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二、强调注重实践教育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在农村环境下,学生应当学会种田、养殖等农业技能,同时也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乡村社区建设的能力,为自己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梁漱溟提倡“科学实践教育”,认为学生不应只是在教室里面听课和背书,而是应该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他也倡导让学生进入乡村社区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农村社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成长和乡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强调培养优秀教师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他始终注重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梁漱溟提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在乡村教育基地、教师培训中心等各类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

他也提倡让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增加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农村教育运动,试图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努力矫正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针对当时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在实验区取得了较大成果。

农村教育运动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教育,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中国建设乡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入现代文明的世界洪流。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着眼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着力西方文明精神的生根开花,在探索与尝试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通过透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体认当时面l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思想文化危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文化思考决定了梁漱溟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认识,儒家精神的发掘奠定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新教育运动失误的批判提供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现实契机,西方思想和丹麦教育的影响为他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期教育家的实践启示也加快了梁漱溟投入乡村建设的步伐。

本研究介绍了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的阶段演进与基本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客观评价其成败得失,高度赞赏梁漱溟对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清醒和自觉,以及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和超越,提炼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包括政教合~的理论构架和模式选择,知识分子的投入和农民阶层的发动,精神陶炼情意教育的张扬,社会本位教育系统的恢复,创造教育的提出和尝试等。

论文最后针对当前教育尤其是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了粱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难点在于挖掘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传统文化现代价值AbstractThecountrysideeducationalmovementthatspringsupin1920sand1930s,whichattemptedtOestablishakindofeducationalsystemthatsuitstherealityofChinesecountrysidewithgreatefforts,correctedthemodemeducationalpatternfocusingoncitywestern,andittakedOUtmanyresolutionplanformanyabuseofcountrysideeducation,andhasachievedverymuchinexperimentaldistrict.Theeducators,whoadvocatedthemovement,aimedatreconstructChinaandcountrysidebyeducationalreform,SOthatrealizestherevivalofChineseandmeltintointernationalmodemcivilization.Underthebackground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wasformedanddevelopedbasedonexplorationandattemptwhichstresstheheritag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makewestemcivilizationtakeroottobloom.Therefore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hasitsuniquecharacterandrichmeaning,whichisofreferenceandenlightenmentforUStoimplementthestrategyofandeducation,andtoadvanceeducationalreforminrevivingthenationbysciencecountrysideareas.With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theresearchsummarizesH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systematically.Throughanalyzingthebackground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ought,theauthorintendstOunderstandthesocialandeconomiccontradictionandideologicalculturalcrisis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ethesiselaborat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pointsoutitwastheuniqueexperienceandculturalthoughtthatdeterminedHangShuming’Sknowledgeofeducationincountrysideareas,insistsuponthatConfucianististhetheoreticsbasisofLiangShuming’Stheory,thecriticismofthefaultofNewEducationalMovement,offeredtherealisticopportunity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attheeffectofwesternideologicalandDanisheducationpournewvigourintohistheorysystem,andthatthepracticeofeducationistofthesameperiod,havealsoacceleratedHangShuming’Sstepofcontributingcountrysideconstruction.Thethesisintroducedthedesignandbasicview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practice.Bythecombinationofthesocialreality,whichLiangShuminglived,thethesisappraiseobjectivelyitsSuccessandfailure,appreciatesLiangShumingfor,hisclearheadedtowardstraditionalandmodernproblem,aswellasthebreakthroughandinnovationofhi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generallysumsupmodernvalueofLiangShuming’Stheoryandpractice,includingthetheoreticalframeandpatternoptionofthejointofpoliticsandeducation,farmers’voluntaryartdintellectualinput,theunfoldofeducationspiritualintroduction,theresumptionofeducationbasedONsocialstandard,theattemptandintroductionofcreativeeducationetc.TheresearchaimingproblemsofChinesecountrysideeducationnowdays,summarizesbrieflytherealistichint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Thefocaloftheresearchliesinsummarizingtheoriginand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andthedifficultyliesintodevelopmentexcavatingthemodernvalue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Keyword:LiangShumingcountrysideeducationtraditionalculturemodemvalH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蹂躏,许多仁人志士纷纷探求救国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农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却主张用“文化求政治”“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一套乡村建设理论来关注农村,进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作为改良运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文化建设、中国农村发展问题上的见解直到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启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然而,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华大地仍然饱受战乱,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混战,一大批有识之士和革命力量纷纷探讨救国之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振兴中华,使国家走向富强民主之路。

