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1-07白居易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
(一)轻肥【★背诵篇目】
1.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
3.鉴赏要点: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花非花
1.写作背景简介: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这两句虽说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但也正说明了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白居易的其他诗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之类,更是脍炙人口。可奇怪的是这首《花非花》却在白居易的诗中别具一格,很像一首朦胧诗,诗意相当朦胧。这种情况不仅在白诗中是很少见的。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
一帘春梦几多情
——《花非花》的多重解读
这首诗诗意朦胧,但还不至于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这首诗所提供的可资解读的直观信息确实不多。全诗仅二十六个字,而且是连续用比喻的形式表现。笼罩在全诗的象征意味很浓,也就是说诗的朦胧意味多,不确定性大,因而也就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意蕴。但这也恰恰给欣赏本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方面对本诗加以考查,我们约略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本诗被作者收录在“感伤”诗中。在白居易“感伤”诗中,还收录了其他一些与此诗比较接近的诗篇,如《真娘墓》中写道:“霜催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yí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再如《简简吟》中写道,“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看
到诗人是在怀念某一位知己红颜,这位红颜也许在他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他的情感带来过流连与慰藉,这对解读本诗有所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非花》可以解作是诗人梦中忆知己。
当然,作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了,就不再是作者所能控制得了的。由于阅读个体的经验、阅历、知识及情感经历不同,对诗歌的体验也就不同,此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抛开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就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来说,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除了上文所说,可以把本诗解读成一首思念情人的诗外,也可以把本诗解读成一种人生感喟之诗。此种解读又可包含以下几种情况。一叹人生漂泊无依,居无定所,似花非花,似雾菲雾,美梦匆匆,转瞬即逝,无处寻觅。再叹人生短暂,如飞花,似浓雾,来匆匆,去匆匆,在这短暂的生命之河中,并不能留下些什么,去了也就去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然,作为颇有朦胧意味的诗,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只要能唤起你某种情感体验与共鸣即是好诗。白居易的《花非花》的美妙之处也许正在此吧!
又:
《花非花》是一首禅味十足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一首禅味十足的诗,可以说是句句是禅,字字是禅。在禅者看来,清净无为的本心,便是禅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尽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但在他们,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这种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终归于无。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实实在在的花;雾,也不是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这些东西,“夜半来,天明去”,瞬间即逝,无影无踪。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突如其来,毫无知觉;去的时候,“去似朝云无觅处”,不可追寻,不可捉摸,无影无踪,全归于“空无”。
解读3:
把欲望融入文字的白居易(《花非花》新解)这首《花非花》是白居易成年后的回忆之作,回忆他处在“第二性征”时期的情形。
学过生理卫生的人都清楚“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刚刚出生的婴儿,从生殖器外形就能识别是男还是女,这就是两性之间不相同的特征,称第一性征。到了成年,男女在身体外形上的性别差异是显著的。这种差异是从青春期开始逐步形成的,就称为第二性征。例如,男性高大的身躯,粗壮的肌肉,突出的喉结,低沉的声音以及长出胡须,汗毛加重等特点;女性皮肤细腻,骨盆变宽大,乳房隆起,声调高细等特点。第二性征是由于性激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男性睾丸分泌的是雄激素,女性卵巢分泌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白居易这小子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刚刚发育时候的懵懂,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好笑,傻乎乎地看着自己在被单上印制的地图发呆。
《花非花》这首诗应该这样理解:
由于诗人处在“第二性征”时期,有时候会在早晨醒来的时候发觉被单上湿漉漉的一片,他很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如果是尿床的话,应该不止这么一点的面积,究竟是怎么了呢?于是,诗人就开始琢磨,就想到了昨天夜里做的梦,好像是和一个女生亲热了,但是又不记得她的模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诗人就开始对自己制造的地图敏感起来,由于次数的增多,他逐渐摸清了规律,发现自己经常在“半夜”(虚时,并不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