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也逐步深入,使得部分语文课堂变得异常热闹。

但冷静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就此得到提高。

要想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还得回归文本;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有效性,还得回归本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课堂回归文本
一、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焦虑和困惑:怎么样才是一堂好课?语文课究竟如何上?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形成自身能力,并体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不用尖刻的批评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我们开始在教学中密切关注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努力创设大语文环境。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革除了极端工具主义的积弊,恢复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反对“满堂灌”的陈旧僵化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精巧;教学方法不断翻新,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丰富。

可是,语文课却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许多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课堂教学表演味浓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合作多了,探究多了,小组活动多了,讨论对话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以前丰富多了,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抓住一个话题,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课文根本没有读,就忙着开展各种活动。

我曾听过我们学校一节语文优质课《风筝》,教师在讲解到文中的“我”如何撕毁小弟的风筝时,插入一个视频链接,是课前让学生演的一个课本剧(后来听那位老师说,拍了好几遍),用这个视频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

虽然“我”的几个动作的确可以表演出来,可“我”的“傲然走出”和小弟的“绝望”是学生无论如何也表演不出来的。

学生不理解“傲然走出”和“绝望地站在那儿”,又怎么能理解下文的“精神虐杀”呢?的确,语文课是越来越好看了,可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了,真正的语言活动也少了。

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但我们应冷静下来反思:一些频繁的活动是不是都需要,有没有起到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

事实上,很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的,戏剧化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气氛呈现出虚假繁荣,在语文以外花的时间很多,而用在语文上的心思很少。

(二)课堂教学内容过于丰富
很多教师在一堂课当中使用多媒体相当频繁,或看图片,或听音乐,或代替板书等,使得语文课中涌入大量非语文的东西,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并成为了语文课的轴心,导致语文教学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曾几何时,我们也为了追求这种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绞尽脑汁让自己或学生变成演员、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结果却是东施效颦,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有效性。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让学生先看看春天美景的图片;教学《斑羚飞渡》时,就给学生播放斑羚们飞渡过山涧的动画。

这样一来,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还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偷偷钻出来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的花朵、忙着采蜜的蜜蜂,还有那春风的轻柔、春雨的细密、黄晕的灯光、抖擞精神的人们,不是一两张图片就能表现出来的;斑羚飞渡时的壮烈和凄美更是无法在简单的动画中体现出来。

(三)拓展探究脱离文本
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许多教师在此环节中费尽心思,力求创新。

如有位教师在教《风筝》的主旨时,花了将近20分钟进行拓展探究,但不是研读文本,而是用了很多ppt介绍周建人的一生、许广平的想法、周建人的看法。

这样的拓展探究看似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实则漠视了课堂中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语言”,课文
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所以,当这位教师让学生回答“多年以后,为什么我的心情还是那么沉重”这个问题时,学生依然无法回答。

因为在这20分钟里,学生一直在看ppt,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更不用说钻研文本了。

语文课不能是悦人耳目的表演。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面对的也是普通的农村孩子,静下心来细细想,如果我较多地重视了“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了“教什么”的问题,以手段来代替目的,以形式代替了内容,那结果就是教育偏离了文化定位,语文课堂教学被技能化了。

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那么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只是“虚假繁荣”罢了。

而且,这样的语文教学花哨有余,思想不足;形式有余,内容不足;煽情有余,理性不足,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回归本色。

二、概念内涵
黄厚江老师说过:“什么是本色语文课堂呢?本色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简单。

所谓简单,就是目标简单,方法简单,过程简单。

所谓简单,就是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平平常常,教学效果实实在在。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是的,只有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与”学习语言”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

因此,教师应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则是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课堂教学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立足于课程目标、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等多种因素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构想,科学、多元、全面地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并精心实施,使课堂教学既有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

三、原则与策略
(一)课堂教学导语注重实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

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有不少教师为了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直接将名师课堂实录里的设计拿来使用。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设计了这
样的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

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

对于这段导入,我觉得很有文化含量,于是就在上课时使用了。

当我说完后却发现学生一脸茫然,原来这些诗句学生没有学过,所以根本不会产生共鸣。

于是,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舍弃了这个有底蕴的导入,改为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北方极寒天气,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这看似简单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集中了。

