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上编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第一章婚姻
婚礼中的聘礼,既系卖买婚的遗迹,古礼称为纳征。
第二章族制
族的组织是依据于血缘。
宗法制度内容:
凡同宗的人,都同奉一个始祖;
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宗子;
嫡长子以外的众子,皆别为小宗宗子。
第三章政体
齐湣王和秦昭王,曾一度并称东西二帝。
“社稷”中的社指的是土神,而稷则指的是谷神。
第四章阶级
商鞅变法
第一次始于前359 年,主要内容: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制定十二级爵。
第二次始于前350 年,主要内容: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以县为进方行政单;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商鞅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君县制。
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所以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关东六国,统一全中国。
第五章财产
唐代的租庸调制,承袭了北魏的税收项目,配合着均田制一起施行。
租庸调制于唐初实施,但自安史之乱后,问题渐多,趋于破坏,于是在德宗时以两税取代之。
第六章官制
司马管军事,司徒统辖人民,司空管建设事物。
宋朝时设中书省于禁中,宰相称同平章事,次相称参知政事。
清世宗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秦时的官名分别为: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
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
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
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
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
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 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 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
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七章选举
进士科起于隋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为了打破世族门阀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提出唯才是举的用
人政策。
其子曹丕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由朝廷指派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属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按一定标准考察
当地士人,根据其品(家世)、状(德才)列为九等,逐级上报到中央,经审核后,酌情选用。
实行之初,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得到了一些有用之才。
魏末晋初,世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世族门阀所把持,
由德才和家世诸因素共同决定品第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了以家世为品评士人惟
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致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九品中正制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完备于唐,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和教育制度;
近代以来,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一大批各类新式学
校的兴起以及出国留洋浪潮的日益勃兴,科举制度已然丧失了自我调适能力;清政府被迫制定了新学制,并于 1905 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意义:加快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增加了留学生的人数,渐渐培育出一个不同于
旧式士大夫和封建文人的知识群体,深刻地塑造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格局。
第八章赋税
市舶司起于唐朝,明朝时,其主要功用为管理外商。
唐代的均田法:
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
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
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
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
第九章兵制
八旗是清太祖组编军民的制度。
宋朝的兵制之弊: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便于指挥统御;
兵力腐败,带兵的人,往往克饷自肥;
士兵和当地人民不熟悉,欠缺联络。
第十章刑法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明太祖为求人民通晓法律起见,采辑官民过犯条文,颁行天下,谓之《大诰》。
取消领事裁判权之议,起于《辛丑条约》。
第十一章实业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第十二章货币
纸币的前身是飞钱。
直到民初,国民政府树立法币制度,中国的货币制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十三章衣食
唐代的陆羽著《茶经》。
唐太宗时期,方从印度输入了蔗糖。
第十四章住行
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有几个时期,而现今我们所见的长城大都是明朝遗留下来的。
第十五章教育
古代的太学,名为辟雍,与明堂即系同物。
书院之兴起,当为唐、五代之间。
明朝的太学,名为国子监。
第十六章语文
中国文字的构造,旧有六书之说。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满蒙回藏四族,都是使用的拼音文字。
中国附近国家的造字法:
径用中国文字,如朝鲜;
用中国文字的偏旁自行造字,如辽;
用中国字而别造音符,如日本。
第十七章学术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沈括的《梦溪笔谈》,杜佑的《通典》,董仲舒的“天人
三策”,禅宗。
先秦各思想流派之大略:
农家所本最旧,是隆古时代农业部族思想;
道家次之,是对游牧好侵略社会的反动;
墨家又次之,所取法的是夏朝;
儒家及阴阳家又次之,是综合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产生的思想;
法家最新,是针对东周政治形势所产生的思想。
中国学术思想的三大时期:
自上古至汉魏时期;
自佛学输入至清亡,其中又分为佛学时期和理学时期;
自西学输入后又为一时期。
第十八章宗教
佛教是输入中国的宗教中最有影响的。
中国人称伊斯兰教为回教,乃因其为回纥人所信奉而然。
基督教原出犹太,犹太教曾输入中国,谓之一赐乐业教,实即以色列的音译。
下编中国政治史
第十九章中国民族的由来
中国的开化,当起于黄河流域。
1903 年河北房山县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
第二十章中国史的年代
中国正确而又不断的记载,当起于周朝厉王、宣王间的共和元年。
第二十一章古代的开化
中国俗说,最早的皇帝是盘古氏。
传说中的帝王,较早可考见社会进化迹象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
神农亦称炎帝,炎帝之后为黄帝。
第二十二章夏殷西周的事迹
夏代事迹,有传于后的,莫若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商朝的始祖名契,封于商。
周朝的始祖名弃,是舜时为稷官的,封于邰。
平王于公元前 770 年迁居洛阳,号称东周。
第
二十三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齐桓
公之霸业,所谓“五霸桓公为盛”。
秦朝的统一:
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巴蜀、南阳等地,把缴获的六国武器和没收
的民间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又下令“堕坏城郭,决
通川防,夷去险阻”。
广修驰道,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这些活动对威慑旧贵族势力、巩固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焚书坑儒,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
焚书坑儒是野蛮残暴的事,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车轨。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二十四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中国民族的同化力:
中国古代民族同化的核心是文化的高低而非血统的贵贱;
汉族恃其文化之高,逐渐同化附近的民族,而其疆域也随之扩展;
和汉族接近的民族,随着汉民族的开拓也向外拓展,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
第二十五章古代社会的综述
大同之世的高远理想。
第二十六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焚书坑儒:所烧掉的是关涉社会、政治方面的“诗、书、百家语”;留下的则是
只有技术作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始皇南略,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
