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记忆研究和老化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瞻性记忆研究和老化综述
【摘要】:前瞻记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记忆类型,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是指对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行为的记忆,即对于将来的某种意向和计划的记忆,它指向于将来的情况,使人们记得要去做某事。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前瞻性记忆的研究尚处于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方法探索阶段,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

本文分别对前瞻记忆的研究和老化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总结和阐述了当前几个主要的理论。

【关键词】:前瞻记忆事件性前瞻记忆时间性前瞻记忆老化
引言
自从人类开始记忆的研究以来,这一学术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且其理论成就更是无法让人忽视。

在近年来,记忆研究不仅仅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也更多的普通大众所注意。

随着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前瞻记忆渐渐崭露头角。

前面说到,前瞻记忆是指对预定的事件或行为的记忆(赵晋全,杨治良,秦金亮,郭力平,2003)。

例如,晚上洗漱之后顺便把脏袜子洗干净等,相对于前瞻记忆来说,之前关于记忆的研究大多是在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方面。

另外,前瞻记忆包含两种成分,一是回溯成分,即记住执行的活动以及执行活动的时机,一是前瞻成分,即记住在适当时机记起去执行这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而根据记忆加工的线索来考虑,则可以讲前瞻记忆分为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李涛欣,丁兆叶,张利增,2005)。

(一)
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个体差异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人们对年龄、性别、智力、语言能力以及行为模式等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涛欣、丁兆叶和张利增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前瞻记忆的加工存在显著地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改变实验中汉语双字词实验材料靶线索词的属性还发现,前瞻记忆的加工还受到靶线索特征的影响。

也就是说,不论是基于时间的还是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都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

不管是什么线索、什么类型的前瞻记忆,想要得以完成,就一定需要个体亲自掌握和监控任务完成的时机,并且将注意力从当下正在进行的任务中转移到前瞻记忆的任务上,然后完成。

(二)
事件性前瞻记忆是指在看到目标事件和线索时要去做某事。

而事件性前瞻记忆包括线索识别和意向提取两种成分(McDaniel和Einstein)。

目前对于事件性前瞻记忆的研究以下物种观点:①自动激活模型②注意—搜索模型③监测观④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PAM)⑤多重加工说。

人们争论的焦点则是前瞻记忆的线索识别和意向提取究竟是采用自动加工的方式还是控制加工的方式,并且是否需要消耗个体的认知资源。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对前瞻记忆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前瞻记忆在线索没有出现前,可能存在着某种对即将出现的线索进行检测或者是预备注意加工或维持意向的认知过程。

(三)
时间性前瞻记忆是指先前形成的意向在一段时间后的某个特定的时间(目标时间)执行(袁弘,黄希庭)。

对于时间性前瞻记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①随机游动模型②测试-等待-测试-输出模型③注意闸门模型④动态注意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注意资源的分配在前瞻记忆执行的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对于自动机工还是控制加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事件性前瞻记忆方面。

但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加工究竟属于自发加工还是控制加工,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自发的想起和监控是完成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性前瞻记忆比事件性前瞻记忆更加偏向于执行控制加工。

(四)
同另外的三种记忆一样,前瞻记忆也会出现老化衰老的现象,同样的,前瞻记忆的老化现象在年龄这一差异上较为显著,老年人的前瞻记忆明显的低于年轻人。

有研究者在真实情境、实验室情境和模拟情境三种情境之下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并没有的到相对统一的结果,因为在该情境下,被试很可能会通过一些线索(比如便签本、笔记等)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实验室情境下的研究则较为成功的避免了自然情境下出现的问题,在实验研究中,通常是把前瞻记忆镶嵌到正在进行中的任务里,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任务。

此种条件下,进行中的任务占有被试的心理资源的比例以及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之间的相关性都是影响前瞻记忆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

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的时候,会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从而使得前瞻记忆任务分配到的心理资源相对偏少。

另外,老年人的前瞻记忆水平会在延迟执行任务的时候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在延迟阶段的时候,老年人不能够进行复述,而年轻人可以。

模拟情境下的研究不仅保持了生态效度,还严格的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另外,神经科学的就同样为前瞻记忆的老化提供了理论佐证。

相关的研究表明,人脑的前额叶以及丘脑的功能与前瞻记忆的生理基础有着很大的联系。

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明显发现,人脑的前额叶出现年老化现象。

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注意-搜索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当先所出现的时候,可以引起一些被试的熟悉感或者其他的反应,使得被试注意到线索的出现,近而印发搜索的进行。

而搜索的过程是受到年龄因素影响的,所以才会出现前瞻记忆的老化现象。

截至目前,尚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美的解释所有的前瞻记忆老化现象,但上述理论的提出,仍旧为前瞻记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袁弘,黄希庭,时间性前瞻记忆研究取向与焦点问题2010
赵晋全,杨治良,秦金亮,郭力平,前瞻记忆的自评和延时特点2003
赵晋全,杨治良,前瞻记忆提取的自动加工、策略加工和控制加工2002
张芝,王健,张彤,葛列众,任务重要性对前瞻记忆的迁移恰当加工效应的影响2006
陈幼贞,任国防,袁宏,黄希庭,陈有国,岳彩镇,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 的证据2007
李寿欣,丁兆叶,张利增,认知方式与线索特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2005
杨靖,郭秀艳,孙里宁,前瞻记忆老化研究综述2006
李宏翰,前瞻记忆的老化研究:理论与实验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