反思这两种导入,我发现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怎么“导”怎么“演”都是流于表面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应紧扣学生实际,摒弃依附在文本之外的东西,不花哨,不折腾,本色地导入,才能让学生实在地进入语文课堂。

(二)课堂教学切入点简单易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整体性、不可分性等特点。

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除了字词、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以外,学习抓住特点写
景、情景交融写景等也是教学目标。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目标不是在一节课或者是几节课中就能达成,拘泥于用“三维目标”的架构来确定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机械化操作,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因而,教师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等因素,立足于语文课程的特点,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从课堂整体确定教学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于绝大多数场合下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的,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智慧之光的闪耀以及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

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案例,比如于漪老师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她则用简练的语言进行串联点化,很快为全文的教学定下了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基调,整个教学过程便也如同一篇形散神不散、明快清新的散文了。

如果仅借助于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创设情景,学生看似情绪高涨,其实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才能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心有灵犀。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更加丰满了。

语文教学是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之间寻找切入
点,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自己都迷失了,学生更会被我们牵着转来转去,学不到具体知识。

比如,我在准备一节作文课时,既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想提高单项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想着如果一节课中能面面俱到,让学生能修改自己的写作就更好了。

可教学中要想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不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

因此,再次备课时,我抓住“记叙文如何结尾”这一切入点准备了中考作文复习课。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流程。

1.读一读:学生作文《不要吝啬你的爱》,说说这篇文章怎样?
2.忆一忆:结合学过的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的结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运用修辞结尾:《春》;(2)对重点情境反复强调,照应前文:《背影》;(3)直接抒发感情,点明题目:《我的母亲》;(4)借物抒情,由物及人来结尾:《紫藤萝瀑布》。

3.辨一辨:(1)出示文章《雄赳赳的父子》,请学生结合给出的结尾分析。

(2)板书:结尾→生动具体→紧扣材料→新颖。

4.写一写:结合《不要吝啬你的爱》,自写一个结尾。

幻灯片展示几个学生写的结尾,并评价。

(幻灯片投影写作要求)
5.改一改:修改3月月考作文《属于自己的天空》的结尾。

《属于自己的天空》的结尾经两次批改后,很多学生写结尾时都能运用所教的方法,特别是那些作文能力不强的学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课堂教学注重文本的阅读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但大量的非语文
性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

学生课堂上七嘴八舌、热热闹闹,课后做起阅读题却束手无策,写起作文更是无从下笔。

事实上,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我们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以学会阅读为第一目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阅读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实在、简单的方法我们不能弃之不用,如需学生完成的:诵读、背诵、造句、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等;需教师完成的:讲解、提问、板书、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疑等。

这些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要运用的,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丰富积累,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所以,语文课的对话过程首先应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

”这句话包含着两层意思:读进去,就是读懂文本;读出来,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

这一切的活动必须以文本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作为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本,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黄厚江老师教学《孔乙己》时,以“手”为关键词,以想象描写作为
主要欣赏活动形式,通过研习文本、展开想象、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使主线突出、层次清楚。

黄老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不攀无根之木,不寻无水之源。

有时,文本中一个不起眼的用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可蕴含深深的意味和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一句中“真知”为关键词,研讨杨修是否真的了解曹操的心思,用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提出疑问: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后,我引导学生从两人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权利之争进行分析得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这样从“?”到“!”就是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

附:《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杨修和曹操人物形象。

2.挖掘杨修的死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杨修行将就刑,有一大群人围观,有的幸灾乐祸:“哼……”有的扼腕叹息:“哎……”有的赞叹佩服:“啊……”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杨修说点什么?
(过渡)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

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杨修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二、“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解释句子:杨修真的了解曹操的心思!教师指出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真知”,学生朗读。

问:杨修真的了解曹操的心思,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出示ppt“公真知……”)
1.浏览课文,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杨修真的了解曹操的心思?(改建园门、分食酥饼、语破奸心、轻视吴质、教植斩吏、巧作答教、鸡肋事件)
(学生能大概理清楚事件即可,不完整的教师可补充。


小结:我们来梳理杨修真的了解曹操心思的事件。

(过渡:看来杨修真的了解曹操的心思,难怪夏侯惇感慨——)过渡问:杨修既然真知魏王,那为什么还会被曹操斩杀?(出示ppt:公真知魏王肺腑耶?)
三、“公真知魏王肺腑耶?”
哪里可以看出杨修不知道曹操的心思?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忌妒才能、阴险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狡诈、城府深
操闻而愈恶之。

