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趋势研究

摘要:我国建立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是那种趋势,有何特征。最后我国应如何更好的提高行政效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这表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将在更深层次展开。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落实十七大报告的总体部署,贯彻《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公共管理改革趋势特征研究

公共行政管理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

定范围之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家权力机

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我们建立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的

市场经济模式,也可称为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其主要涵义有三个:一是通

过渐进式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对要素的配置和激励,逐步破除计划体制

的弊端。对私有化的局限有清醒的认识,不采用“休克疗法”。二是在不断发展中

坚持社会主义,努力发挥政府和社会的调控功效,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增

强共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三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推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有机

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和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各自的比较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

升华,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

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我们要建立起比较完善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加自觉地去实践去探索。

要进一步认识行政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根据公共行政与国家建设、发展的相互关系,行政体制改革首先要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即以外部压力为改革的主要动力,这一点在体制转型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较大、也较为成功的国家。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共管理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转型期,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仍将是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重要工作,总结借鉴其他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学习其他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相关理论,仍将是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对我国深化公共行政改革的主要趋势包括如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认识行政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公共行政与国家建设、发展的相互关系,公共行政改革首先要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即以外部压力为改革的主要动力,这一点在体制转型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凡是主要从关注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并有效掌握了国家发展对公共行政改革需求的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成效都相对比较显著。因此我国的行政改革应以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为前提,打破以政府内部机构调整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行政管理科学化为目的的行政改革的思维模式,真正厘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对公共行政改革的具体需求,系统设计公共行政的改革战略。防止改革目标和原则虚化、改革与需求脱节甚至背离。如根据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一方面,在政府内部主要是在基层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及其监管的职责与权限配置及相关机构的人员配置。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再如根据多元发展需求和预测性行政环境建设需要,应逐步弱化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管理模式,提高地方行政改革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的自主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党的领导地位是靠领导人民制订宪法和法律,把党的意志通过人大变成法律和政府决策,党员在政府中模范带头执行党的政策来体现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摆上了重要日程。同时,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念和抱负,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

明,它的内涵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治中立的行政体系不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始终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向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前进。与转型国家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相比较可以发现,坚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和法治政府建设,是中国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战略目标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障。

一是关注改革逻辑起点和基本路径的设计,明确改革切入点、步骤与发展过程,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局部绩效与整体绩效的有机结合。

二是关注公共行政改革方案论证,尤其关注改革的时机选择、动力与阻力分析及其应对措施设计,实现公共行政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关注公共行政相关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基本程序的设计,克服公共行政的经验性,提高其精确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四是关注推进电子政务,以公共行政工具和手段的标准化、效能化,实现公共行政行为的公平性与高效能,进而实现公共行政模式的现代化与效能化。

(二)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作为行政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解决不断增长的公共行政需求与政府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终极主题。因此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是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因和目标,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采取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国家更是如此。正因如此,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着力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全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

伴随着改革开放,参与全球竞争,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因素逐渐显现出来。为了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我国建立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了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水平。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需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个以人为本、施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权责明晰、监督到位的责任政府,法律完备、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清正透明、精干有力的廉洁和高效政府,归根结底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准确把握民意,建立回应性政府;充分发挥专家及专业机构的决策支持作用,建立效能政府。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和管理、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获得平衡机制,建立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