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小学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东小学简介
城东小学的前身是缑城书院。
明季,兴书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王演畴废村东之崇圣观(即今城东小学址),改建为书院。
为纪念明初大儒方孝儒,遂名缑城书院。
内建扶摇阁、藏书楼、讲堂楼等,藏经史子集119种。
万历四十二年,知县林映苍建讲经楼5楹,上有文昌阁。
清康熙十五年(1676),书院毁于大火,两年后县令崔秉镜重建,未臻完备。
乾隆间,县城白石村人龚正席、龚景歧父子相继出资重新修了讲堂楼、斋楼、厢房、厨房等40余楹,增建了大门及门外石桥。
道光间,在松坛辟武坛,增设武术教习。
书院主持人时称堂长,由县令聘任,教师多由堂长延请名重一时的学者。
教授方法采用问难辩论式,师生各抒己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书院藏有大量经史典集,学生可从事学术研究。
清末又增设义塾,专门为贫寒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故一度俗称书院为义学,四方子弟络绎而至。
清末翰林章浸、进士黄培俊、黄和鋆等均曾受业于此。
书院经多次修缮扩建,积置学田1000余亩,为全县规模最大之书院,极一时之盛。
清光绪二十年(1896待查),白石村东黄姓在宗祠旁办柏屏小学堂(后并入城东小学),为县内小学之始。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缑城书院为官立缑城小学堂,民国初又称缑东小学校,为区立。
进入了小学教育的时期。
民国10年(1921),椐《浙江公报》公布,缑东小学成绩审查报告为乙等。
民国18年(1929)拆毁书院内的奎光阁、仪门,改建为西式校门,疏峻了门前水池。
民国32年(1943)7月,又拆毁原书院藏书楼、讲堂,建成中西式教学楼11间。
是年10月,推行国民教育,改名为缑城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一说为1940年改名为缑东中心国民学校,待考),设6学级,其中高级2个班;共有学生355人,其中高级104人。
教师9人,工友1人。
民国时期,小学修业年限是初级4年,高级2年,经费主要来源以学田收益为主,政府给予少量补贴。
民国37年(1948)11月,由于物价飞涨,教师难以维持生活,缑东小学教师罢教,
联合镇内其他小学向县长请愿,要求增加工资,未达到预期效果。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改缑东小学为县立,改名为城东小学。
1951年,拆毁城东小学内的原书院文昌阁,由村民资助建材,出钱出力,在原址上建成教学用房一幢。
1953年,私立柏屏小学并入,为县城四小学之一。
1959年,在县城东创设象山师范学校(后改称宁海师范学校),同时城东小学易名为象山师范附属小学。
1960年,在操场南面新建一幢含12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
1969(待考)年,宁海师范学校停办,又恢复为原校名——城东小学。
是年(1966?待查)又增设初中班,改名东方红学校,共12班,学生600余人。
由工人、贫下中农及教师代表组成校管会,管理学校。
1971年,撤初中班。
1973年10月(一说1976年,待考),恢复城东小学校名,隶属于城关镇,为城关镇城东小学,镇片校级。
1982年、1983年连续扩建教学用房。
10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初显成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东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滞后。
1993年,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先生决定捐款人民币30万元,助建教学楼,并以其夫人龚碧华(宁海人)之名命名为“碧华教学楼”。
1994年,宁海县城关镇人民政府为改善城东小学办学条件,决定进行扩建校园,新建校舍。
扩征土地5000平方米,拆除旧危房,新建校舍4040平方米,总投资260万人民币。
城东小学开始全面改造。
旧校舍旧校舍
旧校舍校门1994年城东小学开始全面改造
1996年,新建校舍相继落成。
是年4月8日,举行盛大的“碧华教学楼”落成庆典仪式。
赵安中先生一行在宁波市委副书记陈勇、宁海县县长陈炳水、副县长朱水娣等各级领导陪同下参加了庆典。
庆典由朱水娣主持。
新校舍分四层,前后两幢(前幢为“碧华教学楼”),有28个教室,一个多功能厅,四个标准实验室和一个工会活动室,十多个教师办公室及校门、天桥等附加设施;校园西侧是一个四道近200米跑道的操场。
校园总占地面积11767平方米。
全校师生告别昔日光线暗淡的危房,搬入明亮、舒适的新大楼。
校容校貌彻底改观,旧貌换新颜。
2003年,宁海县撤城关镇为街道。
城东小学直接隶属于宁海县教育局,升格为镇中心校极,命名为宁海县城东小学。
县教育局再次投资150余万元,建造四层综合楼一幢,于次年竣工。
1996年新建教学楼(碧华楼)1996年新建教学楼
2003年新建教学综合楼2004年建造的仿生园附:宁海县城东小学历任校长更迭如下(1896—2007):
2006年,老城区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县政府将校后及校东侧约7000平方米拆迁土地划归城东小学。
2008年,城东小学周围完成拆迁。
(——暂略学校规模——)
1996年新校舍落成后,合理使用和科学维护、绿化美化校园,成为学校重要日常工作。
学校以次为契机开展了美化校园、保护环境与学生行为品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并不断拓展深化逐渐形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绿色教育。
确立相应课题《城镇小学推行绿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绿色教育”是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教育。