——多疑、虚伪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刚愎自用、自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残忍歹毒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暗藏祸心
数犯曹操之忌。

(数:多次,多次碰触曹操禁忌而不觉。


(此处:重点分析一件事中曹操的心理,这一件事情杨修没有
揣摩到曹操的心思,那其他几件事情有没有揣摩透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由此总结曹操:忌才多疑(君王)
小结:看来杨修是真的不了解曹操啊。

(这是假象)
(过渡:出示ppt)孙盛《杂记》: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的为人世人皆知)
鱼豢《典略》:“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可见:杨修认为自己死得算晚了,说明死在他看来是迟早的事。

)从材料看: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否则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死得太晚了。

四、“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矣)!”
杨修真的了解曹操,那为什么还要多次触犯曹操的禁忌,这和他哪方面有关?
杨修性格特点:恃才放旷、自负、狂妄……(此处:学生先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寻找依据,注重关键词和朗读)小结:现在看来,曹操忌才多疑,杨修恃才放旷,两人性格上的对立,导致杨修被斩杀。

(过渡:杨修的死仅仅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合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出示ppt)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可见:曹操在确立太子之后,就已经存心杀掉杨修,虽与
个性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之变”,就是担心死后出现混乱。

)(解释:记载杨修被杀的三个原因,解释“始终之变”——政治斗争)
看来:杨修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原文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曹丕和曹植激烈的政治斗争呢?(轻视吴质、教植斩吏、巧作答教)小结:杨修不仅死于他和曹操的性格,更死于曹丕和曹植的政治斗争,所以他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真的了解曹操啊!(过渡:看来我们的句子又得换了,请看黑板)
公真知魏王肺腑……
公真知魏王肺腑耶?
学生变换词和标点
出示ppt: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五、朗读
要求学生齐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三遍,语调渐强。

六、作业
阅读或观看《易中天品三国——命案真相》。

2.通过问题探讨、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理解文本。

如果教师像一个不负责任的导游,领着学生东读一段,西读一段,全然不顾学生有没有把文章读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就会使得学生无法深入解读文本,当然更没有机会交流自己的感受了。

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能够
用一两个主问题串起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给学生提供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发现,“骗”字在这篇童话中有独特的地位。

因而,宁老师紧紧围绕一个“骗”字设计主问题。

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2)展开讨论,从学生归纳的动词中找出最恰当的一个(骗);(3)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原因;(4)讨论小孩没有被骗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使学生研读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堪称阅读教学的经典。

在阅读教学中,同一个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

比如,在教学《风筝》一文时,我把文章的重点用两个问题来串联: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沉重?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去理清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在教学中突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重点。

附:《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中的事件。

2.多种形式朗读,揣摩语言,分析词句。

3.理解主题,学生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鲁迅先生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兼及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朗读,揣摩语言,分析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学生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鲁迅先生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兼及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基本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情境设置,奠定基调
同学们,在我们这儿放风筝是什么时间?那么如果是在冬天,地上还有积雪的时候,你看到天上飘着一两只风筝,你会是什么感觉?而对于作者来说除了惊讶外还有……请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感——初读感受,了解事件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悲哀?
2.听朗读,划出“我”与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事情的经过以及结果的语句。

三、思——再读思考,品味语句
1.用第五段中的词来概括“我”踏扁弟弟风筝的行为。

2.“我”想到了什么补救方法,结果怎样?
3.朗读5—11段,找出体现“我”心情沉重的语句。

四、悟——三读领悟,深化主题
为何“我”的心如此沉重?(插入资料)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只风筝不仅承载着一位兄长对弟弟的关爱,也承载着一位兄长深深的自责之情,更承载着作者对当时中国儿童教育现状的担忧。

而我们通过文章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更了解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愿同学们能自由地游戏,成为快乐的天使。

五、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读读他的散文诗集《野草》,进而对鲁迅先生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板书:

3.通过语言活动深层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隐藏在语言的深处,因此,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果不同文体的文章都是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欢的句子,那么这样的教学是违背阅读规律,影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