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疼痛是人体发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症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疼痛是人体发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症状,散见于中医学各科,现就内科常见的诸种疼痛从下述几方面辨证论治。

1 查表里

表里主要是区别疼痛的内外、深浅,凡六淫之邪外侵体表,发生疼痛的为表证;表邪内传进入脏腑所引起疼痛的为里证;凡七情、劳倦、饮食所伤而发生的为里证。里证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别,表证疼痛亦有寒热虚实之分。当然有里证兼表,表证兼里者,要依据表里辨证,详细诊查。譬如:胸腹部诸种疼痛,多属里证,其胸痹心痛,多是心阳不展、气滞、血瘀;胃脘痛则虚寒痛最多见;腹痛则内伤、外感、寒热虚实都有。四肢关节部疼痛,多是表证、痹证,但也有在经之邪传入里,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证的,亦有胸腹痛证,其痛在皮肉筋脉之间而无关内脏的,此邪在经不在里,不可混作为里证。总之,必须详询痛情,区别表里内外,审因论治。

2 审虚实

诸种疼痛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型。从性质来讲:凡外感六淫之邪,及内伤食滞、痰饮、瘀血、虫蛀(结石)等,致使邪阻经络脏腑,出现有积滞和气逆症状的,多属实痛证。凡由于脏腑机能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致使脏腑经络、筋脉、器官孔窍不荣、不温、不充、不润,肢体百骸失却温煦濡养,没有积滞和气逆症状的,多属虚痛证。从痛势来讲:来势急暴多属实,来势缓徐多属虚;年壮新病多属实,久病年衰多属虚;胀痛、刺痛、撕裂痛,痛剧而坚,痛有定处,触得痛点,喜寒、拒按、饱则痛甚,气粗、脉实、舌上有苔者,多属实证;隐痛、空痛,绵绵作痛,痛无定处,触不着痛点,喜温喜按,饥则痛甚,少气脉虚,舌上少苔者,多属虚证。但是疼痛的脉象反应不一定成正比,暴痛之极,脉象反见伏细涩之中隐带弦紧之象,不可误认为虚,久病痛缓,脉体反大,不要误认为实。

3 别寒热

《素问·举痛论》云:“帝曰:顾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紧接着论因于寒痛的凡十二条,因于热痛的只一条,这说明不论何种疼痛,因于寒的十常八九,因于热的,十仅一二。其所以然者,寒主凝滞,其性收引,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寒邪,都能使经脉发生绌急、拘挛、牵引等病变,足可妨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致疼痛。其寒邪盛者,则往往出现气逆、胀疼满、强直、身重、拒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喜热饮、喜温,手足厥冷,面色白或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象弦紧迟等证。若是阳气亏损的虚寒疼痛,则是阳气衰微不足以温煦经脉所致,其证每见畏寒肢冷、倦怠、少气、喜暖、喜按、时痛时止、悠悠戚戚、遇冷更剧,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等。因于热盛的疼痛,当从三焦辨证,口渴而能淌水、喜冷饮、面赤、烦躁不宁多属上焦热;身热恶热、潮热、便闭腹胀多属中焦热;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而赤多属下焦热。再兼疼痛拒按或不可近,舌赤苔黄少津,脉来弦数或洪数等证,这是由于热邪燔灼气血所致。这种热邪盛所引起的痛证,虽不如寒盛作痛多见,但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也不一定少见。总之,因于寒的必有寒的脉证可察,因于热的必有热的脉证可凭,参证与脉,寒热易辨。但是寒热的在上在下和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证,临床必须细辨,不可疏忽。

4 明气血

各种疼痛病证,都不离气和血两方面,辨气分痛与血分痛,总是在有形与无形上来区分。《素问·举痛论》云:“诸痛皆因于气”。气滞上焦,心胸痞痛;气滞中焦,腹胁疼痛;气滞下焦,为疝瘕、腰痛。气滞于内,为瘕积疼痛;气滞于外,遍身痛而浮肿。凡属气分痛的,多是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发作时有形可见,触之可得,消散痛止则一如正常,谓之无形气痛。血分痛则不然,除血虚、血寒痛证外,多见痛而硬满,既有固定部位,且呈持续性疼痛;不弦不来,不离其处,谓之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积、痰滞、积食等亦属有形之类。

5 辨痛脉

《灵枢·邪客篇》说:“脉大以涩为痛痒”。脉浮为风,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脉滑为痰,脉洪大属火,脉芤为血虚,脉涩为血瘀,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暴痛之极,每见脉沉伏细涩,乃因气为邪逆,脉道不畅,故脉来异常沉伏,正是邪实的反映,所以在沉伏之中必然隐隐带有弦紧之象。总之,暴痛急痛而脉忽见细伏的多属实邪,久病痛缓而脉见微弱的多是虚证。

6 分部位

头部、前额属阳明经,后脑及项属太阳经,颞属少阳经,颠顶属厥阴经。凡诊头痛属外感者,当察三阳经或厥阴经。治风寒头痛证,守张仲景之法则可,以卫气营血与三焦来辨治。常用的引经药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用升麻、白芷,热盛用石膏,少阳经用柴胡、黄芩,厥阴经用青皮、吴茱萸。头为清阳之府,外感六淫,上扰清阳,皆可发生头痛。除风寒、风热头痛外,还有暑、湿、燥、火以及疫毒等。治暑宜清、治湿宜化、治燥宜滋润、治火宜清泻、治疫毒宜解毒清热。但是暑伤气阴不可不辨,燥有温凉不可不审,湿与热兼,火热耗真阴,临症时必须审症用药,方不致误。内伤头痛殊多,概言之有:二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厥逆、气郁、血瘀、伤食、湿热,肝逆痰浊(挟风、热、湿、暑、寒等),还有寒厥、热厥、偏头痛、真头痛等。临床要分辨久暂审因论治,去其疼痛。

胸背部:“背者,胸中之府”,“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验背痛”,肩背痛脊强,是气滞不畅,宜宣痹通阳;真心痛,则是心阳衰竭,心主血脉,贵在心阳鼓荡而流畅,所以阳气滞而不畅,则胸痹,阳气衰竭则真心痛,治宜强心阳温通血脉;气滞血存心脉闭阻者,治宜通阳宣痹、活血通脉,以控制心痛。

腹部:脐以上为中焦,属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属肝、肾、大小肠、膀胱;两胁属肝、胆。上腹部痛证以胃痛多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尤以虚寒胃痛较为多见。胃为多气多血之府,又为水谷之海,蒸化精微之处,生化气血之源泉,若劳役过度,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则虚邪易中,气不通降,发生诸痛,证有气虚、血虚、气滞、感寒、蕴热、伤暑、湿热等,七情内结、郁伤脾阳、肝热、肝气等病因,均较常见,还有痰饮、积食、虫扰、结石等。以虚寒证最多,治宜扶脾暖胃,小建中汤化裁选用。总之,对腹痛要针对病因,去其疼痛,并非难治。下腹部痛证,多见荣分虚寒、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疝气、痛经等证,临床均有脉证可辨,审因论治,多可痊愈。

胁肋及腰部:左右两腋、胁肋位于身侧,属肝胆经。外感新病胁痛多属少阳胆经,证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