从当时的实践结果来看,毛泽东的农村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他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而和毛泽东同一时期的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上失败了,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根本错误?时至今日,我们重新认识这一理论,又能带给我们怎样新的启发?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早在民国十一年梁漱溟就已萌发了走乡村建设救国这一道路,而这一时期,正是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艰难时期,再加上后来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转嫁农产品,使得中国农村经济雪上加霜,农民难以为继,严重地动摇着国民政府的统治。

要谋求中国的出路,探索民族复兴的前途,梁漱溟认为,就必须要解决农村与农民的问题。

但是,民主政治和暴力革命都不适合中国,“我们政治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我们政治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

我们经济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路,我们经济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要走的路。

”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读后感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读后感
书中,梁漱溟先生明确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新文化运动”。他认为,乡村建设旨在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主张,乡村建设应当以农村为基点,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乡村教育、改善乡村治理等方式,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
书中,梁漱溟先生以他自己在家乡山东邹平的实践为例,详细描述了他如何通过组织乡村教育、改善乡村治理、推动农业生产等方式,来实现乡村建设的目标。这些实践经验,无疑为我们今天进行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再次,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理论》提出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只有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许多问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梁先生的观点,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梁先生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在这个全新的视角下,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
首先,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文化自觉问题。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农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完《乡村建设理论》,我对梁漱溟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不懈努力深感敬佩。他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农村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
第三,他主张兴办教育。为振兴和复兴中国文化,他把眼 光放到乡村农民身上,以乡村建设思想落实其主张。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2)、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文化建设思想
他认为中国问题就是“文化失调一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 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他指出 “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 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
中国共产党则从年的挫折中逐渐清醒,重新探索夺取全国政 权及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土 地革命的实践开始了改造乡村社会的全方位工程。
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2)、中国应该走乡村建设的道路 (1)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不能走
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 (2)梁漱溟主张,要保持孔家生活的态度不变,在孔家生活
乡村建设研究理论
主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要 内
容 二、与晏阳初、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主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要 内
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容 4、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二、与晏阳初、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比较研究
主 1、晏阳初乡村建设模式
要 内
贡献
有新儒学开山先驱之称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梁漱溟认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 想所从画之根砥”《朝话》。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 思想同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揉合在一起,因 而被称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学者艾恺称之 为“最后的儒家”。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4、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On Liang Shuming'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ural
Construction
作者: 孟亚男[1];林顺利[2]
作者机构: [1]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071003;[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6-1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梁漱溟;乡村建设;新礼俗;乌托邦
摘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背景是晚清以来到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一种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梁漱溟那里,社会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理性"文化,而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在于乡村的文化失调。

所以要拯救中国,走乡村建设的道路,必须以"理性"为出发点改造目前的文化失调,实现乡村的"自组织",进而实现乡村的"团体生活",走向现代化。

梁氏的乡村建设带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但如果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可以对基层民主自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与农村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思想,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漱溟提出了“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农村教育要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培养农村劳动力为目标,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力。

梁漱溟提出的“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

他认为农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知识的多寡。

梁漱溟主张将农村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农民不仅要具备实际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漱溟主张在农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提高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梁漱溟还强调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梁漱溟主张通过培训、交流和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重视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梁漱溟先生,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在哲学、文化、政治等多领域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乡村建设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堪称中国乡村改造的先驱。

本文将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梁漱溟先生面对当时中国农村的衰败,提出了“乡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农民,尊重农村文化梁漱溟认为,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

他倡导保护农村文化,认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2. 倡导合作与自治梁漱溟主张通过合作与自治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提倡建立农村合作社,实现农村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

同时,他强调农村自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

3. 重视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梁漱溟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关键。

他主张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他强调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现代意识和技能的农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梁漱溟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思想,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他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乡村调查和实验。

他倡导的“村治模式”和“邹平模式”等实践项目,为后来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他的尊重农民、尊重农村文化的思想,对于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他的合作与自治的思想,对于当前推动农村的民主管理和自治具有启示作用。

再次,他的重视教育的思想,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他的实践精神和方法论为当代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五、结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我国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乡村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基础性梁漱溟认为,农村教育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

他主张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必须推行乡村义务教育,为农村儿童提供教育和知识的基础。

他认为,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知识,更是要让他们掌握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建设需要,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梁漱溟反对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标准,主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现多元化的教育。

他提出,农村教育应该融合现代化、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培养农村学生具有自信、自主、创新的人格。

他主张采用“问题教育”,即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他还提出了“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结合农村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并掌握理论知识。

三、倡导自学型的教育方式梁漱溟主张引导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和教材。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乡村社会。

