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年度网络研修的主题是增强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我们在这里设立“课堂观察”主题贴,陆续为各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相关学习材料,也希望大家在这里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实践体验、典型案例、精彩教育故事等发生在我们课堂上的点点滴滴。

1.jpg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的两大视角:关注知识传授高认知水平;关

注学生发展高参与度。最终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1、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堂观察是适合研究课堂情境的重要方法;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依据;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三、课堂观察的内容

课堂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状态、交往行为、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而有效的课堂调控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观察上的。因此,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神态表情,实验操作,以及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等,都应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

1、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

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2、观察他人(听课):

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

四、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

1、定量方法:

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工具表)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主要技术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录像、录音;以时间标识进行选择性课堂实录;座位表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课堂练习目标层次统计图;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学习效果的后测分析。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

2、定性方法:

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结果是非数字化;分析手段是质化的主要是归纳法;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变化。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

(1)、定性观察的理论基础:现象学,注重个人对事物本身的洞察;人种志方法,强调自然情景。定性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长期深入介入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以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得出最贴近被观察者真实情况的结论和解释。

(2)、定性课堂观察主要有四种记录方法:描述体系:对教学技能几方面的描述;叙述体系:日记/流水帐、轶事/重要事件记录、样本描述、田野/实地笔记;图式记录:师生移动模式:观察研究;课堂座位最佳位置教师提问学生位置图。

(3)、定性课堂观察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视角的整体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资料分析的“扎根”性;观察记录的简便性。缺点:针对小样本,研究结论不能广泛推广;文字资料处理较为繁琐、耗时、不经济;记录水平与个人经验、描述能力、相关理论水平有关,

主观性、个别性较强。

五、课堂观察的原则

1、课堂观察的技能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才能帮助教师透过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准确性原则包括以下含义:去伪存真。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以免被课堂中的假象迷惑,满足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准确性原则要求教师对观察到的现象细致分析,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全面观察。教师的视野应该开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情况,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而不能只关注某几个学生,更不能以偏概全;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教师应准确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疑点,及时处理,作好调整和补救工作。(2)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甚至不知所措,或对有价值的学生反馈信息视而不见,不做任何反应。课堂观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应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

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课堂观察的伦理原则

开诚布公;尊重自由抉择的权利;信守承诺;避免身心伤害;尊重隐私权;澄清误解、告知结果。

六、课堂观察的两种研究类型:

1、“过程——结果”:20年代萌芽,到60 年代逐渐成熟。主要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就(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实证的、定量的。

2、“课堂人种志”: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收集资料,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

七、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围

1、课堂教学情景的特点:课堂事件变化迅速(如课堂师生交往每天大约1000次);课堂事件发生的同时性(事件的多样性和同时发生);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不可预料性);课堂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难以重复再现);课堂事件不断被中断(随机性);课堂事件的情景性(课堂事件的发生是有背景的)。

2、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围: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观察学生行为的改变或习惯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