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剑:华能集团成立前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传剑:华能集团成立前后

作者:沈小波

来源:《能源》2014年第12期

华能集团公司是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之一,成立于1989年。但鲜有人知的是,华能集团成立之前,还有多个华能系公司成立,其渊源,可追溯至国内80年代初推行的以煤代油政策。王传剑是华能集团的首任总经理,此前在国家计委工作近40年,并长期主持以煤代油办公室工作,整个煤代油工作的前因后果,及华能集团诞生前后,他均全程参与。鉴于此,《能源》杂志记者拜访了王传剑先生,还原华能集团成立前后的那一段历史。

人生的际遇存在很多偶然。我是195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工业部,后来调入机械工业部电工局计划处,当时的处长曾任中国驻东德使馆的参赞,回机械部后又被调往国家计委,需要从电工局再调任两个人,一个去德国工作,一个跟随他前往计委。我选择了去计委工作,直到后来担任计委下属的节能局局长,参与开创了中国的节能事业。

到国家计委之后,国内政治环境风云变幻,其间经历“大跃进”、“文革”等,国家部门也不断分合,我又辗转到国家经委、后又调入新成立的国家物资部,在研究室工作,为部长撰写研究报告。可能从这时起,大家对我形成了擅长文字工作的印象,于是后来把我调回计委写批判文章(文革时期),也许正是这一点,后来李人俊才会找我去写那个报告,使我参与到煤代油工作,最终成为华能集团的创始人兼首任总经理。

回顾过往,我这一辈子做成的两件大事(推动中国节能事业开端、参与创立华能),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当时我只是想尽力做好职责之内的工作,并没有想那么长远,这其中也有一些令人惋惜的事,只是我如今已经年逾80,进入耄耋之年,早已不再牵挂过去的事了。

推进以煤代油

1981年初的一天,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来找我,当时我已被提为计委委员,分管节能局。李人俊谈到国内存在大量的燃油电厂、窑炉等,如用煤代替油,节省下来的石油可以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为此,他让我给时任国家总理赵紫阳写一份报告。

国内电厂原本是以燃煤为主的。但在文革期间,经济接近崩溃边缘,煤矿停产,铁路运输不畅,沿海一些电厂没有煤炭,只能烧油。其次是大庆油田发现后,国内原油产量迅速攀升并于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国内弥漫着乐观的情绪,以为还能发现几个类似大庆的大油田,计委就发布指导方针,支持新建燃油电厂。

从70年代开始,国内烧油量猛增。到70年代末,最高年份(1980年)烧油量达到4000多万吨。按1981年国际油价计算,同烧煤比较,等于一年烧掉50亿美元。加之70年代,国

内从国外引进13套大化工装置,效果非常好,于是在赵紫阳的支持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热潮,但这带来了国家外汇的紧张。

在这一背景下,我撰写的以煤代油,节省原油进行出口的报告很快得到了国务院的回应。在赵紫阳的主持下,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赵紫阳提议,要下大决心以煤代油,压油出口,积累资金,倒过手来发展能源、交通,并指出,这是把国民经济搞活,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突破口。

李人俊和我均参与了第一次会议,与会的还有煤炭部、石油部、电力部等相关部门。会议确定要成立以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负责推动以煤代油工作;并拨给100万吨原油,将出口油的利润收入约5.7亿元和国家财政安排的3亿元改造锅炉的资金拨给办公室作为启动资金。同时确立了滚动发展的原则,利用这项资金安排一批烧油锅炉改造为烧煤锅炉,将压下来的烧油用于出口,出口油的利润仍作为煤代油的资金,用于压缩烧油工作,如此则滚动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从1985年起,国家进一步明确,煤代油资金在财政部列收列支;使用煤代油资金建设的项目投产后,在还款期内免缴所得税;煤代油投资实行拨款改贷款,收回贷款仍作为煤代油专用资金,继续用于能源交通建设。

当时的第一次会议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平没有参加。之后因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赵紫阳又牵头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并点名宋平参加。宋平提议,以煤代油的工作要列入国家计划;煤代油办公室设在计委。第二次会议还确立了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任煤代油办公室主任。因为是我撰写的报告,黄毅诚就找我一起到煤代油办公室。这样黄毅诚名义上兼煤代油办公室的主任,但实际工作都是我在推动,除了一些我认为很重大的事情我会向他汇报。煤代油办公室总共也就4、5个人,其中两个一个来自煤炭部,一个来自电力部,方便协调工作。地点设在计委,和我分管的节能局在一个办公室工作。

