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一、本书概要

1.书名:《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简介:民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有它的专门的知识谱系,看得出来,张永教授是为此下过很多功夫的,他比较系统地吸纳了当今世界的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别和归纳,特别是他有十多年现代文学、尤其是其中现代乡土小说的系统研读经历,有较为丰厚的相关知识积累,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就能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令人欣喜的成绩。这是那些缺乏扎实根底的凌空蹈虚的论著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这部专著首先在学风的踏实、严谨,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应该得到我们的赞许。

3.本书目录:

第一章民俗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发展概观

二、中国现代民俗学对文学的倚重

三、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作家构成

四、民俗学传播的文学及非文学刊物

五、文学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架构

第二章为人生派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第一节鲁迅民俗取向对乡土作家的规制

一、反正统:鲁迅民俗取向的文化批判性格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学阐释

第二节为人生派乡土小说的民俗构成

一、血缘:宗法制度下奇异的婚姻习俗

二、地缘:乡土世界复杂的信仰民俗

三、乡土性:乡村社会复杂的民俗观念

第三节妈祖原型与许地山乡土小说

第三章“左翼”乡土小说的民俗学内涵

第一节茅盾批评与创作中的民俗学意识

第二节左翼乡土小说多元民俗风貌

一、民间精神与王统照乡土小说

二、江南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构成

三、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四、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民俗叙事形态

第四章京派乡土小说的民俗审美特质

第一节周作人民俗趣味与京派审美选择

一、趣味:周作人民俗审美心态

二、周作人民俗趣味与京派创作

三、周作人民俗趣味与京派批评

第二节废名乡土小说民俗学内蕴

一、禅宗:废名小说的审美向度

二、意境:废名的民俗审美追求

第三节沈从文乡土小说民俗审美价值

一、沈从文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

二、沈从文小说的民间意象

三、沈从文小说的酒神气质

参考文献

后记

4.本书特色:

众所周知,民俗学是一门通过传承和民俗资料的对比,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学科。它所属的一级学科为地理学,二级学科为人文地理学。而张永先生为了有所超越,有所突破,知难而进,创新性地把民俗学与相同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相结合,给出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阐释,新理解,从而推进了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共同发展。

张永先生以其朴实无华的笔锋,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仅仅把民俗学作为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一个视角,并没有把其无限放大,这种对学科清醒的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读书笔记:

作者在第一章里明确提出了几个观点,首先他认为中国民俗学与现代文学是在相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客观上存在共时互动的关系。我认为这里“共时”指的是五四时期。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在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时,也给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民俗学和现代文学具有非常相近发展阶段,并体现出各个时期的鲜明的特征。其次,他提出中国民俗学与现代文学的结缘与互动,源自于他们共通的审美品性,理论上存在着民俗学与文学进行交流对话的内在机制。作者认为文学叙述的风土人情往往是“民”与“俗”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这点是十分合理的。风土人情,就字眼来说,无非是叙述民风,描写民俗,即便侧重点有所差异,比如说在沈从文的《边城》中,虽然重点是描写翠翠,傩送的爱情故事,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写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既然要写风土人情,就必然不能离开描写湘西的“民”和湘西之“俗”。而这些就主要体现在“傩文化”上,他钟情于描写河滩旁的吊脚楼,水面上的小小的篷船,油坊,水车以及富士等表层直观的文化层面,又醉心于哪里人工造成

的地域景观,力图追求流动于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调,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结构中的深层价值,其中包括宗教歌谣,传说,婚丧礼仪,年节风俗等历史形成的人际沟通方式。举例说来,《边城》里写到“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这便是最好的例子。这种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文化心理现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这便是“民”与“俗”,“民俗”与“文学”的有机结合的最完美的方式。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文学民俗学的理论架构。他认为文学民俗学研究并不是文学文本中民俗事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运用民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展开多方面的论述,解释为人所忽视的文学景观和审美世界。中国民俗学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而现代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思路,作者主要给出了一下几个方面:(1)民俗与作家的关系;

(2)民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民俗与文本的关系。

当然,我个人认为,作者在这些方面的描述有所赘余。当然我们承认民俗对作家的影响是强大而深远的,可以说,作家的出生地,居住地的民俗一定会对作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作用,这些在作家的写作方式方法和所写的内容上都能得到体现。同时,民俗也可以制约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所知的。再看第三点,作者开始讨论民俗与文本的关系,其实文本本为作家所写,这其实是对第一点的延伸与扩展,而单独列出并不是十分恰当。但是考虑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