他提倡建设农村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让学生自行借阅资料,自主学习,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非常现实和具有操作性的。

他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现代化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多元化和自学化。

在当前的深化乡村改革、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过程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梁漱溟,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其乡村建设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在对当时中国农村状况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

他深刻认识到农村的衰落是导致国家贫困和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以教育为先导的乡村建设理念。

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1. 重视农村教育:梁漱溟认为,农村的衰落源于教育的落后,因此他强调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进而推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强化农业发展:梁漱溟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他主张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注重乡村自治:梁漱溟倡导乡村自治,认为这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与影响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通过创办乡建学院、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等方式,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

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为中国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1. 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重视农村教育、农业发展和乡村自治等方面,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从乡村建设理论看梁漱溟的儒家理想

从乡村建设理论看梁漱溟的儒家理想

从乡村建设理论看梁漱溟的儒家理想【摘要】梁漱溟是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乡村建设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在传统乡村建设方面,梁漱溟认为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儒家理念,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

他也倡导现代乡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性的建议。

梁漱溟的儒家理想与乡村建设密切相关,他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乡村建设的进步。

从梁漱溟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和指导,他的乡村建设理念也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代乡村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梁漱溟的理念,可以为推动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儒家理想、传统、现代、乡村文化、实践、启示、现实意义、当代。

1. 引言1.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的关注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知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一直对乡村建设持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他认为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梁漱溟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他认为只有在乡村中才能找到最纯粹的儒家精神。

梁漱溟强调乡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文化的传承之地,是道德之源泉。

他关注乡村建设的同时也深刻关注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乡村建设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使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观念不仅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更是为了振兴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

他认为只有通过乡村建设,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儒家理想的实现。

1.2 梁漱溟的儒家理想意义梁漱溟的儒家理想意义是深刻而广泛的。

他认为,儒家理想不仅仅是关于个人修身立德,更应该贯彻于整个社会,包括乡村。

在他看来,乡村是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实践儒家理想的重要领域。

梁漱溟强调乡村应当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朴与现代共生的空间,是一个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场所。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涉及到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就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论述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念梁漱溟认为,“教育是国家民族复兴的根本”,而乡村教育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倡的乡村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家”,强调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知识教育,又注重品德教育和技能培养。

他认为,乡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关键。

1. 在教育内容上:梁漱溟注重素质教育,主张把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方法以实践为主,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在教育机构上:梁漱溟提倡建立“乡村人才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乡村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农村青年的职业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品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他认为,通过培养乡村青年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家乡创业,发挥自己的价值。

3. 在教育投入上:梁漱溟认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

他提倡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投入政策,同时倡导社会爱心捐助和家庭教育共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

1.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发展教育必须把乡村教育作为重点,注重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推动乡村振兴。

2. 以人为本,关注乡村青年的全面提升。

乡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和品德教育,从而帮助乡村青年实现自我价值。

3. 政府财政支持是保障乡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需要适度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金和家庭支持。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注重全面发展、关注乡村青年的生命价值,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乡村振兴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此外梁漱溟主张乡建运动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和综合建设的道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行政管理教育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乡建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推崇的就是梁氏一贯主张的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来壮大农村经济力量的改革方案
学术论坛
20年 第3期 08 3
治 ,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 。所以中国建 知识分子的领导逐渐联合起来 ,达到经济上的 自己 自足和 自卫 自
设不能走 自上而下的路 ,只能从社会运动做起 ,最直接的则是从 立。这对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在我 乡村建设开始 。梁氏认为,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在于 中国传统 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 ,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通过 的家族伦理的失败 ,具 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来有效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规避 巨 梁漱溟在 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 大的市场风险将是必然的选择 。当然 ,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的的发

三.乡村建设理论对 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之所以会重视农村合作运动,主要是他认识到 了中国

乡村建设理论的缘起
梁漱溟的 乡村建设是一个以社会为本位的建设方案 ,他把中 积贫积弱的文化根 源 ,即与西方的新教伦理不同 ,中国人秉持
国问题的症结 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 旨归,达 的是一种家族伦理 。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而非阶级对立的社会,
团体精神 ,以儒家文化中的精 义来 塑造梁漱溟心 目中的 “ 新农 展不能单单只靠上级政府的扶持或是仅仅只靠农户的自发组织, 民”,它是中国固有的精神内核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 二 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模式及其评价 而是需要草根精英的推动。这个精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有 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强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不过 当今所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民国史读书报告【摘要】梁漱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其一生始终试图解决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认为中华民族不振的原因在于文化失调,并且解决问题之根本在于乡村,主张以儒家人生精神为根本,融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团体精神,重构新文化,以农业振兴带动工业发展,进而实现民族自救。