这一特色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的要求。
后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科成果二等奖。
重视科技教育是城东小学的良好传统。
早在八十年代学校有学农基地,分别有饲养角、种植园。
1990年创办县第一个红领巾科技园地,时任县长曾亲笔为园地题词。
1993年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从小爱劳动”实践活动优秀奖。
“定人员、定阵地、定课程、定内容、定经费”是城东小学科技、绿色教育的基本保障。
学校聘请市、县环保局、科技局、科协等领导及教育专家作为兼职讲师。
学校对辅导员教师多方位进行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培训,支持他们参加各级各地相关业务培训、观摩活动,拓宽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晨会课”(周一晨间活动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
积极探索科普教育与其他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假日活动教学相结合。
学校利用报刊、杂志等资源,开展剪报活动,建设“活页式”资料库。
保证县、市乡土教材《环保常识》、《为了明天》、《我看宁波》、《我看宁海》等进课堂。
同时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涵,做到“自然整合、全面渗透”。
2006年,编写出校本教材《绿色教育》。
2004年投资10万元建成模拟“生态园”,2006年重新创设了100多平方米的科技室,同时在综合楼北面留出200多平方米的“种植园”。
在加强校内阵地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宁波豹王电池有限公司、跃龙山花木场等校外实践基地。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城东小学科技绿色教育的有效载体。
1999年5月,城东小学承办县科技教育协作研究现场会,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园科技节。
此后定于每年的11月份,延续至今,已连续九届。
每届科技节都要做到有浓郁的活动氛围,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有规范的活动过程,有新颖的活动创新,有丰厚的活动成果;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同时要求学生读一本科普读物、编一份科普手抄报、讲一个科学家故事、举行一次科普知识竞赛、看一部科普影片、听一次科普讲座、参观一次科普图片展、组织一次科普主题班会、出一期科普宣传黑板报等。
历届科技节主题及相关主要活动见下表:
十年来,城东小学科技节内容越办越丰富,活动越来越规范,层次越来越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获得了对相关科技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因此,学校在注重开展全员参与的各项科技活动的同时,还专门以校科技兴趣小组为主力军,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特点,选择了《冬青嫁接桂花》、《让污水不污,让废水不废》、《垃圾的处理》、《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对比研究》、《走遍家乡山和水》等内容作为学生的探究性小课题研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实践、总结,《我校的古银杏树为什么不结果》、《桃树嫁接方法》、《鸡孵鸭》等一篇篇科技小论文在孩子们手中问世,并在各级评比中获得好名次。
实验课题多数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或被编入书,如《让污水不污,让废物不废》在市青少年首届科学论坛中获奖,并入编《我当县长小参谋》一书。
其中《冬青嫁接桂花》实验成果获浙江省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该活动方案获全国二等奖,高年级近500名学生参加中国青少年科辅协会主办的“争当小小科学家”《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对比研究》活动,获省团体一等奖。
体育是城东小学的又一传统项目,在城东操场上始终活跃着一支小篮球队。
早在1985年校男子篮球队获宁波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冠军;2005年在宁海县小学生篮球比赛中荣获男子团体第一名;2005年在宁波市小学生篮球比赛中荣获男子团体第三名;2006年在宁海县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再次荣获男子团体第一名。
2004年校篮球组被评为“宁海县假日活动优秀项目”。
2007年5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0年12月8日,城东小学被命名为“宁波市书法实验学校”,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学校以此为起点,加强写字教育。
设立“天天练”;确立学生作业双项评估标准:既对学生作业正确度进行评估,也对作业书写质量进行评估;采用“写字星级评定”的评价机制,印制《写字素质发展报告册》,建立每学期一次的写字素质发展报告制度。
积极发挥写字教育“立德、启智、审美、健体”的作用,逐步形成写字教育特色。
与此同时蓬勃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努力探索艺术教育的新路子,逐步形成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艺术教育特色。