因为是计划经济时代,要办事,第一要钱,第二要有“三材”(钢铁、水泥、木材),因为国家拨给了一百万吨原油作为启动资金,钱不是问题。我首先去找电力部,因为当时烧油的主力是电厂。由黄毅诚出面请出了电力部部长李鹏进行商谈,最后达成协议,每新建1.2个千瓦的燃煤装机,代替旧有的1千瓦燃油装机。这是因为燃油效率高,烧煤效率低,做了一个平衡。这样我新建电厂后,就获得了被替代的旧电厂的资产,和它的原油配额。

接下来要解决“三材”的问题。当时山西作为煤炭大省要向省外调出煤炭。国家为了鼓励山西多生产煤炭,除规定必须调出的“计划煤”外,还设置“经济煤”,即山西每超出计划调出一吨煤,国家给予相应补贴。所以我和山西省政府签订协议,每年调山西多少煤,按国家“经济煤”标准进行补贴。这就解决了煤炭的问题。

我又和东北林区签订协议,投资东北林区,新增木材生产能力,同时东北林区要每年提供相应木材。此外,当时的河北冀东水泥厂,和日方签订了合同,引进了日本设备,但由于缺乏

资金,工厂无法开建,于是我决策由煤代油办公室拨给资金,建成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一大部分要卖给煤代油办公室。钢铁是和本溪钢厂签订的协议。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经营的意识,只是进行投资,保证获得所需的“三材”产品,这部分产品执行的都是国家统配价格。

压缩烧油初期,为尽快压下一部分油出口,积累资金,煤代油工作的重点是对一批原设计烧煤、在70年代改为烧油的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进行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投资实现压缩烧油200多万吨,积累了十几亿的煤代油资金。第二部分,计划对原设计烧油的600万千瓦发电机组,安排建设800多万千瓦烧煤电站来顶替。与此同时,也开始推进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的压缩烧油工作。

煤代油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原来成立煤代油办公室时,国务院确定了十年压缩烧油2000万吨的任务。但实际仅仅在“六五”期间,累计压油就达2360万吨,利用国内外石油差价,积累资金94亿元。1983年10月,赵紫阳在听取汇报时说,“这笔钱(煤代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改煤,大家心安理得地把油烧掉了,也没有这笔钱来发展能源交通。”1985年1月,赵紫阳又在李人俊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油改煤“已成为加速我国电力建设,及与电厂配套的煤矿、铁路交通等建设的一个有力措施。”

华能系诞生

由煤代油资金投资的第一家公司是华能精煤公司,成立于1985年,一开始的名字是中国精煤公司。这是黄毅诚提议投资设立的,一开始我并不是很同意,因为煤代油的资金也很紧张。后来黄毅诚就和我一起到实地去考察。我们考察的煤田在陕西的西北部和内蒙的南部,是一块整装大煤田,就是后来的神府东胜煤田。

去了之后,我们看到煤的开采条件非常好,含硫量也低,但是煤运不出去,当地的农民就把大块的煤拉上汽车,运出去卖。当地的生活条件也非常糟。我们想到当地要发展,这么好的煤田,就决定启动煤代油资金把煤矿搞起来。因为煤田跨越陕西、内蒙两地,为了减少两地之间的矛盾,我们成立了神府矿区,成立了一个公司运作,然后又成立东胜矿区,也成立了一个公司。

我们首要任务是开发煤矿,然后解决运输条件,建设铁路和港口。第一条铁路从神木到包头,这样把煤运到包头后,煤就进入国家铁道干线了。第二条铁路是神木到黄骅港的铁路。这条铁路建设最难的是涉及途经省份利益的协调。比如这条铁路途经山西,必须分配一定的运量给山西。最终博弈的结果是,铁路还要经过河北,必须把港口建设在河北,于是就确定了港口的地址,就是如今的黄骅港。原先我们是打算建设再山东的龙口,这里的自然条件更好,水深更适合做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