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在诸多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在这里所用的认知等同于皮亚杰理论中的思维)发展观可谓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二,描绘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5岁左右)认知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一种心理学思潮。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心理科学中已具主导地位。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其研究拓展到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并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及丰富的研究成果给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巨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尚未形成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统一理论,但各理论间具有某些非常明显的共同特色。首先,都将认知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不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儿童在记忆上的局限是如何阻碍上述过程有效地进行的;并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质量是由其在特定情景下所表征信息、加工信息的水平及每次所能储存信息的数量决定的。第二,都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以鉴

别出那些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并了解这些特殊的变化机制是如何一起工作从而产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增长。第三,都强调儿童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儿童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能增长关于每一种策略有效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反过来又会改变和修正现有策略。第四,都认为了解儿童认知过程和发展的关键是精细的任务分析,强调只有通过对特定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活动。

当然,从广义的角度看,皮亚杰学派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同属认知心理学派,都是研究人类认知的科学。因此,它们必然在某些方面会有相同之处。例如,都试图描述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上认知发展的能力及其局限性;都试图解释儿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为什么有些能力能达到,而有些则不能达到;都强调儿童现存的知识结构对获取新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等。

但是,由于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所基于的理论假设及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事实上,即便是对上述相同的问题,两个学派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和论证的。其具体差异主要体现于关于个体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机制、认知发展阶段及认知发展条件等几方面的观点上。

一、关于认知结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可以说是结构主义的认知发展心理学。他认为,认知发展就是认知结构永恒的构造过程。“结构”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他常以“图式”(scheme)来代替,

并指出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个特性。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在结构中各成份之间呈有机性联系,而不是各独立成份的混合,结构中各成份和整体的变化由统一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结构呈现不同特点;结构的自调性是指结构的变化由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而不借助于外在因素,所以,结构是封闭性的自调组织。皮亚杰认为,正是由于图式的这种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才使得主体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认知图式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由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构成运算思维(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图式,不同性质与水平的图式对应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与水平的图式能对外来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组织和解释。因而,皮亚杰学派认为,儿童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是来自于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图式发展水平上的质的差异。特定发展水平的图式只能在认知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经验组织和构造作用,与此水平相适应的能力能够达到,超出这一水平的能力则不能达到。事实上,皮亚杰之所以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正是因为他认为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存在着具有不同性质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图式的基本性质,强调儿童认知变化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影响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但是,皮亚杰没有论述结构的具体组成成份及其基本内涵。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的界定和解释与皮亚杰学派具有根

本性的不同。

首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结构是由潜藏于事物变化过程和现象背后的那些不变的成份所构成,这些成份不能再被分解。弗莱维尔(Flavell,1971)曾进一步描述了认知结构,指出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具有两个显著特性:一是组织中构成元素的存在是相对稳定、持久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二是结构是存在于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共同性和潜在性,由结构所支持的现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构的实质却是稳定不定的。由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导致,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基于此种观点,斯腾伯格、凯斯(Sternberg、Case)等认为,儿童认知结构与成人认知结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只是在完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要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必须同时研究成熟的认知过程,这对于理解认知发展具有很大益处。

其次,斯腾伯格的认知成份理论较完善地给出了个体认知结构的组成成份及各成份之间的系统性联系。斯腾伯格是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于7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个体认知结构的成份理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斯腾伯格认为,组成认知结构的成份有三种:元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元成份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加工过程。操作成份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根据

在执行任务的不同阶段中的具体功能,操作成份具有三个不同的职能:第一,编码。即对刺激信息进行定义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予以表征;第二,联系。即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联合;第三,反应。即对刺激予以应答。知识获得成份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景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的知识相联系,其中包括信息(或知识)获得(acquisition)、提取(retrieval)及转换(transfer)三种途径,认知结构的这三种成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讲,个体的认知发展正是这三种成份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操作成份及知识获得成份得到元成份的不断激活和作用,并给元成份提供反馈性信息,元认知成份据此对它们功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使整个加工程序获得调整,随着这种内部调整过程的不断持续,加工策略会不断增长,各种成份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斯腾伯格(1980)用一图式进一步说明了他的认知结构中各成份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斯腾伯格的认知结构模式较直观、清晰地揭示了认知结构内在的内容,突出了元认知能力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及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他通过对儿童和成人在具体认知过程(如类比推理)中的表现看到,儿童和成人在解决问题时都同样是应用认知结构中的三种成份,其差别只在于他们在各自成份上所花费的时间及各成份之间的整合速度不同。所以,他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再是认知结构在本质上的飞跃性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的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斯腾伯格在这一点上与皮亚杰对儿

