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张晗芬
【摘要】教研组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们立足于专家的专业引领,聚焦于促进学生真实发展的研究,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在“主题式互动教研”的基础上,教研组开展了听课调研、智囊团磨课、名师陪同研课、小组协同观课、专题互动研究等教研活动,还推出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承包制,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成了研究和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专业成长深度教研教研模式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教师持续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和教研。我们倡导数学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工作,在专家的引领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聚焦于学生的发展,开展了有深度、有实效的一系列研究活动,逐渐从“关注形式”走向“发展内涵”,从“感觉研究”走向“专业研究”。在常态下的专题教研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教研形式,不断生成研究主题,即时展开深度教研,促进全体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成教研组学习和研究文化的形成。
一、理念引领:从“关注形式”走向“发展内涵”
校本培训和教学研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培训和研讨定格在形式上,以为大家坐下
来一起听课就是教研,就能促进教师的专
业成长。这样的活动也许能带给老师们一
些帮助和启发,但究根问底还是一种形式
上的教学研究。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的教研应该是基于“内涵发展”的教学研
究。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校本教研;无
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都应该淡
化形式,而应加强内涵引领和有效发展。
(一)专家因需聘请,理念引领
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只能是低
层次上的徘徊。要实现实践的超越必须依赖理念的引领。由此学校设立了外请专家机制,让专家为学校实际教学服务,为提高学校课堂效率服务,也为创建学校学科特色服务。具体流程是:教研组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讲课专家和讲课内容,再向学校提出申请,然后由学校出面邀请专家。
近年来,我们请了一系列的专家来为我们传经送宝,对我们数学组进行研究方向和方法上的指导。
有了专家的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理念经历了“互动课堂”——“高效课堂”——“思维课堂”三个阶段的演变。前几年,我们思考并践行着“互动课堂”的价值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师生平等了,互动对话也随处可见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思考:怎样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效,于是我们又提出“高效课堂”的价值理念,决定从“引发学习兴趣、促使多维互动、促进高效对话、关注全人教育”四个环节来思考和衡量我们的课堂,让对话更有效。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又欣喜地发现,数学课的课堂结构更合理了,教学效果也更高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思考,如何让研究再上一个台阶,体现学校“思维数学”的学科特色,于是我们又提出了“思维课堂”的价值理念,关注数学课是否真正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讲坛骨干承包,内涵提升
2008年起,学校组织了“教师人文讲坛”,在周前会议前30分钟,由本校名师、
骨干教师主动申报,承包主讲。人文讲坛中,有推荐好书共分享的,如《不抱怨的世界》;有介绍教育教学心得的,如《走稳小步子,实现大目标》;也有讲在团队中成长的,如数学组马苏燕老师的《让自己走得更远》;还有各学科专业书籍学习交流的,如本学期由张凌云和蒋益飞两位老师代表数学组参加学校人文讲坛“同读一本书”——《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体会。
学校的人文讲坛,为数学组的老师们带来了一道道的精神盛宴,全面提升了数学老师的文化内涵。同时,数学组的诸多老师在参与学校人文讲坛的过程中,又促进了自己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读书月底交流,智慧分享
博览群书能提升教师的全面素养,要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就必须大量阅读各种有关数学的专业书籍。这些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学期组织数学专业书籍研读活动,不断利用教师读书会,分享智慧,凝聚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围绕课题,我们组织教师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每周一次,精选内容组织集体学习;每月一期,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心得在教研论坛汇总。另外,每学期推荐一本必读的理论专著,组织读书沙龙进行讨论;其间还不定期的下发一些或经典、或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鼓励老师们见缝插针自学,夯实自己的理论底蕴。
下表是近几年教研组组织老师们看专业书籍的情况汇总。
在上学期教师自主阅读《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本学期安排在每月底的那一周教研活动时间,分别请六位备课组长与大家进行读书交流,并在组内分享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同时评选读得认真的老师。
(四)工作室定期活动,实践指导
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数学组成立了以葛敏辉老师为核心的数学教育研究工作室。工作室以“以创建外小数学教学特色”为中心,以服务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为两个基本落脚点,紧紧以“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数学诊疗”为抓手,坚持研究性、协作性、辐射性、发展性四个原则,制定了工作室每周学习、研究的相关制度。同时特聘特级教师朱乐平和两位市教研员为工作室定期进行跟踪式专业引领——每学期抽时间来校面对面和老师交流,听课,评课,审稿,座谈等。
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读书学习、知识梳理、设计测评卷、优化校本课程、开展数学诊疗活动、课题研究、课例研究、展开数学家庭教育辅导、开展“立体式”的专题研究、汇报交流等十项工作内容。
二、研训模式:从“感觉研究”走向“专业研究”
践行在课堂,收获也在课堂。我们意识到,缺乏理念引领的研究是空洞、乏化的。因此,追求理念与实践的“和谐交融”,期待课堂教学的高效、完美,成了我们数学教研的方向与目标。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具体的研究主题,没有固定的研究平台,教研只能停留在感觉层面。如何才能从“感觉研究”走向“专业研究”?我们组织了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让老师们能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鲜活的案例剖析里提升研究的智慧。我们的研训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推门课把脉课堂
研究应该从问题开始。数学教学的问题在哪里?为了准确了解数学教学的课堂现状和教学困惑,我们组织了“听课调研”,不定期听推门课,把脉课堂。学校领导携同两位教研组长,深入每个年级的每个班连续听两节课,听完课专门召开“议诊会”。大家把自己的思考和疑惑提出来交流,梳理出一些共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全体数学老师一起交流和讨论,引导大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课例研究。
比如,2009年的一次听课调研后的“议诊会”上,我们发现当时提出的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中“促进高效对话”这个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1)老师们为了实现多维互动而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2)对话互动很频繁,但都是停留在简单的形式上;(3)学生很少出现富有个性化的解读和挑战性的疑问;(4)教师设置的学习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