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1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1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1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园林;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魁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圃,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秦汉肘朔,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魏背时期,懦、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颠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后来改为谐趣园,1889年重修后,西太

后改名颐和园。这位曾垂帘听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并能让她“颐养天年。无锡寄畅园的名称则表达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国及其文学作品中还有不止一处“大观楼”、“大观园”,这既是说此处视野开阔、景色秀丽,也是说在此游览、寄居的人要豁达、达观。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有一处园中园叫“博望苑”,指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升华。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传到了韩国和日本,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18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勒诺特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一、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二、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三、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良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处景点呈九岛环列的布局乃是“禹贡九州”的象征,它居于圆明园中轴线的尽端并以九洲清宴为中心,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四、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石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以槛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五、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状写、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见,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懦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

家的含义。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融为一体,园林更加魁力无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藕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各种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 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大众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另外汉字本身的排列组合、格律对仗极富于装饰性和图案美,加上中国的书法是一种世界特有的高超的艺术。因此,一旦把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直接结合起来, 园林意境的表现便获得了多样的手法、比拟、象征、寓意, 而且表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

参考文献:

[1] 曾会培.中国艺术史.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二版)

[3]过元炯.园林艺术]

[4]陈传席. 中国园林建筑与国画艺术

[5][明]·计成. 陈植注释. 园冶注释

[6]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

[7]陶潇婷.从语用翻译角度看苏州古典园林景点中名英译

[8] 陈念慈.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美学思想渊源探微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国内外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色剖析.docx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

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 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 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 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 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 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学校:河南工业大学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F1101 学号:201123910305 姓名:史永坤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或是因地制宜,直接利用自然景观,亦或是叠山造石,建亭修阁,创造了既适合居住,又不缺乏观赏性质的人间仙境。郁郁葱葱的树木及应时而易的花草点缀在房前屋后或石山、小径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流水潺潺,鸟语啾啾,别致的门和窗,独具韵味的诗词书画。这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中国园林的发展建筑类型艺术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价值 (一)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是初形成与“囿”,形成于商周时期,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的景色。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了大量建筑和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为兴盛。 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十分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的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由于历史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的自然式园林艺术颇

负盛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厅、堂、楼、阁、桥、亭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山为石。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设门。 堂:是居住建筑中队正房的称呼。一般为家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饰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楼:是两重以上的建筑,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桥就有特殊的情愫。“杨柳迎桥绿,玫瑰拂地红”桥的出现使得难倒之处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东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东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体育文化也必然循着这一历史过程不断产生复杂的演变。在这一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这两种文化在多方面接触后的冲突与互补尤为明显并有所加剧,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必 须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进行必要的深入探讨,以对其发展进行理论引导。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 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其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再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学前教育101廖晓韵 1008110036 第一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 摘要: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而中国则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因而在中国园林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虽然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体系,独具风格、各具特色,但他们毕竟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正文: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或者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人工跌山理水,结合观赏植物的栽培以及建筑的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供人们游览、休息和居住的环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审美享受的对象。世界上各个名族都有对自然美德审美要求,但只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自己的园林创作。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说:“园林史被人类征服的大自然的缩写。用造园艺术的手段加工再现的自然风景,是理想化的、蓄以人类生活情趣的园林景象,它潜在地给人以劳动战胜自然地欣慰,而更为直接地给人以如吟诗、读画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对于中西方园林的分析,更有利于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得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 1、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之下,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中西方艺术风格不同,最根本的源头是中西方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规则式园林追求的是的是秩序与控制,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中国自然式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拟人化。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使得中西方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1.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协调,“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节制自然需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地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比动而变化。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的回答。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合也”,为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相生,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择,F.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目的在于征服,他又说:“务必将自然加上夹棍,逼她画出供来”,以便更好地征服她。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绝无和谐相容,而是你死我活得只有相克。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

