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观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平时作业1

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

学院:经济法政学院班级:102班姓名:栗瑶平学号:10121204 成绩:浅述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逻辑进程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并非一蹴而就的,其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化的曲折演化过程。在1836到1848年间,马克思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成功转型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确立,为其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观转变进程

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在大学时期,马克思形成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型;而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则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进行战斗;到了巴黎时期,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基本完成。

一、大学时期—马克思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康德与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形成了他自己称之为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而产生的“理想主义”哲学。但是马克思很快就发现了了康德和费希特哲学思想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发现,康德和费希特把理想和现实、原则和实际对立起来,结果只是在空谈理想,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世界面前,康德与费希特哲学显得软弱无力,加之马克思在与“博士俱乐部”成员接触后建立了同黑格尔哲学的紧密联系,因此,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马克思就同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实现了决裂。

1837年4月至5月期间,马克思在柏林郊区施特拉劳休养,这时他通读了大量的黑格尔著作,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许多成员,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转向黑格尔哲学。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文章,折射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精神世界奥秘,也体现了当年马克思的理论思考。此时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尽管如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依然是其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向新世界观前进的起点,在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明显开始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二、《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型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遇到许多现实的利益问题,促使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当

时的德国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官僚、贵族、地主对劳动人民百般压迫。这严酷的现实,强化了马克思用哲学理论去阐述众多复杂现实问题的决心。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和愿望而产生的,反过来指导现实的发展。马克思还以实际行动反对当时的“自由人”组织只强调抽象理论批判,脱离社会实践的错误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必须使哲学从单纯地论述理论问题进步到和当前的政治现象相结合的高度,而这正是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不可缺少的前提。

1836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文章。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这一反动法案,马克思认为:“如果法律把那种未必能叫做违反森林条例的行为称为盗窃林木,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苦人民则成为谎言的牺牲品。”法律剥夺穷人的这种习惯,就是明显地保护林木所有者的特权。经过这场辩论,马克思更加关注了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是他为贫苦农民争取权利的另一篇重要文章。这些进一步表明了马克思的世界观正在向唯物主义转变。

三、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战斗

1843年5月,马克思移居到克罗茨纳赫,他为了弄清《莱茵报》时期尚未明确的问题,便潜心研究世界历史,于1843年7—8月间,写下了五本笔记。马克思对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摘录。在摘录中,他深入考察了不同国家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所有制关系、阶级结构、国家和法的性质,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运动过程的作用等等。后来,《历史——政治笔记》的资料被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加以运用和发挥。《历史——政治笔记》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的纽带。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第一次集中批判,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这是马克思自觉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唯物主义作为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此外,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费尔巴哈在1841年6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此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从1843年10月马克思致费尔巴哈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已经把握了《基督教的本质》的第二版序言。正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启迪,即把费尔巴哈关于“颠倒的原则”,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以此来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论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就必然要求把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结

合起来,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从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四、巴黎时期—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基本完成

1843年11月,马克思迁居法国巴黎。在《德法年鉴》上,马克思于1844年2月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世界观发生了飞跃,基本实现了世界观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

《论犹太人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续篇,初写于克罗兹那赫,定稿于巴黎。就内容而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示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裂,而《论犹太人问题》则探索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途径,探索了如何消除由于异化而引起的把人分裂的方法,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口号,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完成,表明他已经与唯心主义彻底决裂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是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一篇导言,从内容上看,它和《论犹太人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则初步解决了依靠谁来完成“人类解放”这一任务和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阐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13]

这两篇文章,马克思进一步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思维和存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作了既唯物又辩证的解决。这些文章也表明,在《莱茵报》时期转变的基础上,又经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以及在《德法年鉴》工作的革命实践,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与现实更紧密地结合了,不仅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和坚决地捍卫劳动人民的利益,更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哲学这一精神武器,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光辉论断;同样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哲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精神武器。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历史转变,马克思逐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以后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马克思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与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的哲学基础和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