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

中国始终没有忘记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中国扶贫日、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前夕,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坚定承诺——进一步推进中国和全球的减贫事业,积极响应联合国发展峰会启动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这是中国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同各国合作实现减贫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心和担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来宾分享了中国在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分类施策”等特色经验,并就全球合作推动减贫与发展提出“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4点倡议,从主要目标、重要保障、外部条件等方面勾勒出全球合作消除贫困的宏观脉络,并表达了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大力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指出千年发展目标成功地帮助全世界10多亿人口摆脱极端贫困,其中中国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少了6亿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始终没有忘记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为帮助发展中国家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中国提出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多边舞台上,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率先付诸行动。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还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9月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中国又提出了共同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倡议,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还指出,中国在推动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作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

感谢,从四面八方而来。去年刚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萨摩亚十分感念中国的帮助。该国总理图伊拉埃帕说,感谢中国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及其他众多伙伴的支持,萨摩亚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发展。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美好愿景召唤人类共同不懈奋斗。

脱贫步伐加快扶贫成效显著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脱贫步伐加快扶贫成效显著

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有组织的国家扶贫行动,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农村现行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幅度提高贫困标准,瞄准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加强农村养老、低保、医疗、教育、农业和生态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工作,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扶贫成效非常显著。

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的基本内涵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摆脱贫困后的生活,其基本内涵是指一种能安稳度日的比较宽裕的经济状态。《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按这个目标要求,我国制定了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即“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国家统计局每年根据农村低收入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对此标准进行更新。至2014年,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当年价每人每年2800元。虽然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在不同年份的数值不同,但代表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同。

国家统计局根据对全国16万住户收支情况的直接调查结果测算,在有基本住房的情况下,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可满足健康生存需要的食物消费,以及同等重要的非食物消费需求。就是说,一个生活在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贫困标准的住户,其实际食品支出,可以支持每人每天1斤米面、1斤蔬菜、1两肉蛋等食品,可保障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量和60克左右的蛋白质,满足健康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还可支持基本的衣着、用品、水电、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非食物消费支出。按这个农村贫困标准,在没有严重、意外的灾害和伤病情况下,能保障基本稳定的温饱水平。所以,当与“三保障”相关扶贫措施共同实施时,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就是“两不愁”的稳定温饱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对应于农村平均物价水平。城镇居民和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要达到稳定温饱水平,需要更高的标准。因此,在我国反贫实践中,不少地区的实际扶贫、低保标准都高于全国农村贫困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

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亿;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7017万,贫困发生率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从1978年到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年均减贫人口规模19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

本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规模占减贫总规模一半以上。2000年以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亿,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减贫总规模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本世纪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亿,占农村减贫总规模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

2010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显著加快。201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贫困人口规模为亿。2011年到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9550万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23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

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状况不断改善

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步伐,力争在2020年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我国于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精准扶贫战略,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各部门协调配合下,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显著改善。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据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4317万人,比2012年减少1722万人,平均每年贫困人口减少861万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比2012年下降个百分点;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比2012年下降个百分点。3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规模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规模的%。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支增长较快。2012-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4732元增长到6221元,年均名义增长%,比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快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014年提高为%,提高了个百分点。2012-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

消费支出由3887元增长到5185元,年均名义增长%,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速快个百分点。2012-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比人均收入增速快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一是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贫困地区农户住房建筑面积平均为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居住砖混材料住房的农户比重为%,居住砖瓦砖木住房的农户比重为%,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为%,与2012年相比,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下降个百分点。二是饮水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贫困地区饮水来源中,有%的农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有%的农户使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三是无厕所的农户比重明显下降。2014年,贫困地区使用水冲厕所的农户比重为%,使用卫生旱厕的农户比重为%,使用普通旱厕的农户比重为%,无厕所的比重为%。与2012年相比,无厕所的农户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4年,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比重为75%,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为48%,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2014年,贫困地区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有卫生站的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的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有小学且就学便利的比重为%,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数亿中国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反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的扶贫仍然任重而道远,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到2014年底,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更为艰巨。2014年有13个中西部省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其中有6个中西部省份的农村贫困人口在5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省份还有10个。所以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减贫难度将越来越大,今后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为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而不懈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