大略相当于今广西、广东和越南之地。
第二十七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吴王濞联合楚、赵、胶西、胶东等造反,为周亚夫所败,诸侯的势力开始减弱。
推恩令:武帝时,主父偃的建议,让诸侯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以期能用和平的手段“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第二十八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儒。
派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凿空”。
汉武帝对外的武功,武帝时期的三次对匈奴作战。
第二十九章前汉的衰亡
王莽篡汉:王莽从居摄改称假皇帝,又从假皇帝变作真皇帝,改国号为新,前汉遂亡。
此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公元九年。
第三十章新室的兴亡
王莽新政的措施: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改革币制。
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第三十一章后汉的盛衰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
公元166 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
灵帝时,外
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
宦官于169 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
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
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第三十二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袁绍举大兵南下,与曹操相持与官渡,后为操所败。
曹魏政权的建立:公元 220 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 265 年篡魏,是为晋武帝。
第三十三章晋初的形势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第三十四章五胡之乱(上)
八王之乱:
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 年(291 年~306 年)之久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 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 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
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
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第三十五章五胡之乱(下)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第三十六章南北朝的始末
孝文帝迁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七章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法显著《佛国记》。
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安西四镇:
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
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
始设于贞观二十二年,永徽元年(公元650 年)罢,显庆三年(公元658 年)复。
咸亨元年(公
元670 年)为吐蕃所陷,改碎叶为四镇之一。
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
(627 年-649 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第三十九章唐朝的中衰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唐玄宗与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四十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南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云南。
黄巢之乱。
第四十一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
称十国。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第四十二章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中国文化受西洋文化影响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之学;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玄学和佛学;
第三个时期为宋、元、明时代的理学。
第四十三章北宋的积弱
王安石变法: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巩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
监等。
第四十四章南宋恢复的无成
南宋的灭亡过程
第四十五章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成吉思汗铁木真。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居中国凡三十年,归而以其所见,著游记。
第四十六章汉族的光复事业
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
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张居正改革:
内容:政治方面,澄清吏治,裁减冗员;
军事方面,任用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与鞑靼俺答汗进行茶马互市,和平相处;
经济方面,丈量土地,清查豪强地主隐田,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按户、丁摊派徭役的办法,改为按丁数和田粮摊派,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各种赋、役、杂税合并为一条,一律折银交纳,差役由政府出银雇人充当;
任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淮。
作用:一条鞭法简化征收名目和手续,并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折银制度和“雇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改善了明政府的财政状况,明朝北方边防得到巩固,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第四十八章明清的兴亡
清圣祖康熙平定三藩。
明清文化的特点:
明清时期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具体来说,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出现,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
文学走向繁荣,小说开始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学进入总结时期,大型图书纷
纷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出现,中国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封建专制主义强化,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思想产生;文化专制,科技发展无较大突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内外交流的机会,开始落后西方。
第四十九章清代的盛衰
清代“文字狱” ;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乾隆;黄教领袖宗喀巴。
第五十章中西初期的交涉
中俄 1688 年的《尼布楚条约》。
《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辛丑条约》
:
赔款白银4.5 亿两,分39 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2 亿两
;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
第五十一章汉族的光复运动
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天朝田亩制度》:
1853 年,洪秀全在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
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第五十二章清朝的衰乱
中日《马关条约》:
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又割台湾和辽东半岛;
赔款至二万万两,改定通商条约,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从事制造;
开辟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亡
康有为撰《孔子改制考》;梁启超主笔《时务报》。
辛亥革命于 1911 年爆发。
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
直系代表人物段祺瑞。
奉系代表人物张作霖。
皇姑屯事件:6 月4 日清晨,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专车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四小时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组织中华革命党;1919 年10 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