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政治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城址大小
• 这些史前城址大都建造在河流附近的阶地 或低矮的丘岗、山峁之上,面积有大有小,一 般多在数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 •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城址仅城垣所围面积已 达120万平方米;若以城外壕沟所围面积计算, 则达180万平方米。
平面形状由以圆形为主 发展演变为以长方形或方形为主
早晚有别,时代较早者一般略呈圆形,如城头山和西山城址; 而龙山时代则多近长方形或方形。
聚落
• 一般来讲,聚落是指村落或人们聚居的场所, 而聚落考古则是一种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 行田野考古作业和研究的方法[严文明.聚落 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文物,1997,(6).],通 常被视为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研 究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 城或城市无疑都应是聚落发展过程中的一 种特定形态和高级形式,或被纳入聚落的 “次生形态”范畴。
• 陶寺文化的龙盘,与闻喜县上郭村的西周 龙盘,在对龙的构图或描绘龙身躯干的画 法上,均画出双行两道连续的鱼鳞纹。两 相比较,图象惊人地相似. • 这无疑说明春秋时期晋人反映或美化人们 生活的绘画技术。在题材和构思等方面。 与其地陶寺文化以来的画技、画风是一脉 相承的。
陶寺墓葬中发 现了一件铜铃 或铜铎,是一 件工艺复杂的 迄今年代最早 的复合范的大 型铜器。由于 它是合范铸造, 表明陶寺铜器 由来有时,是 其在早期就已 出现的佐证。 所以我们说陶 寺文化的社会 已进人了文明 古国,铜器就 是一个 时代的标志。
王城岗城址
• 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虽说规模不大,现存面积仅约 1万平方米左右,但东城基本已被河流或山洪冲毁。 就西城的情况来看,城内与城垣同期的遗迹主要是 近百座圆形灰坑,原当为窖穴;其间还有大面积的空 地,可作为晒场使用。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西城最 初可能是专门用来储藏的仓储区,即西城原本或为 仓城。后因东城被毁而使西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窖穴被废弃填平,并在其上形成了夯土建筑 基址等。如是,则王城岗城址所具有形成了夯土建 筑基址等。如是,则王城岗城址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亦非一般。
平粮台城址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东、 南、北三面都发现有城门设施, 南门两侧还设有门卫房,南门 和东门下埋设有陶质地下排水 管道; 城内建筑比较考究且有规 模较大的夯土高台建筑,并发 现有陶窑和炼铜残迹。 可见它不仅是一个防御性 能严密的军事堡垒,更应是贵 族和高级手工业者的日常住地。
夯土高台建筑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一大部分是 聚落逐浙扩大的结果。 这当然是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 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坦荡太平原上,崛 起于冲积层上的孤立丘阜,由于在燃料、饮 水、背风向阳和防守等方面部处于有利地位, 因而常常成为建立聚落的理想地址。 这类聚落,以后有许多就发展成为城邑。
铜川黄堡镇瓦窑沟遗址 东北部发现了一处仰韶 文化半坡期的圆形小环 壕,直径约25、周长约 70余米,深和宽均不足 2米,西部留有一宽约3 米的通道。环壕内的主 要遗迹是2座小孩竖穴 土坑墓及9座小孩瓮棺 葬等,其中2座小孩墓 的随葬品丰厚程度远远 超过了同期的成人墓。 若确如发掘者所推测的 那样,这或是一处专门 为小孩设置的墓地,其 周围的小围沟应是这一 特殊墓区的专用环壕
3-3 政治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产生
•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何时以下两种说法: •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 《史记· 封禅书》有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 楼。” • “黄帝筑邑,造五城”(《史记· 轩辕本纪》) •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城百步” (《汉书· 食货志》)
——
·
·
陶寺遗址的墓地
• 陶寺遗址的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南角,面容4万平 方米。墓地的使用时间与居住址相始终,历时约 近八九百年。其内容和埋葬情形,在已发掘的 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小不一形制不间的 墓葬共1300余座。据估计这处墓地原有墓葬当在 1万座以上。(公共墓葬-家族墓葬-城市墓葬) • 陶寺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别,错落有致,表明它应 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不同氏族的共同墓地, 这一现象说明陶寺遗址的性质。当是氏族部落的 联盟中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
• 社会集团内部阶层分化在各个聚落遗址的 墓葬中也明显有所体现。 • 自仰韶文化时期以来尤其是在龙山时代,聚 落墓地中各类墓葬的差别愈来愈显著,其中 绝大多数大、中型墓葬(多是男性)都随葬有 斧钺等武器。 • 这也说明当时所分化出的贵族阶层当是以 军事贵族占主导地位的,进而形成了以军事 贵族为核心的王权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
陶寺遗址
• 20世纪70年代末,在晋南襄汾东北约7.5公里 的陶寺村发现了陶寺龙山文化遗址。该龙山文 化目前考古界称夕为中原龙山文化,其考古资 料于1980年报道问世。 • 其相对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 年。
临汾盆地六县遗址
