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王文辉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
摘要: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
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
关键字: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
Introduction to Yan Yu "zhen blue waves"
Wang Wenhui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 Instrument qing, yanyu, word and word Dan hill, is the author of poems "song blue waves roll" and poetics "zhen blue waves". Yanyu's poetics thoughts mainly in the surging wave zhen, etc., the surging wave zhen zhen so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etics, it chang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ince ouyang xiu "June 1 zhen zhen works on
account of poets anecdotes and essay form of entertainment, replacing them with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original criticism point of view, its poetic insight sharp sharp, unique, and it is also the richest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xie zhen poetics theory and system sex work.
Qian zhongshu "art recorded" in the evaluation of yanyu's poetic achievements said "the special blue waves, such as LiZhu agent first, such as rhino horn of sleep, alone in the poems, the time, the other out into a realm of poetry, witty, has charm, not only to float to learn things, and the poems into god, words and poor taste of the seconds, than in the majest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zen Buddhism. Others, however, the poem in the zen. Hence to blue waves through zen poetry."
Key words: zhen blue waves; In order to chan yu poetry; Miao said enlightenment; Don't material; Don't boring
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卒年月不详,大致生活于南宋光绍熙至理宗淳佑年间, 曾因避乱浪迹江湖,饱经忧患,终身布衣,著有诗集《沧浪吟卷》和诗论《沧浪诗话》。
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当时宋朝的诗坛盛行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流弊是堆砌典故,了无新意。
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
沧浪诗话就产生于这种情况之下。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
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
点,批评了当时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沧浪诗话》由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辩”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诗体”讲述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诗法”谈诗歌创作技法;“诗评”评价历代诗人诗作的风格,其中也牵涉一些诗歌内容;“考证”是对诗人行迹或作品的考证与辨析。
[2]五部分兼顾到了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故其体系在宋代诸多诗话中最为完善。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3]”
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
在分析其“以禅喻诗”的诗歌建构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将其产生的原因大概的分析一下。
总体上我认为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唐宋时期盛行的诗禅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二是严羽认识到了诗与禅的相通,以禅作比,形象明白。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轴之作,是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论诗方法上以禅喻诗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以禅喻诗并非严羽之首创,一般认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是首位诗论家。
到了宋代,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了一种风气,以禅入诗,以禅喻诗风行一时。
南宋末年,严羽的《沧浪诗话》可以说是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以禅语入诗话,以学禅比喻学诗,对宋代以禅喻诗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将以禅喻诗推向了高潮。
对于严羽以禅喻诗历来褒贬不一,那么严羽为什么要以禅来喻诗呢?总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第一受当时诗禅盛行的时代影响;第二是由于诗与禅的内在相通。
(一)唐宋诗禅思想的影响
“禅”最早产生于古印度,是印度古代人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相融合,在唐代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
禅宗认为,内心之静虑就是就是真理本身,真理不在心外,只在人们的内心之中,人们寻求真理不必需要外求,而应向内寻求,
抛弃内心的一切杂念而达到内心的空明静寂就是求得了真理。
所以,禅宗思想的传授靠的是意会,弟子不是在师傅那里求得真理,而是通过坐禅,通过静虑内心达到彼岸境界。
论禅道,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的诗禅,本来是以禅入诗,以诗喻禅;而实际上乃是诗歌王国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
”在唐代,以禅入诗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因诗中多用禅语而被评为“诗佛”。
宋代,随着品评诗作的诗话类作品的出现,佛家的禅语又被引入诗话中,以禅喻诗渐成气候。
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代表。
严羽在《诗辩》开篇就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其中的“识”、“入门”都是佛教用语,所以,以禅喻诗成为《沧浪诗话》的显著特色。
