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试验区) ,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赋予成都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 号)要求,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二) 主要目标. 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
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 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力争到 2012 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 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 73%,城市化率达到 60%(按户籍人口计)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4: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 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力争到 2020 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 80%, 城市化率达到 70%(按户籍人口计)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三)基本思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
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 促进三次产业互动, 城乡经济相融,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统筹城乡建设.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落实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林木等资产的所有权,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创新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实施村镇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
1.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坚持工业发展与城镇体
系建设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协调,进一步整合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以21 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培育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工业集约集群发展.拓展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建设成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研究设立成都综合保税区和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中心,成都国际集装箱保税物流中心,促进成都保税物流业务发展.对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县城和乡镇,鼓励到工业集中发展区兴办飞地工业和联办工业,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财税分成机制.
2.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联动推进服务业发展与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区着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推广和提升"五朵金花"等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休闲产业. 近郊区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与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公共交通等服务业.远郊区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 休闲度假等服务业.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协调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新
型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程度.围绕粮油,畜禽,花卉苗木,茶叶等优势农林产品,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用地规模流转,加快建设跨区域集中连片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近郊区大力发展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以优势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 拓展现代农业多领域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二)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
1. 统筹"一区两带六走廊"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和近郊区 (县) "一区"范围内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集中打造产业密集区,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建设"全域成都"的战略支撑.统筹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两带"区域的整体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 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统筹规划, 集约发展"六走廊"区域,接受中心城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辐射,建设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