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1.地震测线
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
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
3
2)。
╳2, 2╳3(
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观测系统的定义
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
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
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
12345678910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
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O 1 O
2
O
3
O
4
O
5
测线
P90图6.3-29b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
P90图6.3-29d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定义
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
M
(3
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1234567891011121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
n
NS
x d 2=
∆=
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d ——炮间距。 △x ——道间距。 N ——仪器的道数。 n ——覆盖次数。
υ——炮点距道数。即每放完一炮排列和炮点一起向前移动多少个道间距。
⎩⎨
⎧=双边激发
单边激发2
1S
上例:N=24,n=6,S=1,26
21
24=⨯⨯=
υ。 4.非纵测线观测系统(一般不用,略) 5.三维观测系统(最后介绍)
四、折射波观测系统(调到§3.6介绍) 重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练习:
1、地震仪有24道,单边放炮,6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②写出第4个共中心点各叠加道的炮号和道号。③写出第一个满12次接收的共接收点的炮号和道号。
2、地震仪有48道,单边放炮,12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②仿P92表6.3-1列出共反射点道集表。
3、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