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_索尔维格之歌_音乐本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舞台大
46摘要: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配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历久弥新,散发出浓郁的民族芬芳。
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音乐本体形式的分析,以期窥探其艺术特征及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独特的民族元素。
关键词: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
《培尔•金特》组曲是著名的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钢琴家爱德华•格里格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根据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的同名诗剧而写的。
《索尔维格之歌》是选自第二组曲的第四乐章。
它描述的是培尔•金特的未婚妻索尔维格在茅草屋前一面纺纱,一面唱着这首歌,期待着培尔•金特从异乡归来,盼望着他们的重逢。
歌曲表达了温雅纯洁的少女对她的爱人的思念之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
曲调优美感人,蕴含着民间音乐的质朴、清新,以歌唱性的旋律吟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经典传世之作。
一、音乐本体的艺术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女高音独唱曲,由剧中人索尔维格演唱,表白忠贞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这首乐曲的素材是取自挪威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
它以优美淳朴的歌唱性旋律、浓郁的北欧民族风情、简朴通俗的写法和独特迷人的色彩而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名作。
全曲采用“领唱加副歌的分节歌”的形式,是无再现的并列二段曲式。
(一)引子部分(第1—9小节)
该引子短小而宁静,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与尾声一样都是忧伤和压抑的。
引子中好几个四度音上行跳进、音区的改变、音量的逐渐变弱和带休止的长短相间的节奏造成一种心绪不安、茫然若失的情绪氛围。
引子开头的四个小节,是由两个动机组成,每个动机各有两个小节。
第二个动机的旋律是在第一个动机基础上的上三度模进变化而来的,并且在力度上的逐渐增强和冥思式的音型反复给人以期盼。
在随后的第5-7小节中,低音声部五度音持续伴奏,柱式和弦渐弱的出现,仿佛隐喻着索尔维格所期盼的爱情遇到了难言的痛楚,成为一种绵延无尽的思念,气氛显得抑郁而深沉。
引子中包含了两个小节(第8、9小节)的小前奏,为主题的进入做好铺垫准备。
小前奏中机械而又规律的柱式和弦的伴
奏,引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彷徨感情,使之娓娓道来。
短短九小节的引子为全曲做了重要的情感铺垫,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使听众沉浸在它所铺叙的凝思、忧伤和哀切的气氛中。
谱例1.(引子):
(二)第一主题部分(第9-25小节)
这一乐段是乐曲的第一主题部分,也是整首乐曲感人至深的部分。
a小调,4/4拍子,速度较舒缓,是索尔维格抒情的主要乐段。
曲调忧伤柔和,旋律流畅,起伏较大,唱出了她深情的思念;暗淡柔和的色彩、时而级进上行时而级进下行的旋律线,长音、短音交替的节奏型,听起来似乎是她凄凉的哭诉。
该乐段是一个方整性的结构,包含四句式(aa′bb′)的双平行对比乐段。
它的调性布局比较简单而平稳,几乎都a小调的调式上进行,除了在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a′) 上转为较明朗的关系大调C大调上,并只持续了四个小节,很快又回到主调a小调上来。
整个乐曲(包括后面的第二主题转为同主音大调)都没有错综复杂的转调,这仿佛也表达出索尔维格用一生的爱来痴痴等候的孤伤寂寞和无奈。
这两个平行乐段中的弦乐旋律精致细腻,效果特别鲜明动人。
如第一乐句(a)的结束处升G的运用,表达了索尔维格悲切的思念和哀伤幽怨的情感,仿佛诉不尽心中的无限情。
第二乐句(a′)转为明朗的大调,并在结束处把升G音还原,再配上歌词“一年年地等待”,描述了索尔维格在苦守着的漫长漆黑的夜里似乎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心中升起了一片希望。
这种矛盾的心情从乐段的伴奏织体也可以看出,如第10-13小节小主和弦和大属和弦的相互交替出现等。
第二个平行乐段包含两个乐句(b、b′),在旋律上这两个乐句几乎都是重复,在力度上都是先渐强,表现索尔维格期待未婚夫回来的执着和坚定信念,再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
