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王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哲录音稿王弼上

(拧水瓶子的段子就没整理进去了)

魏晋玄学还有四次课的时间,还有一次讲中国佛教化的典范就是僧肈,那么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讲王弼的思想和哲学。我们上一次讲魏晋玄学的时候只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生背景和时代的精神取向,给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包括研究的几个重要的……(原话如此)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补充,一个问题呢就是魏晋新学在什么层面上理解,在那个理解这是个普遍性的学风还是地域性的学风,这是其实是有相当讨论的不过没有大的争议。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大致上把魏晋新学视为一个普遍性的时代的精神风气,这一点实际上和当时的状况是有出入的,这个还是唐长孺先生的讲法比较好,看世说新语的时候特别要关注南人之学和北人之学的问题,这里面有两处谈到南人之学,南人之学清通简要,北人之学广博渊综,那么另一个讲法,南人之学犹牖中窥日,北人之学犹显处看月,所以这个比喻其实都在讲的东西就是这个,南人之学(应该是老口误)广博渊综延续的还是汉代的风气,经学的传统,而且这个南和北的分法,这里我觉得真是唐长孺先生的了不起的阐发,他要非常确定这个南和北到底指什么,我们一般说南是江南,但是唐长孺先生说得很清楚,江南这时候延续的还是汉代的经学传统,汉代的旧的东西,所以这个南是指河南。所以当时的河北和江南的主流风气还是旧的汉代的沿袭下来的风气,所以广博渊综更加更具有知识,而不重视那种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通透见解。但是南人之学,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新学风突破了汉代的旧学风,更重知识,更重训诂这样的学风,已经达到了更通透的对世界人生根本问题的反思,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这是地域性的。所以当我们笼统地说魏晋玄学的时候要注意这是这个时代被聚焦的一类人的思考,其实这类人的魏晋风度,我一直觉得,你说这些人的风度在其它时代没有吗?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不被重视而已,只不过没有人那么关注这些天天讲行为艺术的人。基本上你们去看,当然我是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行为艺术,

你看嵇康阮籍这样的人,他基本上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个艺术品,他活着就是为了塑造传奇,这是很了不起的,我很喜欢这样的人的态度。我经常说中国文化是传奇性的,隔一段时间没有这样传奇性的性格我们的这样的此时性的文明就失去了它的趣味。那你像嵇康阮籍的态度,北宋没有吗?东坡这样的人,如果这么描写的话,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人。但是那个时代的风气重点不在这里,那时候关注重点的人基本上是一些这个忠厚之士,比如司马光这样的人,他就特别关注这些人,所以我们要注意时代的话语对人的感受方式的塑造。这个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70年代,上世纪60,70年代的比如像是福柯啊,他们的这些思考对我们理解思想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第一个要补充的,第二个要补充的是魏晋玄学的新学风,虽然是地域性的,但是毕竟是处在时代核心的,虽然不是普遍性的,那么这样的学风我们用什么的统一的认识来把握?这也是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的一段名言,这段话我当时是非常喜欢的,当然现在也非常喜欢,文字写得也很好,新学术之兴起看,随因时风环境,然无新眼光新方法,则抑只有支离片段之言论,而不能有组织完备之新学,故学术,新时代之托始,恒依赖新方法之发现。我觉得这段论述是非常高见的。通过这样的讲法,魏晋新学风的新眼光新方法到底是什么?汤用彤先生的概括就是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论稿》里我认为最经典的一篇文章就是《言意之辨》,写得太好了,读魏晋玄学乃至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必读,尽管不见得都对,这是你看一个大学者,当他牵强附会的时候,是多么精彩。有些地方其实很牵强,不那么自然,但是那个精彩,那个言意之辨,是怎么渗透在那个时代的精神核心,因此体现在魏晋这个时代所有的学风,经学解释的方法还是哲学的眼光,士大夫行事的风格,甚至包括艺术的取向。有时间一定要看。

根本上讲最重要的风格就是言不尽意,你如果仅仅落实在停留在概念名相这个层次,你是不可能透达,对世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理解。

