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资料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育龙网核心提示: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65%~17.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
9.65%~17.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病人1522例,病种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破裂修补术、肝移植、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破裂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肝癌切除术等。均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发生切口感染82例,其中肥胖47例、营养状况差(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历时>3h39例,术中使用电刀1209例,非主刀医师缝合61例,非早期进食69例,术后剧烈咳嗽16例、术前长期吸烟(有长期吸烟史,术前2周仍未戒烟)70例,关腹前未清创69例。
12结果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2例,切口感染率5.39%,由表1可见,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手术时间、营养情况、缝合技术及术前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大小、病房条件及麻醉方式无直接相关。表1手术病例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调查结果[略]
3讨论
3.1细菌来源和抗生素使用
腹壁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目前革兰阴性菌感染已占外科感染的主导地位,上消化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长期接受抗酸抑酸剂治疗的病人,革兰阳性菌受抑制,逐渐
演变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因此,在普外腹部手术术后预防腹壁切口感染方面,选择抗生素时经验性常规联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类,其中14岁以下不用或慎用甲硝唑,对这两类抗生素耐药菌相对较少,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凡是在术前全身使用,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与生长速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所有污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术前30min静脉给药在切开腹壁切口时,组织中已保持了较高的抗生素浓度,相反在术后,含有细菌的血液已渗入腹壁切口及手术创野中,再使用抗生素,对这部分细菌就没有作用或作用不明显。因此,尽早静脉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已得到共识。
3.2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及其对策
3.21营养状况
本组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组感染率6.69%,肥胖组感染率26.1%,正常组感染率仅1.27%。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不但会影响到手术本身,而且对手术后的切口愈合也有影响;营养差的患者术后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使其不能或不愿摄入食物,手术创伤后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营养需要量明显增加,再加上术中、术后出血,使原本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当机体缺乏某些营养素时,脾脏等淋巴器官的组织形态结构,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分布、功能等都会发生不利正常免疫的改变,导致术后免疫力下降,易于发生切口感染;肥胖患者也易发生切口感染,机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脾细胞内亚油酸的水平与IL2受体α链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指数呈负相关,这些说明脂肪组织可以影响免疫功能[3],肥胖对T细胞的数量种类及功能有影响[4],而这些影响在肥胖者中尤为突出;此外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相对不肥胖组术后血供差,易于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腔等,高体质量,术后需要营养素相对较多,早期肠外营养很难达到机体所需元素,诸多因素致使肥胖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322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
本组显示有经验主刀医师缝合切口的感染率为3.53%,而由非主刀医师(进修医生或实习学生)缝合的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升高(11。39%),表面上与缝合人员有关,其实质是与缝合技术有关,在切口缝合过程中,假如残留无效腔,易于导致腔内积血、积液、异物存留及切缘对合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同一部位反复进针、出针,极易导致皮下脂肪液化,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症,并增加了缝线沾染的机
会,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合不良、打结过紧可影响切口的血液循环,使切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机会等。
323吸烟与术后咳嗽
有吸烟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8.32%,对照组仅1.05%,有吸烟史且术前未戒烟(术前2周以上)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于不吸烟者。吸烟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长期吸烟者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表现为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溶菌酶活性下降,NK细胞计数减少,
CD4+/CD8+比例下降,从而改变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5],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实验研究证实,吸烟还可影响红细胞免疫[6],吸烟者的红细胞免疫增强因子降低,而抑制因子则增强,说明吸烟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自身的调控能力亦有影响。吸烟过程中长期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增高,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运送免疫复合物到肝、脾处理减慢,至血中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红细胞膜上的C3b受体空位减少及活性降低,形成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7]。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发生切口感染的吸烟者为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病员。忽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骤增未能及时完全排出易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咳嗽切口反复弛张影响愈合。因此,腹部手术病人应在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化痰;术后使用多头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324早期进食
小肠功能通常在术后数小时(6~12h)即可恢复。肠道是机体一个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是机体应激时的中心器官之一。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甚为重要,手术创伤可造成肠黏膜分泌减少,肠道定向蠕动停滞,致使机械屏障损伤。创伤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可刺激胃肠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分泌,降低高分解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8]。创伤后早期肠道营养在维护肠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紊乱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阻止创伤后高代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我们体会术后应尽量早期下床活动,有的病例在术后24h内、肠鸣音尚未恢复前予以少量米汤,可得到显著疗效。本组发病率仅为1.56%,可见早期进食在术后病情恢复及预防切口感染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325手术时间
手术操作时间长短能明显影响切口感染率,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四周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的机会增加,加之长时间的牵拉,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的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