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文物讲述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宝文物讲述文明
————————————————————————————————作者:————————————————————————————————日期:
国宝文物讲述5000年文明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还是西方列强的闯入,都未曾中断文明的传承与进程,卓尔不群、独立远东。
它是一个神奇瑰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丝国”到“瓷国”的嬗变,也有“汉人”到“唐人”的演绎,在马可·波罗等冒险旅游家颇具传奇的游记中,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吸纳、融合各区域文明汇聚而成。
宛如海纳百川,奔流不息;它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并推动着世界文明整体的进程。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位于首都博物馆方厅一层,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共上展的169组件文物,是从中央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科研院所、博物馆、考古所等55家文物收藏单位挑选出的,具有鲜明时代性,能够代表一个历史时期文化艺术最高成就,或者能够代表一个区域文明特色的国宝级文物,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考古断代中的标准器和艺术史上著名
的艺术精品。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
太阳神纹石刻
代表长江中游太阳神崇拜的湖北秭归出土的
距今约7000多年的“太阳神纹石刻”是目前我
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刻画太阳神形象的实物。
这
件石刻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
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有23 条光
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
行。
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太阳神崇拜的情况,
人们还能从这个形象中看到先民们按照人类自
己的形象刻画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产力
不发达,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对发展人类自身
能力的渴望以及对人主宰世界的信心。
千年奇“脸”——人面纹铜方鼎
人面纹铜方鼎出土于湖南省宁乡,为商代晚期作品。
鼎为饪食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该器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
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虽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脸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见铸造者拥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许当时已经掌握了放大缩小的技术。
人面写实逼真,表情肃穆,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这可能是中国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写真,而其耳上有云勾角状物,下有手爪形饰,又有认为这是古代文献中的“饕餮”(tāotiè)形象。
鼎腹内壁铸有“大禾”二字铭文,“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学者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
这件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馆的标志就是
依此设计的。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属商代晚期作品。
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四只鸟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外层4鸟既代表4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太阳神鸟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
周武王伐商的见证物——铜利簋
铜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
在众多青铜器精品中,特别要提到的是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西周初年金文中叙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贵史料。
腹内底部铸铭文4行32字,大意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贵重
金属铜给有功之臣——利,利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作纪念。
铭文载武王伐商的时间是甲子日;并且反映了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这些与文献《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所载的载周武王在甲子日征伐商王相吻合。
它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武王伐商的器物之一。
通往天国之路
T形帛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未腐烂的汉代女尸,此为墓主人辛追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
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和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国的神话传说。
金乌指代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
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
安土。
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金缕玉衣
这一金缕玉衣出土于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包括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
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
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
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
刘交深受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宠信,致使其几个儿子贵比皇子,故刘郢客死时能穿金缕玉衣。
同时也说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未形
成严格的制度。
财富的梦想——铜摇钱树
铜摇钱树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
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个部件衔接扣挂而成。
以铜管作树干,插在浮雕天绿、辟邪纹的陶座上,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套管上,树顶一人正将玉兔捣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树枝上满布铜钱,树叶上还饰有西王母长生不老神仙故事及乐舞杂技者形象。
树叶婆娑,满布铜钱,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哗哗坠落,故名为“摇钱树”。
摇钱树在东汉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们在树上挂满铜钱,塑造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实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长生不死。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墓中随葬摇钱树,表达了汉人渴求财富的愿望。
值得提出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绵阳的文物工作者顾不上自家人员和财产损失,紧急抢救文物。
就在余震未息之时,这件东汉摇钱树运抵北京,体现了四川人民对北京奥运盛会的大力支持。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错金银牛形铜灯
汉代“彩绘雁鱼铜灯”、“错金银牛形铜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动物形象部分为储水容器,灯点燃时产生的油烟经过灯罩收集,由弯管将烟尘导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染,它们合理的除烟设计折射出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造物理念。
在欧洲,直至15世纪,这种除烟设计才在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中出现。
汉代,这种灯应用较为普遍,在广西、湖南、河北等地均有考古发现。
河北省博物馆藏著名的“长信宫灯”也是依据同样的设计原理
制成。
两千年前的滑稽艺人
击鼓说唱陶俑
两千年前的“击鼓说唱陶俑”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盛世的生活。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
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汉代这种说唱艺术称为“俳优”,史书记载:“击鼓歌唱,作俳优”。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俳优侏儒,倡乐可狎(xiá)玩者也。
”在汉代,往往以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
陶俑虽为手工捏塑而成,但其神态生动、鲜活逼真,它仿佛从2000年前的历史尘埃中走来,带给我们汉代社会的音容笑貌,让人忍俊不禁,过目难忘。
情意缠绵人神恋——绢本设色顾恺之《洛神赋
图》卷(摹本)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名作(展品为宋摹本),是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
错综复杂的感情。
该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对人物心理刻划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
图中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条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天下第一行书
绢本王羲之《兰亭序》(摹本)
《兰亭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年)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xì)”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当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为唐人摹本。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绢色虽陈旧泛褐,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是极为珍贵的摹本。
流传有绪的墨迹珍本
纸本欧阳询《梦奠帖》
《梦奠帖》共9行78字,内容为书写史事,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557~641年)所作。
《梦奠帖》保存南宋“绍兴装”,后有元代郭天锡、赵孟頫诸家跋,阐明此帖与当时其他欧书作品笔意一致。
郭天锡说到,“此本劲崄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书也。
” 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
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该帖堪称大家
的经典之作。
平远辽阔显江峦
绢本设色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夏景山口待渡图》,无款,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诸人题跋。
曾入宋元内府收藏。
入清为耿会侯所得,旋进入清内府收藏。
俱钤有鉴藏印记。
经《宣和画谱》、《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历代都被定为五代著名画家董
源的作品。
该图描绘江南渡口夏日景色,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基本一致,尺寸和质地似乎可与《潇湘图》相接,有学者因此认为两图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妇图》中的两个段落。
画面以平远取势构图,在平平淡淡的浑朴真实里“得山川之神气”,设色雅淡,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