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物与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果名称:家乡人物
姓名:
所在院系:
学号:
联系方式:
日期:
附件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
成果名称
家乡人物
调研时间2012年3
月1日调研
地点
陕西省报告字数九千字
研究方法
查阅资料并走访人物故居
内容摘要陕北陕南和关中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
(3-5个)
张学良于右任何挺颖
对报告的
自我评价
资料详细内容充实人物事件真实可靠
调研体会通过这次历史调研,我队自己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家
乡的著名历史人物加深了认识。
附件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成绩鉴定表
(由任课教师填写)
指导教师职称
调研报告
的优点
调研报告
中存在的
问题
是否需要
修改
是否
修改建议
修改时间界限请将修改后的作业与第()周课上务必交与任课教师,否则社会实践成绩按零分计。
评定等级优
85分以上
良
75分-85分
中
60分-75分
差
60分以下
分数百分制社会实践成绩
×30%
家乡人物
我的家乡在陕西,陕西是中国的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省会西安市,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
陕西历史悠久,古老神秘。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
“陕西”名称的起源:
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陕北背景与人物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
陕北是中国现代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才辈出。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1926年初,李象九、谢子长等创建中共宜川军队第一、第二特别支部;春夏,陕西省立第四中学(延安)建立中共延安特别支部。
是为延安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吴起镇。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政府,直隶于边区政府。
刘志丹——共产主义战士
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他早年就读于永宁山高等小学。
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
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
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
1928年初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
培养赤卫队骨干。
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奉命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对外暂称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5月,红26军、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
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
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
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
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
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深深地懂得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组织领导渭(南)华(县)起义,是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
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我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在国内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等原因,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唐澍等壮烈牺牲,起义遂告失败。
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达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
他鉴于当时陕甘地区各派军阀正在竭力扩张势力,即于翌年四五月间在红石峡主持召开陕北特委会议,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思想。
这是刘志丹为建立革命军队而提出的大胆创见。
据此,会议决定采取以“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
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
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
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
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
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
所谓“灰色”,
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
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
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在创建根据地斗争中,刘志丹采取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方针。
他认为,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开辟农村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只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武装斗争才不至于变为流寇式的战争,才可能避免迅速失败的命运。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
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刘志丹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他每到一地,总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伸冤除害,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周恩来称赞他:“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刘志丹常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
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
”他坚决主张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而在生活上要给一般地主以生活出路,允许富农分得一部分好田,使地主、富农也有安身立命之本。
同时,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也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打击反动的,争取中间的,团结友好的。
实践证明,他实行的这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对于削弱敌人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巩固红色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刘志丹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使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具有战略基地作用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结束长征的立足点和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刘志丹作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立下了重大功勋,永载革命史册。
谢子长——“民族英雄”、“虽死犹荣”
谢子长,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谢子长出生于1897年,他和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成为一个革命的家庭。
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尽管身居高职,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一线指挥作战。
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
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因伤情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出生的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1927年 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
1928年 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 3大队大队长。
起义失败后,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
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
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7年2月,谢子长率部由宜川返安定驻防,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联合当地学生和进步士绅,组织讲演团和劝导妇女放脚的天足会等团体,向群众宣传识字、禁烟、剪发、放足、破除迷信。
又协助上级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安定县特别支部及安定县农民运动训练班,培养农运骨干,并亲自领导县农协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群众对谢子长的领导才能非常敬佩,都亲切地称他为“谢青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8月初,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人秘密来到清涧县巡视工作,指示谢子长、李象九等人继续留在石谦部队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
为了加强军队中党的力量,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留唐澍、白乐亭同谢子长、李象九等人一起开展工作。
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长石谦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杀,李象九、谢子长等立即召开党的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
会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兼支部书记,谢子长、李象九、白乐亭任委员,并在清涧县城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驻清涧的4个连首先起义,然后会合延川县的另一个连南下宜川,与宜川其他3个连会师。
10月12日晚,在一片“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开始,起义部队里应外合,歼灭了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
10月20日,清涧、延川起义部队赶到宜川城下敌代旅长康子祥弃城逃跑,3支暴动部队在宜川胜利会师。
宜川会师后,部队驻守宜川,被敌包围进攻,遭受重大损失。
谢子长带领一部分人马冲出重围转战韩城。
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重组了军委,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游击第一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总、副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
1928年1月,部队在陕甘边界处打游击,因攻宜川城和数次战斗失利,损失过重,起义失败。
1928年2月,谢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命令去洛南许权中旅工作,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许权中旅积极准备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
1929年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陕北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
会后,谢子长受命到宜川凤凰山作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
1930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
10月中旬,谢子长奉命调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训。
次年春,回陕北继续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高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把原杨仲远、阎红彦等人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为在陕甘建立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2年2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
1933年夏,谢子长在上海中央局“受训”期满,先到天津,后又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师长许权中)工作,协助许权中指挥作战。
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谢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
当时,陕北根据地尚在初创时期,谢子长到安定后,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立即着手恢复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力量。
经过一段工作,第一支队正式恢复,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谢子长带领部队打土豪,筹经费,采取夜战奔袭的作战方式,打了几次胜仗。
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
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写了碑文。
谢子长将军牺牲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荣”,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子长陵”。
1989年,谢子长陵园列入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关中背景与人物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
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共54个县(市、区)。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
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以它独特的优越地位,在秦汉迄隋唐时代,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
关中地区黄河支流渭河的下游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屏障,是一个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优良地区,被称为“陆海之枢纽”、“天府之富饶”。
于右任——“太平老人”、国民党的元老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
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
1926年,他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
后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所以和许多国民党元老级的要人们都认识,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
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
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于右任老生处晚清民国,时局混乱、政体腐败,外强横行、民生涂炭,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
少年于右任将一腔热血献给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誓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倡言革命遭清庭通缉,亡命天涯。
后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
先后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成为革命的号角先锋。
护法运动时期,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西北革命,历尽艰辛,功勋卓著。
其有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椎秦气无伦。
报仇侠儿志,报国烈士身。
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
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国民。
”
张学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他是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934年2月,张学良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
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
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
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
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
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张将军兵谏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所付出的牺牲及其历史功绩是不能被忘却的。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
因此,他的功绩大于过失。
总之,张学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陕南背景与人物
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与关中相望,南接四川、重庆城口县、巫溪县、湖北,东临河南、湖北,西接四川、甘肃。
陕南的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
杨育才——战斗英雄
杨育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陕西省沔县人,1949年参军年,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1953年金城战役中率侦察排消灭敌精锐白虎团团部,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主人公严伟才的原型。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阵地防御作战、巩固阵地作战、战术反击战及夏季反击战役。
作战机智勇敢,被誉为“大力士”、“飞毛腿”和“小诸葛”,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金城战役。
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是中共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离休,居住于济南。
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师副师长。
离职休养后,积极承担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先后担任30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做革命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
1987年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
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