2001年开始,定于每年上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举行五届,与科技节双节并举,成为城东小学两道亮丽风景,是城东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
学校艺术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数百人次。
在六、七、八、九届宁波市硬笔书法比赛,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浙江省中小学生书画比赛,省、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幻绘画比赛,宁波市“国防在我心中”书画比赛,“吴昌硕杯”全国青少年书画比赛等一系列比赛中成绩优异,在县内更是名列前茅。
学生书法作品被上海儿童博物馆收藏。
2004年2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先进书法实验学校”;2005年6月,学校“书法”、“绘画”分别被评为“宁海县假日活动优秀项目”。
2005年9月,编印了《城东小学获奖书画作品集》画册。
近年来,学校数学活动课成绩斐然,异军突起。
2004年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县得满分奖2人,其中城东小学1人;全县得一等奖4人,其中城东小学3人。
2005年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县得满分奖2人,其中城东小学2人;全县得一等奖6人,其中城东小学3人。
2006年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县得满分奖11人,其中城东小学7人;全县得一等奖12人,其中城东小学5人。
二、三等奖也名列全县前茅。
2004年6月,“数学奥林匹克”组被评为“宁海县假日活动优秀项目”。
2005年参加浙江省数学学会组织的数学活动课夏令营智力游戏第三名。
2004年2月,针对学校地处城区东南侧,是“城乡结合部”,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农家,学生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等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学校决定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科技节、艺术节中就有家庭参与的活动),并定于6月1日每届艺术节闭幕式上进行表彰,已连续举行四届。
这一活动对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护航作用。
九十年代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四十余项。
其中获奖。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逐步形成“文明、勤学、自主、创新”的校风,“勤奋、合作、巧学、创新”的学风和“敬业、爱生、务实、创新”的教风。
提出“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口号,通过摸索与实践,找到了“和谐、健康和发展”的交汇点,确立了“以科技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逐步走上“以质量立校,以特色强校”的办学之路。
2002年5月,城东小学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学校”。
2002年6月,城东小学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
2002年,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
2003年4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
2004年1月,城东小学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
2004年2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先进书法实验学校”。
2005年,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基层工会”。
2006年1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文明单位”。
2006年3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2006年10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艺术特色项目学校”。
2007年2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2007年5月,城东小学被评为“宁波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城东小学的科技绿色教育特色显著,书法、绘画、体育、数学活动、教育科研、学科成绩全面丰收,“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也积极推动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关教育活动多次在《浙江教育信息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宁波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社会声誉鹊起。
“杏坛几度东风劲,甘为绿叶长荫人”,校园内年过600的古银杏见证了城东小学的发展。
城东又是春浓时,前进中的城东小学必将为缑城的教育事业再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