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景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以前,自然灾害研究主要限于灾害机理及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1-2]。70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灾害破坏损失的急剧增加,促使人类把减灾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灾害评估工作。期间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区划研究工作[3]。进入80年代,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研究得到了更加广泛而又深切的关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意识到地质灾害己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继续加强对单体地质灾害的特征、分类、成因机理、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处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②重视灾害制图技术方法和“3S”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技术(如3S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此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土地售价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直接为公众服务;③典型地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美国地质调查局与气象局合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SanFrancisco海湾地区建立的滑坡预警系统,第一次利用电视和电台比较准确发布了1986年2月12-21日,该地区累计800mm降雨量所诱发的大量滑坡事件。从此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在国际上迅速发展;④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实现成果社会共享,为社会经济服务,部分发达国家(如日本)已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与城市的绿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护工程要求不但要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还要能美化环境,使防护工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多以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为主。“八五”期间,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才全面开展,重点反映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矿区灾害等[1]
总体来讲,我国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分布规律,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机制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且在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②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县为单位逐步调查全国地质灾害情况,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预警系统[14-15],其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最为完善;③在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地质灾害的描述也逐步从定性向定量、从线性向非线性方向发展;④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在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1.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技术尚需完善。目前,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的了解较为盲目,缺少一套快速调查和评价的高新技术方法。当前的地质灾害调查多限于当某一地段或某一地点发生或已经发生某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后,对相关灾害体进行调查和整治处理。2.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尽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提出不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方法[16-17],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大多停留于事后检验,真正用这些理论和方法预报成功的事例还比较少,同时某种理论往往仅适用于某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真正经得起大量实践检验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和地质灾害决策管理系统,因此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决策管理。3.质灾害监测和防灾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够。目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大多还依靠精度低、效率低、成本高的常规手段,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相对成本小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高精度干涉综合孔径雷达遥感INSAR以及激光监测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不够。同时,对工程造价低、施工简便、抗灾和防灾效果好、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地质灾害信息系统[18-20]建设方面。目前我国许多部门都已建成或开始筹建了各自的灾
害信息管理系统与减灾辅助决策系统,但其内容相互之间有很大差别。理想的灾害信息系统应包含:监测、预报会商、灾情显示、灾害评估、辅助决策、现场信息收集、救灾建议、灾后恢复等内容,但目前各类模型大都缺乏基础数据支持,尚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减灾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在综合灾害信息处理和减灾高新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灾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较弱,缺乏灾害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信息交流与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利用率低,高新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重大突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领域[21],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22-24]、灾害防治[25]和应急救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与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人类甚至宇宙密不可分,构成了地质灾害系统,它是一个具有众多因素且规模巨大多层次结构、多子系统、多重时间标度、多种控制参量和多样的作用过程,这就决定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非线性的、开放的灾害系统,同时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社会经济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因此,要重视对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区域性规律的认识,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如GIS技术等。我国地质灾害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前进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研究很多,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地质灾害的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二是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研究;三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