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关于发展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获得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实现的,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平衡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将平衡定义为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式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个体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而达到平衡的。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某种新的信息时,由于这种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差距,会引起不平衡状态,解除这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忽略。是指当新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差距过大,以至于主体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反应,就通过忽略刺激的方法,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引起原有图式的变化;第二种途径:同化。指主体只需对外在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不需作调整,便可将此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同化,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会获得某些容量上的扩展,但不引起质上的变化,仍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第三种途径:顺应。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正确的方式接受了新的信息,这时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了一种新的且更加稳固的平衡状

态,这代表了认知能力跃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完成了主客体间的一种适应。下图具体描述了这个过程(图二)。

皮亚杰认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过程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皮亚杰从宏观的角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这对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总体规律很有启发。但皮亚杰的这种理论具有较浓重的生物学色彩,如将认知发展视为一种适应的不断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皮亚杰理论中缺少对儿童认知发展内在变化机制的精细分析,而这恰是了解个体认知变化奥秘的关键所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如:布瑞那德(Brainerd)和金玛(Kingma)等(1985)认为,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的加工系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每种加工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变化机制。同一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同步的。因此,他们主张对每一种具体的认知过程的变化机制进行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了解儿童每一种认知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如:凯斯(Case、1985)提出了一种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他将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Storage Space)和操作空间(Operating Space),储存空间指的是用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及所储存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指的是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二者相加则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total processing space)。凯斯认为,随着个体储存空间的逐渐增加及操作空间的逐渐缩小,儿童对信

息加工的能力就获得了提高。在他看来,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心理空间容量的变化是构成儿童认知能力提高的机制之一(见图三)。

图三凯斯(Case)的心理空间变化模式图

凯斯对上述认知发展变化机制的具体分析是,当儿童初学一种新的认知技能时,必须投入较多的操作能量去练习和掌握。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大部分认知技能都是陌生的,因此,其操作空间在整个心理空间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各种认知技能熟练程度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时只需极少的能量投入就可以应付,并且这些达到熟练化的技能和策略会不断地转入储存空间作为一种知识和认知结构成份储备下来,为发展新的技能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背景,随着操作空间的心智能量向储存空间的不断转换,儿童的认知结构会越来越稳固、认知策略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认知能力就获得了发展。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能量在不同心理空间的流动变化及能量储存数视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之一。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还有其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对儿童认知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使人们能对认知发展的内部变化过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宏观理论予以了微观上的补充。

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他

提出了与感觉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行为表现出不同的质;第二,阶段与阶段间的转化是突然的,而非连续的;第三,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技能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第四,阶段间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强调认知发展过程中质的差别及在同一发展阶段中由认知结构所决定的认知能力水平的平衡性,并以此来代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年龄特征。该理论完整、系统地描述了个体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认知能力的变化和发展的一般图景,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由于这个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虽然也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性,如凯斯(1985)曾以儿童所能形成的心理表征和心理操作形式的水平为依据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但大部分现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更强调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Sternberg、Bray 等)认为,虽从总体上讲,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但儿童对不同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解释是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的,其水平是受每个儿童加工、表征信息的方式与一次所能加工的信息量以及原有知识结构状况影响的;同一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出同

一个体在同一年龄阶段内认知水平上的非协调性发展,如,某些儿童虽能很好地完成守恒性任务,但却不能顺利完成简单的记忆任务(Kaufman、kingma,1984)。因此,虽然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承认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渐进性,但认为用水平(Level)或者步骤(Step)来描述这种渐进性似乎比用阶段(Stage)来描述更为合适。因为这样就无须去找出某一阶段内严格一致的东西,而只须描述一种发展的顺序和增长的情况,这样更能反映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

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其更重视对儿童在认知发展上个别差异的研究,更重视对儿童所进行的每一个具体认知加工过程的探讨,试图找到促进每一个具体加工过程的具体途径。而不重视寻找各种加工系统之间的联系及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路线。

四、关于认知发展的条件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第一,成熟;第二,物理环境;第三,社会环境;第四,平衡。并指出第四个因素是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只有通过平衡这种不断持续的自动调节,才能协调上面其他几种因素成为一个连贯的、不矛盾的整体,共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从主、客观双重角度论证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其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及辩证法思想。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教育和训练的具体功效主要体现于对儿童元认知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上,他们将教育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做如下表述:教育、