汤用彤先生总结新学风的新方法总结为四点,我简单说一下。第一:用于经典之解释,就是这个时代的经典解释是用言不尽意的这样一个言意之辨的统一态度解释,这一点最著名的是郭象,郭象真是神解释,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内外杂三篇明显是不同的人写的,不同作者写的立场观点都不一样,人家要赋予一个完整的解释,这是多了不起的功夫才能把不同的人的文章解释成同一个人的文章。这简直是经典解释的一个奇迹。他用的方法就是寄言出意,庄子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其实他说的是另一个意思。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创造。其实王弼也是这样,因为王弼意识到言不尽意,所以他解释老子的时候,老子注他注意到了语言到底能不能表达终极实在的问题。如果不能,那么老子喋喋不休说些什么,王弼解释些什么?所以王弼面对这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其实王弼有重要的发明,到宋代都在发挥作用,他把名相分为两类,一类是名号,一类叫称谓。换言之说得清楚点就是名和字,有区别名之和谓之,名之是可名状的,指向的一定是一个特定的具体事物,有具体的属性和确定特征的,但是道由于不温不凉,不宫不商的,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和规定性,所以这个意义上,它只能谓之不能名之,正因为有谓的讲法,王弼就有效地把老子书中的很多概念统一起来,比如玄,比如道,比如母,所有这些东西,其实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他全部用谓之讲出来,是用不同的角度谈这个终极实体,这是我们要看到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新学风的体现。

第二个方面忘象忘言,这是汤用彤先生的讲法,不仅是经典的解释方法,也契合玄学之宗旨,玄学宗旨,玄,冥就是不可知不可言说,所以言不尽意等说法都在体现这一点。通过这个方法,他也能进一步摆脱名相,进一步探索这个不可言说的终极实体或者说世界人生的根本认识。

第三个方面通过忘言得意的方法达到会通儒道,超越学派的目的。会通儒道这是汤用彤先生的讲法,但是我觉得瓦格纳的讲法更好,有时间可以看我翻译的那个《王弼老子注研究》。(吐槽了一阵子翻译的过程很痛苦,还有这书废话太多有点绕,还有德语。。)他有些基本的

洞见是有很大的启发的,特别重要的是对汤用彤先生讲法的扩展,不仅仅是会通儒道,更是超越学派。所以王弼郭象这样的哲学家乃至整个北宋的哲学家,为什么北宋叫道学,理学,其实儒学的味道已经很淡了,就是因为实际上就是真正超越学派的。北宋哲学家完成了一个工作,就是重估一切价值,所以北宋哲学家我一度认为是温暖的,读《二程集》是很温暖的,被母语的阳光照耀。但是我到这个年纪我体会到这些哲学家是冷心肠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应当的一定是认为对的,只有对的才是应当的,坚持这个不是因为是儒家的孔子的,而是因为是对的,这是非常关键的地方。王弼郭象也是如此,这也是他们成为跨时代哲学家的根本,所以囿于一曲之见,囿于儒这个假名,也挺可悲的,所以我最近不爱讲儒家,一讲老庄就兴奋。儒家又快成为一个污名了,以儒相诟病,也快接近了。

第四个方面就是言意之辨和名士之立身行事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这些名士要么在政治思想的层面上强调无为的政治,无为的政治强调脱略社会等级之名相,名分名相,典型的如何晏王弼,他们的政治其实就是要把道家的或者说老子的无为思想落实到政治中,实际上老子庄子的政治啊,实际上操作性极差,但是王弼郭象这个地方是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的。而真正做到无为就要脱略甚至局部超越束缚人的这种社会名分。另一方面,嵇康这样的人把整个社会礼法对他的约束,某个层次上形象形体都不顾,一个月只洗半个月的脸,身上爬虱子,挠,这样的形象不妨碍他们飘飘如仙的形象。还有一点就是艺术的影响,言意之辨最具神采的一部分就是顾恺之画人数年不点目睛,为什么呢,因为四体无关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只有两个眼睛点出眼神才真正体现这个人的风度来。这是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这是我觉得神来之笔,基本上可以和陈寅恪讲王羲之黄庭经换鹅的说法相比了。(王羲之道教世家炼丹,鹅肉解毒)

这个是我们说魏晋新学风统一起来的认识,新眼光新方法,这个基本上可以视为定论,但是学术界有种倾向,因为学术总是要做的,所以当一种说法成为定论之后,下面的人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