中西方园林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 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 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中国园林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在形式上体现的是自然美,它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明显的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但树木任自然之原貌,结实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索主要遵循的是寻求自然界和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然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比较,探讨了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和互补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文化变迁和演进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精神实质思维方式 引言: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作为人的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相关文化体系。是人类顺应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成果。在所有的体育文化模式中,中西方体育文化模式及其要素众多和组合有机,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组合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由于目前世界体育文化逐渐整合,为了更鲜明地阐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将我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比较。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体育的健身价值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同,但是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的群体他们对健身作用的认识也不同,在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体育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在激烈的活动中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我国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注重修生养性,形成了一种对于体育活动健身价值的漠视态度。在健康需要的时候,往往不能转变到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观念上来,将其健身的作用突出表现出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化的有机体,决定了自我文化的发展类型和主导潮流。无论哪一种体育文化都应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指导社会实践,当前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关系到今后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体育竞技意识、体育审美情趣、体育进取精神,这些体育价值观念对于一个人社会心理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继承自我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中优秀和先进的体育文化,把我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同古代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健身文化,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西方人注重冒险创新、放荡不羁。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明显,也决定了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深入到哲学思想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面。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蕴涵的“天人合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然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交融、贯通,共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韬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 直观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特质,他否定现实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两极矛盾、冲突、对抗和竞争,强调人的身体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改虚守静,摈除欲念,回归到优化了的心灵世界,即在心灵中内视“气”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教案教案完成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欣赏 万州三中——隆凤华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时采用观看视频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想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对比等。教具预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视频引入 问:什么地方?答:。。。。。。 颐和园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园林,去欣赏它们的惊世之美。 颐和园内的昆明湖以西湖为蓝本,占地十分广阔。整个颐和园相当于一百个万三中这么大,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是皇帝办公的一处园林,相当于二百个万三中,其中建筑十分严整,富丽堂皇,色彩浓丽。 (小结)出示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严整堂皇浓丽 中国古典园林发于西周,明清为巅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除了皇家园林之外,园林还有哪些类型?那么。。。 答: 私家 分类总结(出示幻灯片)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城郊景观 2、刚才我们欣赏了皇家园林,而最能代表私家园林是哪里?------ 苏州园林 有人把苏州园林称为万园之母,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苏州园林式各地园林的标本,如果欣赏中国的园林,任何人都不应错过它。

园林艺术的美学特色分析

园林艺术的美学特色分析 1园林艺术形象体现的连续时空性 一般来说,艺术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观众的。如果从艺术形 象的存有方式来看,艺术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类。 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等,其艺术形象必须在空间里才能存有和展开,所以它们属于空间艺术。而音乐、歌曲、评书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又 必须随着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它们是时间艺术。而在舞蹈、戏剧、电视、电影等艺术中,其艺术形象的体现,既需要一定的时间,又 必须同时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实现。为此,它们便属于时空艺术。 园林艺术形象的体现是什么情况呢?首先,园林中的山石、湖泉、花草 树木、亭廊楼阁……等各种艺术形象都必须存有和体现于一定的空间里。所以,园林可属于一种空间艺术。不过,园林艺术的景观又能随着 晨昏旦夕、阴晴雨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之变异而产生丰富的时相、 季相变化。所以,同是一座园林,乃至园林中的同一个景点,随着时间的 推移,就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所以,园 林又具有时间艺术的性质。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园林便是一种时空艺术了。 不过,园林艺术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时空艺术相比,还有其独具 的特点。舞蹈、戏剧、影视等等一般的时空艺术,其艺术形象在时间的 体现上是有间断性的。这些时空艺术形象的体现具有固定的内容,演播 一遍所需要的时间也是固定有限的。而且,如若不到其演播的时间,人 们就无法欣赏到这些种类的时空艺术。从宏观上看,这些艺术可一遍遍 地重新演播,但它们仅为相同内容的重复,且其间是间断的。但是,园林 艺术形象的体现情况则不同,不论春夏秋冬、晨昏旦夕,不论何时,人们 都能够去欣赏园林艺术的各种应时风姿。园林不但晨昏、雨晴、四季 之景观不同,而且年复一年,随着园林植物的成长、衰老、更新,随着自 然力的风化,整个园林的面貌还会逐渐产生变化。比如,园林经年累月 之后,其中的树木更高大、更苍劲了;山石、树皮等处布满了青苔,亭廊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源于爱琴海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海域文化其背景是众城邦小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丁当时人们重视体力、技巧等在战争中实用的身体条件的观念。在中国,由于中原地域平坦广阔,江南鱼米丰富,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华夏民族“和”的思想内核。虽然边境有少数民族的侵袭,但中原大地大多处于和平状态。人们缺乏竞争环境,重文轻武。所以形成了以和谐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随着美国的崛起。尤其是他们在“西部拓荒”时期形成的拓荒精神、自我价值观使西方体育文化的以极大的完善和空前的发展。中国在建国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又重新用“扬弃”的态度复兴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单就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东西方文化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西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三面与邻国接壤,一面临海。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可以说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极不便利。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从其封闭的内部看,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无需与自然做太艰苦的抗争,便可获得自足的生活,人们也希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于是,农耕便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