以历史的眼光探究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可以发现他是深受当时诗禅思想的影响的。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往甚密。
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诚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与此同时,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与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宗、参廖等都是很著名的。
由于禅宗思想盛行,诗人与僧人接触多了,生活中喜欢说一些禅语,还喜欢以“居士”为号:比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苏东坡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等等。
另外唐代初期宽松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两教都有长足发展,虽然在唐武宗时对佛家采取过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保存下来的禅宗一派到了宋代,更加生活化和市民化,成为人们思想的一部分。
特别是诗人阶层视谈禅为十分高尚之事,当时的诗作也多与禅有关,例如唐代元稹的“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北宋苏东坡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南宋戴复古的“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曾几的“烹茗破碎镜,烟香玩诗篇,问诗谁所作?其人久沉泉。
”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以禅入诗的现象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
有学者认为:吴可《藏海诗话》以禅喻诗,谓“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又有《学诗诗》三首,龚相《学诗诗》三首,赵蕃也有《学诗
诗》三首和之,均有“学诗浑似学参禅”开头,强调诗歌的自然悟性与参禅的妙合为一,成为宋人的一种共识,一种集体无意识。
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进行了批判,以盛唐为法而定诗之宗旨,采用以禅喻诗的方法就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以当时盛行的禅宗的思想来阐明自己的诗论立场,以人们熟知的禅语来剖析诗之弊病,也就易于为他人接受。
(二)诗禅相通
禅宗作为佛教最发达的一宗,是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深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为广大文人雅士所推崇,。
以禅喻诗不是严羽的首创,在严羽之前的戴叔伦、李之仪、曾几、戴复古、范温等,以禅喻诗或者借禅悟道者已经不在少数,。
朱东润说以禅喻诗“其诗不始于沧浪”;郁沅在《严羽诗禅说析辩》一文中认为“以禅喻诗”可以追朔到唐代的皎然。
禅可以如此大范围的入诗追根到底是因为诗与禅有相通之处。
首先,诗与禅都讲究一个“悟”字。
禅宗主张“妙悟”,禅宗思想只能靠学禅之人自己来悟,诗文也讲究一个“悟”字,不管是审美思想还是审美创作都讲“体悟”。
这种“悟”不是一蹴而就、从天而降的,为了一瞬间的“悟入”,可能要付出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钱钟书先生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而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所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不管是学诗还是学禅关键都在“博采而有所通”,“悟”是经过博采之后的升华。
正是严羽认识到了“悟入”的关键首先要“博采”,所以严羽主张首先博览优秀的“好书”,要“朝夕讽咏”、“枕藉观之”,之后才能自然“悟入”。
《沧浪诗话》的理论特色在于“以禅喻诗”,即以禅理比喻诗理,阐发诗歌的审美特点,严羽将佛学禅宗的思想运用到诗学里来,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命题,诸如,妙语等。
严羽虽然以禅理谈诗艺,但其诗学思想仍是儒道释兼容的结果。
“严羽虽然是以禅喻诗,但他于佛学涉猎不深,从他谈诗歌作品的总体倾向看,所受佛学思想影响较浅。
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儒家系统。
”[4]不过严羽所受到的佛学影响并非来自朱熹而是来自陆象山,象山一派受禅宗启发颇深。
严羽推崇的诗人诗作,既有得于佛学的谢灵运、王维,又有得于道家李白,也有得于儒家的杜甫,可见其诗学理想并非宗于某一家。
1、“以识为主”
严羽以禅喻诗,主要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诗性修养,这与禅宗强调个体心灵体悟是一致的。
诗人的修养之一是以“事”学诗。
“识”是禅悟,指认的意识中先验的存在的一种悟性,是体验禅意的认知能力。
沧浪论诗,关键在于一个“识”字。
《诗辩》开宗明义的指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所谓“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都是从“识”着眼。
书中感叹“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又说“看诗须着眼金刚眼睛,”具一只眼,要求“识真味”,“识太白真处”,均为“识”生发。
并且一再表白:“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意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我们认为,这里的“识”,“真识”,指的就是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审美能力。
这种审美能力,首先表现在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的认识和辨别上面。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5]这当然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是心理上的快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的审美特征就在于“兴趣”、“趣味”,在于“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出于对审美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严羽在总结“唐诗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复古论,对唐人诗歌作了经验性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概述,指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所谓“体制”,指的是诗歌的体裁;“格力”,指的是诗歌的格调;“气象”,指的是诗歌的风格;“兴趣”,指的是诗歌的美感和境界;“音节”,指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6]正如陶明浚《诗说杂记》所解释的:此盖以诗章与人身体相为比拟,一有所阙,则倚魁不全。
体制如人之体干,必须佼壮;格力如人之筋骨,必须劲键;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兴趣如人之精神,必须活泼;音节如人之言语,必须清朗。
五者既备,然后可以为人;亦准备五者之长,而后可以为师。
”因此,所谓“识”,尤其是“真识”,就是要求必须“识”以上五个方面,具备辨别诗歌审美特征的能力,然后才能言诗,正如欣赏音乐之美者,必须要有音乐耳朵一样;如果没有“真识”,没有审美能力,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也就难以实现。
严羽论诗注重于“识”,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审美的先决条件,无疑是正确的,绝不是什么主观唯心论。
2、“妙悟说”