训练(包括成熟的作用)→元认知发展→具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7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三种成份(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特性及其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三个成份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并发现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因素。尤森(Yussen)、利维(Levy)测查了不同年龄被试的元记忆水平,发现在4岁组儿童中有50%的人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且平均高估值为152%。这表明年幼儿童缺乏元记忆知识及准确的元记忆体验。研究中发现,这种对自我认知能力的盲目自信倾向降低了主体在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影响实际的认知成绩。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元认知的第三个成份一元认知监控研究得最多。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自我控制及调节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有时并不缺少完成某认知任务的基本能力要素,而缺少的是将这些能力要素协调起来、组成策略、并能从中获益的能力(Kobasigawa,1974;Tighe,1975;Kail,1986;Brainerd,Kingma,1986)。并认为元认知能力的获得不是单纯地来自于成熟,个体若缺乏基本训练,即使到成人也不能达到这方面的理想水平。研究者对一些尚无某种认知策略的年幼儿童及智力略低的儿童进行了相关训练,获得了明显效果。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他们认为发展认知能力应从元认知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思想。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分析儿童认知发展的条件时,将通过教育、

训练而引起元认知的变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予以考虑,这与其一贯重视对认知加工的内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的原则是相一致的;而且将元认知视为居于认知结构之统帅地位的重要成份,认为它的变化将引起一系列具体认知能力的变化,并用大量实验对此予以了支持,这是令人信服的。他们重视教育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总体上看,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发展条件的解释过于单一。

五、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互补性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理论。

其联系性表现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某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接受了皮亚杰理论的引导和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如: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将皮亚杰通过谈话、观察方法获得的对儿童认知规则的描述精细地再现出来(Bagler,Siegler),从而可以使人们更具体地了解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具体的认知特点;又如,试图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阶段间的转换机制做进一步揭示(Case),赋予了该理论以新的意义,等等。

其差别性表现在:第一,理论假设不同。皮亚杰更倾向于将儿童认知的发展解释为一种生物适应的过程,假定任何一个个体的成熟均由统一的生物原则来支配,所以认为,其认知发展也可用统一原则来解释,在此假设的基础上,皮亚杰形成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整套统一的理论体系,并用这种一般性原理解释多样化的发展过程;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是用多元观点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将认知过程视为形形色色的个

别过程的集合,并认为这些过程不一定遵循相同的规则,也不仅仅受一个统一的发展原则所支配。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至今尚未形成关于认知发展的统一理论。第二,研究思路不同。皮亚杰将较成熟的认知过程视为是一种逻辑运演过程,他更致力于探索逻辑推演结构和过程以及在此方面所表现出的年龄特征,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规则;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视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从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提取等几个环节来分析和解释人的认知活动的,探索的重点是不同年龄儿童对信息的加工模式。第三,研究所使用的具体手段不同。皮亚杰主要使用临床法。在此方法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交融性和互动性;现代认知心理学多采用对刺激可以严格控制、对反应可细致观测、对结果可精细处理的程序控制法,从而提高了分析的精确性。正是由于在这些基本方面上的不同,造成了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前面所谈及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上的明显差异。

然而,科学的发展史表明,对于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解释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向其本质无限逼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相关理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其生命力。皮亚杰理论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正是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相互修正、相互完善的方式,以互补性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共同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两种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解释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揭示认知发展的奥秘都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认知心理学学生练习