并且,梁漱溟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一直通过实验来伸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

关键词:梁漱溟文化失调乡村建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经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运动。

其中,梁漱溟于1931年到1937年间在山东邹平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

梁漱溟一生始终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及中国何处去)。

以此出发,他研究了中西文化,提出了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人类最终会走上中国“向内求索”的精神道路上。

同时,梁漱溟也认为,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要拯救中国就应该再造新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乡村,因此,拯救中国就应该从乡村建设开始。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的背景首先是梁漱溟自身的理论背景。

梁漱溟一生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思想转变,从最初的功利主义,到青年时期的佛家思想,再到成熟时期的儒家思想,这三次思想的转变构成了梁漱溟乡村实践的理论背景。

年少时,梁漱溟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盛充满激情,受父亲梁济以及新式教育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于人于社会是否有好处及好处之大小”为评价标准的功利主义。

但随着社会动荡使梁漱溟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以及父亲梁济的自杀,梁漱溟转入佛家思想,想通过消极避世以得到解脱。

但是,佛家思想并没有使他得到真正解脱,反而愈加体会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只有儒家的入世思想才能有助于国家强盛,于是最终转入儒家,并积极发扬孔孟实践品格,从事乡村建设运动。

其次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政治、经济濒临破产,传统文化遭受质疑,传统文化意识开始衰变,这便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

首先是政治上,在内外势力的冲击下,清政府逐渐瓦解,新的统一的政府迟迟未能建立,各种势力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随着混战而来的横征暴敛和苛捐杂税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

经济上,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恐慌波及中国,帝国主义为转嫁危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产品,农民不得不廉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力冲击下更是面目全非,大部分中国人开始厌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梁漱溟吸收了西方思想家罗素的观点,认为要强大一个国家,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强大起来,而文化又是最为根本的。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本质上市一个乡土社会,必须从乡村本身出发,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1]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乡村建设,以及如何进行乡村建设。

关于第一个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华民族之不振,在于中国无法适应世界新环境而造成的“文化失调”,而政治、经济的问题也都是文化的问题。

中国文化之根本在于乡村,所以,要拯救中华民族,只有从乡村入手。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乡村社会,近百年的中国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而乡村之破坏在于外力和内力的联合作用。

外力指外交、军事和国际经济竞争上的失败;内力是自觉的破坏,“所谓自觉的破坏,那就是为外力破坏所引起之几十年来的民族自救运动。

这里包含对西洋的模仿追趋和对固有文化的厌弃反抗。

”[2]梁漱溟特别强调中国社会之特殊性,其特殊主要在于“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

“人一生下来就有与他相关系的人,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人类在情感中皆以对方为主,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3]这样的社会就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的家庭伦理推及社会便形成一套迥异于西方的社会规范。

而“职业分途”则是否认中国具有“阶级对立”。

梁认为造成阶级对立的原因在于生产工具和生产工作分属两部分人,而中国因为“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遗产均分”“无先进生产工具,以及流官制等因素,无法形成垄断而没有产生阶级,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他们各有前途可求,贫富贵贱深沉无定。

而西洋文化的进入破坏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而又未进入西方“个人本位”和“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是陷入了一种“旧辙已覆,新规未立”的失范境地,这便是文化的失调。

而文化的失调造成了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社会问题丛生。

因此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崩溃是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的客观结果。

主张取西洋文化之长处,应用于乡村,构造新的社会组织,复兴农业,从农业引发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文化重建和民族复兴。

这里便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即如何进行乡村建设。

为了进行乡村建设,梁漱溟设计了一种“乡农学校”的农村社会组织,它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团体精神”,又结合了中国儒家传统。

梁漱溟认为,“中国失败,就在其社会散漫、消极、和平、无力。

”[4]同时,梁漱溟认为,“儒家人生态度有两点:一是互相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一是改过迁善的个人向上。

西洋人的长处有四点:一是团体组织(此点矫正了我们的散漫);二是团体中的分子对团体生活会有利的参加(此点矫正了我们被动的缺点);三是尊重个人(此点增进了我们以前个人的地位,完成个人的人格);四是财产社会化(此点增进了社会关系)。

”[5]于是,梁漱溟在五伦(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之外增加了团体对个人、个人对团体这第六伦,形成了以儒家人生态度为根本,融合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新礼俗”。

在具体组织上,乡农学校即是在村建村学,在乡建乡学,将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为一体。

