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种德行。孙中山认为是军人精神的三要素。

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 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

孔子三句论智仁勇之见解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礼记·中庸》

)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

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

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点品德了……”

好学近乎知:好学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学习分很多种,智慧也

不只是书本中凝聚的精神产物,相对从书本中看到我觉得实践当中

悟出真知更为深刻,收获没有捷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喜欢读

出别人的观点,以之为评判正确或价值的标准,读书会给自己一种

强迫力,必须要跟作者达到意合,从而无限还原直到失去“自我”。

人之观点迥异,我们是通过对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为何社会和

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通过别人来体现自己?有多少人在生和存的道路上“失真”了。好学近乎知,实际上是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已经找不到那份纯粹。个性不需要偏见和赞同,真正的个性解放是自我生存。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那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好学是一种选择,智慧是一种态度。好学近乎知是个人选择的一种态度。

力行近乎仁,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首先行善是要求服务和

善待于他人,所以行善是一个社会概念,同样也是要求在别人身上换取对自己的肯定,可以说,人活着是为了他人而活么?仔细想想孔子的存在就是于服务于他人,从别人来获得对自己的约束,何为礼,何为仁。孔子生活在一个相对的空间当中,无他则无我。孔子到底是自私的,仁爱的本意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胸怀。助人为乐就是仁爱吗?多行善事就一定能爱人吗?行善是一种选择,仁爱是一种态度。

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勇敢。何为羞耻,何为勇敢,

二者存在因果吗?羞耻是一个内化词汇,强调个人内在的感受,而勇敢不仅是内力,而且还强调有外化的行为导向。知道羞耻为何就会变勇敢?羞耻是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被蛇咬是一种羞耻

,

那么十年都害怕绳子为何能称之为勇敢。羞耻的英文翻译为

shame 可以拆分为 shy and me. 我认为重在me这个词上,羞耻在

于自知,没有自认的不算是羞耻,此处强调个人的内在作用。知耻近乎勇,是三句中唯一强调个人承认效果的句子,但学生还是不懂为何知耻和勇敢有因果关系?如果说知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那么勇敢就应该是人们行为当中可为的一部分,论之可为则又牵扯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性。知耻是一种选择,勇敢是一种态度。

老师上节课提问学生这三句如何字字句句如何写,分别为何意

思,学生课后有仔细思考,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就是一种选择和态度的相互关系,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态度。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多学习,多看书才能求得真知和圣解。但当学习只是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的时候,任何“关系”都是那么功利。不爱读书也是学生非常大的毛病,自认为读书的慧根为负值,很多时候任凭自己,也就没有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阅读)。长时

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压制喜欢,滋长麻木,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那点特权才做出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