韩 晶 (福建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50108)
平静。
高音部减弱,中音部开始强调旋律,低音部则如磐石一样平稳安沉。
到49小节,旋律又由中声滑到高声部,音响越来越柔和,速度自由地放慢。
到第51小节,速度和旋律回到第一段,首尾呼应。
此刻左手伴奏部分运用琶音上行,比开头第一段的三度双音更悠长,更富于层次感。
旋律中又添加了一些不协和不规则的和声音程,音乐色彩千变万化却有机统一,这种手法是德彪西在音色的运用及发挥中新颖独到的创造。
5.尾声:由第66小节开始的尾声旋律是由分解和弦及琶音构成的,并使用了临时变音记号,使调性色彩变得模糊而神秘,音乐画面仿佛月亮已偏西,夜风渐止,东方天际微微泛白,夜色既将过去。
最后,音乐以优美的I级琶音和弦结束,音色清新、柔美、明净,全曲结束时最高音停留在第V级音上,余音袅袅,悠长回荡。
四、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音乐语言特点
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偏重和声和音色,因为这两种要素是创造色彩的最有力的工具。
它的旋律多是片断性的不足气息宽广的,它与和声织体在一起,造成种种色彩,节奏、速度、力度、调性、调式的微妙的变化,也成为表现色彩变化的手段。
德彪西的音乐语汇之所以独特,相当重要的因素是由其和声的独特风格形成的,他置300年来的传统和声于不顾,不考虑和声的功能,而寻求色彩性音响,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少发现什么严格的对位、复调。
德彪西曾一再告诉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素材,但他并不是要学生去模仿大自然,而是去寻觅一种想象和联系,用人的情感去获取大自然的灵感和火花。
参考文献:
【1】张京生 王元珍.《异彩纷呈的艺术长廊——西方绘画巡礼》.1991年4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P112
【2】华明玲.《用音乐创造世界》《音乐探索》.2002(3)—44—47P59
【3】童逼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下).人民音乐出版社P354
【4】周世武.《音乐欣赏》2000年1月第1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P248
【5】钱仁年.《世纪交响》2000年4月第1版.上海音乐出版社,P11
【6】钱仁康,钱永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
作者简介:
郭杨阳,助教,河南南阳理工学院音乐系教师。
本科,研究方向:器乐理论。
艺术理论·音乐
大舞台
47
弱又表现出一种含蓄和有点惆怅失落的矛盾心理。
同时在变化音的运用上也刻画出她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她对爱情的坚信的忠诚,另一方面对爱人不知死活的茫然失措。
而在伴奏织体上第四乐句的音响效果比第三乐句来得更浑厚和迫切强烈,使索尔维格所抒发的情感又进一步加深了。
谱例2.(第一主题)
(三)第二主题部分(26-37小节)
这一部分也可以把它看成副歌部分,是器乐化的,具有舞曲性质,与“领唱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速度加快,节拍缩短为3/4拍,调性为同主音大调(A大调),色彩转为明朗而活泼,花腔式的旋律和一长一短的音符组成的生动的节奏性特点,显得有点夸张和矫饰,体现了女主人幻想和爱人相会时的快乐、喜悦的心情。
在该乐段的结束处用二连音和三连音的交替,也同样使音乐变得明快和活跃,表现出索尔维格对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伴奏织体与第一部分一样是柱式和弦织体,以属、主和弦的交替进行为主。
以歌词“啊”来配合器乐化的旋律来表现潜藏在女主人内心深处的炽烈的渴望。
这些都有助于造成全曲材料的对比统一关系。
两个主题部分构成这首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格里格运用了挪威民间音乐的许多特点:双倚音的装饰、自然音的流畅进行、内声部的半音进行、进入属功能的切分进行等,这些不但使格里格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挪威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而且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剧中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和忠贞的信念,感人至深。
谱例3.(第二主题)
(四)尾声部分(最后7小节)
尾声部分的调性转回到主调性(a小调),节拍也恢复成4/4拍,材料与引子的材料几乎相同,并构成首尾呼应:引子里包含有小前奏(第8-9小节),尾声前也有两小节的小尾奏(第70、71小节),大小前奏和大小尾奏在结构上构成了呼应;引子强调调式属音,尾声落于主音,两者一问一答,前后呼应,形成镶边三部性特点,也加强了乐曲的统一性。
这些呼应以及尾声结束处的渐弱音色和暗淡的色彩等使结尾的音乐又回到了引子所塑造的深沉而忧郁的情绪和宁静幽伤的意境中。
谱例4.
