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一、《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代表作《儒林外史》。除此而外,吴敬梓还有《文木山房集》(诗文集)四卷,清乾隆年间刻本,收入的是他40岁以前的诗文。近年尚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十余篇。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表面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儒林外史》正文从明代宪宗成化末年开始一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为止,因而写的是明代故事。它以明代社会为背景,以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思考和探索他们的命运。但是,由于作者生活于18世纪的清代中叶,因此《儒林外史》所展示的,实际上很大程度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开篇第一回就已说得很清楚了。作者借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又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做官;处:隐居。指对学问、品行、出仕、隐居的态度)都看轻了”,从而使“一代文人有厄”。

基于此种命意,作者刻画了周进、范进等一系列热衷、痴迷科举考试,因而深受其毒害的可怜可叹又复可笑的知识分子形象(用鲁迅

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儒者之奇形怪状”),深刻地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与腐朽。

比如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申祥甫家去教书餬口,却饱受秀才梅玖奚落。举人王惠飞扬跋扈,大吃鸡、鱼、鸭、肉,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而王惠走后,“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后来,连教书也不能了,他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奔涌而出,便“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朋友可怜他,捐钱让他做了个有资格进场的监生,然后他时来运转,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国子监司业,对他极尽奚落能事的梅玖竟然冒称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更是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不过,《儒林外史》还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而杜少卿是作者殷情称颂的理想人物。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但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写的就是他卖了产业助人的事)。下面两事,特别能看出他的为人:(1)汪盐商请王知县,要他作陪,他拒不参加,“我那得工夫替人家陪官”!王知县要会他,他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但到了王知县被罢官,赶出衙门,无处安身时,

杜少卿却请他到家来住,“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

(2)别人劝他娶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并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

杜少卿似的人物,书中还有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等。然而真儒名贤“都已渐渐消磨了”,于是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以写字为生并以此自娱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围棋高手王太、开茶馆的画一手好画的盖宽以及做裁缝的弹一手好琴的荆元。他们过着“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他们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是作者完美人格的追求的体现。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特点

(一)三段式加传递式的结构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实,鲁迅说的是它的“主干”部分。它的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最后一回通过“幽榜”照应“楔子”,使之首尾呼应。因此,《儒》是“首”、“身”、“尾”分明的三段式结构。它的“身”,就是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众生相”的展示,

而具体的行进则是一个接一个的“片断的叙述”。而且当其中一个“片断的叙述”完成之后,此一“片断的叙述”就不再被“提起”(主要人物退居次要地位),等到所有的“片断的叙述”完成之后,全书也就自然结束了。

参考: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每回以一个或多个人物为中心,而以许多次要人物构成一个社会环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种种日常生活活动中,来表现人的思想性格与内心世界,总是在这一回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即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另一人居于主要: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讫;而各个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断,又互相勾连着,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推进;多少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活动面,好像后浪逐前浪,一一展开,彼此连贯,成为巨幅的画面。这种形式,显然受了‘三言’‘二拍’之类话本小说和《三国》、《水浒》之类长篇的影响,同时也有些像《史记》的‘列传’或‘五宗’、‘外戚’诸篇形式的放大:总之,它综合了短篇与长篇的特点,创造为一种特殊的崭新形式。这种形式运用起来极其灵活自由,毫无拘束,恰好适合于表现书中这样的内容;正和绘画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或‘长江万里图’之类‘长卷’形式相类。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以叫做‘连环短篇’。”

具体主要人物的推进:

周进——范进——汤知县——严贡生、严监生……

可见,《儒林外史》外史采用的是首、身、尾的三段式结构,而其“身”的部分,则又采用传递式的结构。

(二)“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具有较高的讽刺艺术成就。它的特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做过高度的概括:“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能将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刺意图委婉含蓄。具体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主要表现在:

1、让讽刺意图在情节场面的客观描写中自然流露。如第四回写范进吃大虾丸子一段:

汤知县……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

2、悲喜融合。如第三回范进中举一段,先写范进中举之前,家里如何贫困,给人“悲凉”之感,等到范进高中之后,报录人前来报喜,又一派喜气。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老太太哭泣不止,气氛又随之由“喜”变“悲”。而胡屠户通过“打嘴巴”给范进治病,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