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形成

①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②过程:明太祖设置,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③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问题思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不能等同于西方近代的责任内阁。

(3)宦官专权的出现:明中期以后,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获得了协助甚至

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问题思索】明朝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拓展】清朝的军机处与内阁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此后,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康熙帝(选修4)

(1)面临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2)巩固统一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评价:积极——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1.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1)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2)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史论结合】

史料1曾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解读(1)史料1表明阁臣仅具有为皇帝提供顾问的职责,不具有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史料2说明内阁官员拘泥于旧规,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体现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