1.按照特征整合理论(B) A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特征登记和整合都需要注意D特征登记和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2.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D A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B跨通道启动技术C眼动记录技术D双耳分听技术3.大量研究表明,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语义水平,这方面的证据支持A A过滤器理论B衰减作用理论C晚期选择理论D特征整合理论 4.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C) A.猫能捉老鼠B.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打网球的知识D.两天前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 5、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的速度大约为每秒C A.50度 B.60度C。53度D。80度 6、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 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 C 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 7、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时,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A 减法反应时实验 B 开窗实验 C 加法反应时实验 D 扫描实验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种知觉加工叫做:A A 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 9. 根据( C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 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 10、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A A.特征鬼B映像鬼C决策鬼D认知鬼 11、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A )最先设计出来的实验范式。 A 唐德斯(Donders) B 斯滕伯格Sternberg C 波斯纳Posner D 汉密尔顿(Hammilton) 12.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C A 逆向工作B简化工作C 手段-目的的分析D 算法 13、双重记忆模型中的双重记忆是指:C A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C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14. 双作业任务可以用来研究:A A 工作记忆 B 命题检验 C 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 15.。下面的四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是(D) A.PET扫描技术B.fMRI技术C.ERP技术D.单细胞记录技术 16、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 A ) 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 17、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D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填空 1.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塞)尔Neisser出版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时序性、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心理资源分配的观点。 3.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是以平行加工(并行)的方式进行的。 4.随着外界物理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系统内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叫频率编码。 5.在差别感觉阈限研究中表明,最小可觉差与刺激强度之比在中等刺激强度时是有意义的。 6.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其最高的加工水平是对这个刺激信息的意义进行精细加工或语义加工,即从刺激信息中抽取出意义的过程。 7.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8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听觉代码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9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 10. 在进行自由回忆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是按种类回忆起来而不是按词表中呈现的顺序来回忆,这种现象叫做词汇类聚现象。 11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最早提出来的。 12 .言语触接是指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成语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接触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它的词形到词义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媒介作用。 13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相当于认识。狭义的认知相当于记忆。 1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范式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加工范式,另一个是联结主义范式。 1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6.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17.问题解决空间包括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

皮亚杰认知发展汇总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如风2010-07-31 08:16:32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关于皮亚杰相关理论的理解 一、运算(Operation)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 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 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 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conserva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 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如上所述,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1)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2)皮亚杰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3)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论述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就只是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包括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从智力多元角度谈谈“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理解。(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指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唯分数”,而是多元化。(2)智利多元化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3)智力多元论是对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就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②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论述“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分歧之一。(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2)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中自认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认发展的过程,而只是当作“自认仆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族他们的需要。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学生智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育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只是在于使学生亲身去获得某种生活的训练。(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签掉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教师自发诱导、鼓励帮助的结果,亦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

皮亚杰心理学

皮亚杰这一章的重点 认识论:包括实践(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研究的方法:临床访谈、准实验设计方法 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的而是从最基本的、与 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的 二、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 三、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更复杂的调 整过程。 术语的定义: 一、智力:生物适应带来的心理过程上的变化而不是在认知 能力上的差异 二、适应:为适应环境所进行调整的天生倾向 三、图式:建立在感觉运动或思维基础上的基本认识结构 四、同化:把新的经验吸收进原有的图式中转化为新的信息 以适应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顺应:个体调整已存在的图式来适应新的经验 六、平衡:个体的图式和环境相平衡 四个阶段及显著特征: 一、感觉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运动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进行想象活动,通过环境的心理表象, 与之相互作用)局限:自我为中心、万物有灵、刻板的思维、 前逻辑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 题)新的成就:顺序、归类、数的概念 四、形式运算阶段:(出现高级的思维方式) 守恒概念:不被事物的表面的变化所影响,认识到事物的根本特征毫无改变,能够以不变的观念看待事物的基本特征 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区别: 一、形式运算有对抽象事物的推理,是纯假设的和抽象概念 二、应用逻辑“如果-那么” 三、高级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假设再推算不同的结果 区分阶段性发展和连续不断性发展模式的观点:质的变化、变化 的突然性、全盘改变。 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智力的发展从出生一直延续、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发现儿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奠基 不足:仅仅局限于三个女儿取样具有局限性、实验方法有时不够完善、年龄点的区分不够精细、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儿童能力上有过度的悲观主义、变化的突然性与全盘改变的观点过于绝对化。认知发展的含义:指的是在儿童期获取知识的发展,简言就是人类智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1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2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种个体对环境进行主动的适应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焦点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将个体认知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管窥 [摘要]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游戏理论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按照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它的中心问题:三种相应的儿童游戏类型。长期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管窥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实的幼儿教育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他的游戏理论来源于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如何深化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能否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那么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我们教育活动游戏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从解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探讨其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心问题和对幼儿园的价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甚础 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间题。他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当“同化”大于“顺应”的时候,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对新的心理机能的练习、巩固、不断丰富发展的活动。其中,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强调的是“相互作用”,而不是某一方单独作用。其来源主要是由以下理论基础得来的。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①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答案:A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答案:A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 B. 4-5 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17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18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19根据ELINOR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样例集和特征集 B.概念、事件和背景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答案:B 20 根据HAM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概念、事件和背景 B.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答案:D 21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答案:D 22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答案:C 23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