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非语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非语义性
音乐本身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非语义性。
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作为基本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
在音乐审美中,这种想象与思索是最大限度和多向辐射的,因而具有模糊的非语义性特征。
正如你无法确切判定《二泉映月》是描述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按捺不住的内心痛苦和对未来的憧憬、伤感,你也无法确切判定《命运交响曲》是颂扬人与命运的抗争一样。
正是因为音乐这种非语义性,才使它区别于美术、文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也赋予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条件。
一、音乐的“非语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自由的,这种自由的艺术给人们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创造想象空间。
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这种想象也分为两种。
首先是有标题音乐的想象。
有标题音乐的想象,就是提示学生在乐曲标题下敞开心扉,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想象。
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标题不能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具体细节,需要听者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多姿多彩和每一个震撼人心之处。
如舒曼的《梦幻曲》,是舒曼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十三首中的第七首。
《童年情景》这十三首小曲,每一首都有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儿童生活的一个方面。
《梦幻曲》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常被拿来单独演奏,还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竖琴、吉他等独奏曲及合唱曲。
乐曲节奏徐缓、舒展,旋律优雅、宁静,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美好的梦境,仿佛五彩缤纷的神话境界,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乐曲既有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又有对甜蜜过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最后在静谧气氛中结束。
由于各种乐器演奏的音色、音域不同,欣赏者的年龄、生活阅历、情趣不同,聆听者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当中。
其次是无标题音乐的想象。
如果说标题音乐对学生思想有所束缚的话,那么无标题音乐对学生展开遐想的翅膀将更无拘无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如欣赏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时,不是先告之乐曲标题,而是请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进行想象,然后为乐曲填上标题,随着乐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于是“丰收歌”、“庆功曲”、“动物狂欢”、“快乐的欢歌”、“乡村生活”等名字一一诞生。
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有特色,虽然有的标题还不够贴切,但他们都敢于想象。
二、音乐“非语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勇敢与创新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词,勇敢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勇敢才有可能发现、创新,而羞怯是创新的大敌。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而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它给每个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容易营造一种敢问、敢说、敢干的氛围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蠢蠢欲动,并在幻想和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音乐的这种立体空间,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干的勇敢精神。
实践证明:只有在轻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才能出现。
因此我们说,音乐“非语义性”所产生的勇敢精神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嫩芽。
三、音乐“非语义性”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标。
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音乐的“非语义
性”能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唤醒主体意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各种层次创造活动的成功都会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消除挫折感,从而对自己及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对于即将成为老师我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启蒙老师,而培养创新精神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非语义性”这一特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