严羽以禅喻诗,倡导“妙悟说”。
他把学诗看做学禅,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所谓“禅道”,则禅宗之原理;所谓“诗道”,则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性。
本来,“禅道”与“诗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之所以能够“借禅以为喻”,就在“妙悟”。
那么,什么是“妙悟”?古往今来,对于“妙悟”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所谓“妙悟”,是指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即审美经验积淀的入门之道。
作为诗歌的审美活动,“妙悟”要求领悟和表现诗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其中包含着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两个方面。
作为“妙悟”的鉴赏论来说,它是审美经验的积淀,要求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前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深刻地洞察其艺术特性和丰富经验;作为创作论来说,从“悟”到“妙悟”,主要是指诗歌创作要富有形象性,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规律,正确的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达到词、理、意、兴的统一。
严羽论诗,之所以主盛唐,推崇李、杜,要求“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一下人物”,正是这种“妙悟说”为理论依据的。
他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所谓“当行”,就是内行;只有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才能够成为诗歌创作的内行。
所谓“本色”,就是本然之色,即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特色。
盛唐诗歌的高妙之处,正在于它的天然本色。
所以,严羽以禅论诗、倡导“妙悟说”,其最终目的无非是通过从“悟”到“妙悟”、从“渐悟”到“顿悟”的审美活动,领悟、体味诗歌的审美特性,创作诗歌的艺术美,达到浑然天成的最高层次上的审美境界。
这也许就是“妙悟说”的真谛所在。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它披上一层五光十色的袈裟,弄得神秘莫测,晦涩难懂。
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
严羽写作《沧浪诗话》的动机主要是不满于自北宋以来诗坛上的种种流弊,力图建构新的诗学思想体系,规范诗歌创作的原则,从而为学诗作诗者指明方向。
《诗辩》说: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
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何处。
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疏乖忠厚之风,殆以骂罟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严羽在这里提出了“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之说,强调诗歌是别一种题材,别一种旨趣。
同李清照在《论词》中强调词“别是一家”一样,都是强调问题的特殊性,以便规范文本,如果说李清照论词提倡“音律”、“典重”、“故实”、“富贵态”等主要是着眼于词体的形式要素的话,那么严羽提倡“别材”、“别趣”说则主要是着眼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的思维方式。
严羽指出:从诗歌的题材来说,不可用以表现书本知识,从诗歌的旨趣来说,不可用以说理议论。
但他同时注意到了诗歌的创作不应脱离书本知识,不能于理无涉,因此又指出“多读书”、“多穷理”的重要性。
很明显,他所强调的是不要直接以书本材料入诗,不要直接在诗中发表议论。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说诗歌创作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必须用形象的艺术思维;不能用知识性的语言进行表达,而必须用诗性话语进行言说。
严羽认为近代诗人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压韵必有出处,这些风气都是有悖于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的。
“在严羽的‘别材’‘别趣’的论述里,实际上是提出了文艺不同于的艺术气质,是重视形象的兴发感动作用,是触景、即物、缘事而生情意,创造意象、意境以抒怀写意,而不是讲学问功底,不是掉书袋。
”《中国诗学通论》中的解释也与此意相通:“材”指材具,诗人特有的艺术气质;“趣”指兴趣,是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兴发感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艺术趣味。
“材”和“趣”,要以“情性”为基础,又要不涉理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的来说,严羽“以禅喻诗”力图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诗学的言说,并用学禅的道理来比喻学诗的道理,强调诗歌属于“别材”、“别趣”;关于思维特征提倡“妙悟说”等创造性地建构了富有禅宗色彩的诗学体系。
当然严羽的诗论也有不足之处,他以禅喻诗却不太精通禅学知识,如他将禅宗分为大小乘、声闻与辟之,就有悖常识,故遭后人讥刺。
严羽重视诗人“识”与“悟”重要性的同时,过分强调学古的重要性,而不从生活现实和自我心灵实际出发,实则断绝了作为“万斟之源”之根的现实生活与创作的联系。
严羽诗论的不足并未减弱他在诗论史上的地位,他的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很大,明代前后的七子的“诗必盛唐”即受他以盛唐为第一义的影响,“性灵派”
亦受其“吟咏情性”的启发,格调派亦受其体制与格力说的影响,王士祯的神韵说更是将其兴趣说推向极致,直至王国维的境界亦可见严羽思想的痕迹。
参考文献:
[1]陈定玉. 严羽及其著作考辩,严羽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454--479页.
[2]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7页.
[3]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第258页.
[4]杜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1页.
[5]车尼尔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7页.
[6]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7页.
[7] 袁行霈.中国诗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601页.
致谢辞
本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张雷宇老师的悉心指导。
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提纲,到一边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张老师严格把关,循循善诱,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张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不仅教会了我怎样作文,而且他的人格感染着我,教会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
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予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王文辉
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