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经多年治理,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加强家庭教育;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四是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87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为11.1%,1988年为14.7%,1991年增加到22.5%,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

资料表明,1990-2001年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不满25岁)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由1990年的57.31%下降到33.96%,共下降了23.3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其中未成年人(不满18岁)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由1990年的12.64%上升到19.68%,上升了7.04个百分点,其上升幅度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5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犯罪82 692人,占当年全部行使犯罪总人数的9.81%。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山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从总体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上半

年全省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57.34%,2006年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批捕未成年人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99.6%,2006年上半年全省审判机关判决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63.72%,2006年上半年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新收押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121.94%

一系列的数字无不说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和社会危害性上都呈现了严重发展的趋势,日益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1.财产型犯罪比例大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发犯罪类型排列依次为盗窃、抢劫、抢夺、故意伤害等,其中盗窃、抢劫和抢夺等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类型总数的大部分。

2.团伙犯罪突出

一些犯罪团伙三五结帮,连续作案,集盗窃、抢夺、抢劫为一体,如沪州市破获的“新龙会”案件,该帮会有成员97人,大部分是在校生,且多数是16岁以下,他们有头目、有分工,还有严格的帮规并收取会费,这个由近百人组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在我国近年来实属罕见。

3.低龄化趋势明显

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吉林省公安机关抓获的13岁以下的刑事作案人员,1998年为363人,2002年增加到850人;2008年1月舒兰市警方所破获的连续发生的多起夜间出租车抢劫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未

成年人,且其中2人则刚满14周岁。

4.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在作案手段上,逐步倾向成人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与法制、道德教育的薄弱;社会潜意识、不良亚文化消极影响;不良娱乐场所的消极诱惑。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但学校教育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相反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师师德建设滞后。

家庭原因导致犯罪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脱离家庭监护、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均生活在父母身边。如果家庭的教育和控制功能弱化,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发生疏漏。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心在上海少年管教所调查发现,由于家庭因素走上犯罪的占总数的48%。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首要地位。通过分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失衡的家庭结构。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如:父母之间关系不和通常容易对未成年子女产生

不良影响;亲子关系的不融洽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不融洽的表现主要为父母不尊重子女、家长暴力、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直接的影响。

未成年人个体因素对其犯罪行为的促成也有极大的关系,表现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的认识现实能力的偏颇;青少年的意志性格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控力差。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1.培养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只有加强前少年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其犯罪。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广泛地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宣传周”等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设置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可设置“法制教育宣传专栏”,让学生自己去主办宣传法律,宣传一些典型案例,也可让一些未成年犯罪者主动地去学校、社会演讲自己的犯罪经历,并以此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

2.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遇事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成年人应该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提供行动

的榜样。

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但要加强对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常识的学习,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针对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于因父母外出打工或不良家庭结构等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必要的监护或因家长疏于管教而缺乏家庭必要管束的未成年人,有关组织如(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等,应负担起关心、帮助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区(村民)委员会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情节严重者,有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学校不仅有教书的职责,也有育人的义务。学校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育中,要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况和表现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针对不同学生辍学、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工作激励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大力查究学生辍学率、失学率较高学校的校领导的行政责任。

1.网络文化的建设

通过加强网络行业自身建设,健全网络法制,采取网络和游戏信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