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和风格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说过,“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就等于割掉我的手臂和双
腿”[1],他认为,“民族的基础上我才能继续发展,因为给我指出道路的是我们挪威的民歌”[1]。
由此可以看出格里格对祖国的热爱及其音乐创作深深地根植于挪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厚的土壤中。
《索尔维格之歌》描述的剧情因为凄切柔美的音乐而感人肺腑,幽久留长。
在音乐语言方面,格里格很少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但其音乐语言的风格和技巧都是在挪威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作曲家林德曼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他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民间音乐,常常在笔下流露出挪威民歌和哈登格提琴(挪威民间弦乐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型,因此,作品中总是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音乐的芬芳。
例如,《索尔维格之歌》的旋律和挪威民歌的血缘关系:
谱例5:
这个主题纯粹是民歌风的曲调,格里格在他后来为男声合唱改编的民歌集中,称之为“挪威民歌”。
在这里不难看出他创作民歌风格的艺术才能:既保存了民歌原有的清新,突出了挪威旋律典型的转换调性的手法,还集中表现了挪威民间音乐曲调进行的许多特点,如流畅的自然音、内声部的半音下行音列、双倚音装饰以及进入属音的切分进行等。
这些手法更生动地烘托了剧情,塑造了女主人公索尔维格发自内心的深切等待爱人的纯洁忠贞的感情。
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奥莱•布尔曾鼓励他:“只有根植于挪威的土壤才是真正好的音乐”[2]。
格里格则认为:“是奥莱•布尔最早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创作具有挪威特色的音乐之意识和决心。
是他使我逐渐熟识了早已忘却的民间歌曲,也使我熟识了自己的本然天性。
”[3]因此,他的创作在音乐语言和题材内容上都是民族的。
在题材上“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与祖国的土壤,始终贯穿着祖国的主题,举凡挪威山川的秀丽景色、农村日常生活的习俗和宗教仪式、民间神话的荒诞不经的想象,都有所反映”[4]。
例如,表现挪威壮丽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戏剧《西格尔特恶王》《牧牛调和农民舞曲》);或缅怀古代历史人物(如《奥拉夫一世》的场景)。
《培尔•金特》原是易卜生根据本国古代民间传说创作的五幕幻想寓言剧。
关于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的《第二组曲》扉页作了这样的概括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的耽于幻想的角色,权迷心窃的自大狂的牺牲品……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她的膝盖上,他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5]《索尔维格之歌》描述的就是这一组曲中最后一幕的情景。
歌曲中,民族风格的音乐与民间传说的题材相得益彰,巧夺天工,使之成为世界音乐会中极为旖旎精致的佳作。
综观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第四乐章的《索尔维格之歌》中的音乐特征和民族风格,可以管窥格里格的博采众长和创新精神一直流淌在其鲜活的艺术生命里,在漫长浩瀚的音乐艺术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启人深思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音乐卷(修订版)[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
[2] 陈灿. 欧洲音乐地图[ M ]. 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1 ):466.[3]温蒂.汤普森. 张勇译.世界著名音乐家系列——格里格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11.
[4] 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3):159.
[5] 朱维之 .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414.
作者简介:
韩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生。
艺术理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