而学校的组织又由四部分人组成:学众(全体学民)、学长(监督训导)、学董(行政管理)、教员(乡村社会工作),四部分代表四个独立不同的作用,学众即立法作用;学董即行政作用;学长即监督教训作用;教员即推动设计作用。

如此设计,是为了通过农民民主参政,打消农民对政府及公共事业那种传统的疑虑和敌视,并且也期望政治的力量自地方有组织的民众上达于国家,而不再只是以往由上而下的官方命令。

同时,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以经济为先,经济上有发展,政治和教育改进才有需要和可能,并且提出“促兴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建设路线。

梁漱溟主张“以农立国”,认为农业受资本控制程度小,并且有自给的性质,根基比较深厚。

同时认为,发展金融、引入科学技术和促进合作组织是促使农业进步的三大要点,相应的,梁漱溟设想在乡村要塞设立公店、金库和仓库。

公店对农产品和日用品销售进行统制;金店是相应的农村金融系统;而仓库则在丰年购买农民余粮,以期调节粮食数量和价格。

同时,梁漱溟也涉及到土地问题,认为要进行乡村建设,只有土地全部归公,但是又反对激进的土地改革,寄希望于缓和的农业改良。

总之,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促使农民自觉,拯救农村,建设新文化,进而拯救整个中国。

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梁漱溟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论和主张的伸张而实验,首先是在菏泽办学实验,然后是在广东建立乡治讲习所与河南村治学院,最后是在山东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实践。

我们主要介绍邹平乡建情况。

在邹平的实验中,梁漱溟主要进行了县政改革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卫。

关于县政改革。

其一是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一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一面指导乡村建设的实施。

其二是利用乡学、村学对传统基层政治制度进行改造。

民国政府的县政设计为县-区-乡-闾四级。

梁漱溟认为,这样的设计无法鼓励人生向上,并且,从个人利益出发,伦理情味也荡然无存,在中国讲地方自治,应该注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最好的制度莫过于乡学、村学。

具体来说,梁漱溟将从前所划分的七个区取消,按地理、习俗等将全县划分为14个乡,乡下设自然村。

原有区、镇、乡各公所及区长乡长全部取消,改为新的乡村组织,即村设村学,乡设乡学。

其三是对县政府行政制度进行改革。

县政建设实验开始后研究院获得了对县政府的领导权。

之前县政府下设有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教育局,但四局归相应的省厅管理,县政府无法指挥他们的具体业务,由此,研究院对乡村建设就难有发言权。

对此,梁漱溟进行了大胆的裁局设科改革,统一了县级行政,充实了县政府力量,为以后推行邹平的社会改进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其一是大力推进合作社。

首先是成立生产经营领域的合作社,如梁邹美棉合作社,为入社棉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了当地棉花产量,保障了棉花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实验后期,实验县成立了信用合作社、信用仓庄合作社和购买合作社等金融信用领域的合作社,有效打击了高利贷,减轻了农民所受压迫,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其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技术。

邹平的农业技术改良和推广主要是以研究院的农场为推手。

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农民进行技术改良、发展农村副业、推广有效的新经验与技术,提供实习场所给研究院学生。

在此期间,邹平进行了多方面的农业改良,例如棉种改良、猪种改良、鸡种改良、蚕桑改良等等。

正是在研究院的大力提倡下,邹平的农村经济逐步走出小农生产的模式,迅速取得了成就。

关于推动社会自卫。

其一是组织实验县户口调查,强化户籍工作;其二是推行乡村自卫,裁撤民团大队和公安局,设立民团干部训练所,培训干部,组织联庄会训练,从而确立了新的乡村自卫体系。

民团干部训练所分为干部队和征训队。

干部对作为将来自卫建设干部人选,征训队队员应征后对其进行国文、算术、常识、口试和体能等基本科目的训练,为期四个月,结业后充任联庄会的训练干部。

联庄会负责领导村民抗击自然灾害,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必要时组织村民抗击外来侵略。

[6]实行乡村自卫后,不仅解决了土匪猖獗的问题,还有效抑制了乡村赌博等不良习俗。

除此之外,梁漱溟还在乡村习俗方面做了努力。

例如支持成立一些类似于“乡村改进会”和“忠义社”等道德协会,其目的在于清除那些“落后而有害”的习俗,例如缠足、抽鸦片、吵架斗殴等。

[7]总之,梁漱溟发扬孔孟的实践精神,积极投身于乡村,推行自己的理论和主张,试图通过拯救乡村,建立新的文化,进而拯救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