• 陶寺文化的遗址。经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 多集中分布于晋南汾河流城下游的临汾盆地周围.就目 前发现的遗址看.已有80余处。其分布范围以塔儿山为 中心.扩散辐射于汾、浍交汇地带的临汾、襄汾、曲沃、 侯马、翼城、新绛等地。纵横2500平方公里. • 此范围内.又有两片密集区:一片分布在塔儿山西北面, 通汾河至吕粱山东,一片分布在塔儿山东南至绛山之间 的滏 (fu) 河、浍河沿岸。每片各有陶寺文化类型遗址约 30余处。 • 两片中的遗址面积大小不一。一般约在一万至几万平方 米,几处特大的遗址的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陶寺遗址 便是其中的一处,面积达430万平方米。在该遗址的东 南隅还有一处墓地。
龙盘
我们由其图象看 出蟠龙 的须似鳄, 身似蛇,角似羊 角。口衔枝叉物 似鸟类的羽毛。 所以总休形象是 一条非现实的爬 行动物,像是由 鳄、蛇、羊、鸟 等动物的局部象 形所拼凑组成的 复合体。
• 其性质与含义.是综合这 一地区及其周围氏族所 崇拜的几种动物、而形 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的 共同族徽或曰古国联合 体的共同图腾即为部Biblioteka Baidu 联盟各氏族部落共同敬 仰的“神祗”,因为, 据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陶 唐氏的尧部落,有虞氏 的舜部落和夏后氏鲧部 落都崇拜龙腾,均把龙 作为敬奉的神袄。
史前时期的城垣建筑发展趋势
• 大致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的城垣建筑在平 • 面形状上存在着由以圆形为主到以长方形 或方形为主,在建筑技术上存在着由夯土 堆筑到夯土版筑,在构筑形式上存在着由 地面推筑到挖槽筑基的逻辑发展过程。
陶寺遗址-唐尧禹都
• 以襄汾为中心,东到冀城,南至峨周岭新绛,西 越汾河达吕梁山麓,北达临汾以远,方圆纵横 2500平方公里,簇括了临汾、襄汾、翼城、曲沃、 侯马、绛县、新绛六七个县市,可见陶寺文化的 大小遗址正是由当时氏族部落点面组成这个联盟 实体的墓础。那么由此也可见这个联盟实体在出 现时已有了国家的一定区域。而陶寺遗址的规模 已具有或形成控制整个文化区居民的(政权)中心 性质。 • 从历史时期两周墓葬制度看陶寺墓地当为陶唐氏 部落联盟的属性。“唐虞禅,夏后殷周继。” (孟子· 万童章句上)。
• 供参考的实例如半坡大围沟内侧口沿水平高度高 出外侧1米左右;尉迟寺聚落壕沟内侧深度为3.50 米,而外侧仅深1.20米,八十档聚落遗址所谓围墙 似乎不具明显的人工夯实痕迹,而且多次疏浚壕沟 淤土的行为以及历次疏浚淤土逐次堆于原墙体外 侧的现象都说明,人们对壕沟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 了围墙,而围墙只不过是挖沟清淤堆土的副产品, 与夯筑城垣在技术上仅一步之遥,并为夯筑城垣的 发生提供了重要的防御经验借鉴。
• 如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调查发现的502处红 山文化聚落遗址中,拥有环壕者约占十分 • 之一左右,其余为无壕聚落遗址。
土垄式围墙
• 另一方面,作为加强壕沟防御性能并可能直接波 及史前城址出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人们对修建壕 沟挖出土方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讲,在挖出土方 没有他用的情况下,与其耗时费力移往他处,倒不 如就近堆放,客观上可以发挥甚至取代栅栏的作 用,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城址肇始期和兴盛期
• 迄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已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发现了 50余座史前城址。 • 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最新发掘成果已经把夯 筑城址的出现时间提早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大 溪文化早期[5], • 河南郑州西山遗址中也发现有公元前3300年前后 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址[6]。 • 不过,史前城址的普及似是在稍后的龙山时代才初 步得以实现,因为大量史前城址属于龙山时代。看 来,目前发现的史前城址至少可以分为肇始期和兴 盛期两个阶段,龙山时代当属兴盛期。
• 新石器时代各聚落遗址中普遍存在的大型 地面式房屋建筑,在龙山时代城址中多演变 成夯土高台建筑,更加显示出其至高无上的 地位。这种现象充分表明集团首领与一般 成员间的社会距离在不断扩大,反映出集团 首领的权力和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并已体现 在聚落形态上。同时反映出社会集团内部 阶层分化
社会集团内部阶层分化
环壕遗址
陕西合阳吴家 营遗址半坡类 型后段聚落遗 存中就发现有 两条基本平行 的壕沟,间距约 在1米~5米,其 间不大可能存 在同时也没有 发现居住性房 屋建筑遗迹
环壕聚落演变为夯筑或石砌城墙
•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环壕聚落已普遍 地存在于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环壕聚落 中挖沟堆土所致土垄式围墙或栅栏类辅助 性防御设施逐渐演变为夯筑或石砌城墙。 然而,环壕聚落并未因夯筑或石砌城址的出 现而立即消失。事实上,环壕聚落作为一种 聚落形态,直到商周乃至更晚的历史时期依 然存在。
陶寺墓地发现的9座大墓,均为男性.
陶寺遗址
• 遗址的年代,其时间跨度很长,上下近 • 千年,大致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 年之间,其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 早、中期相当于历史传说的陶唐、虞舜, 而晚期则为夏族夏后氏时期-尧舜禹。
。
玉钺
• 玉钺,褐绿色,刃部很 钝,没有使用痕迹。可 见它当是一种氏族酋长、 族长或“王”者显示权 威的兵器。《史记· 周本 纪》:“周伐紂,周公旦 把大钺,毕公把小钺, 以夹武王。”即此。因 此,陶寺墓中以玉钺随 葬,表明死者的身份具 有很高的权威
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
• 《吕氏春秋.君守》:“夏鲧作城” •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工作三仞之 城,诸侯背之,海外有佼心”
• 《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围君,造郭 以居民。”
• 《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博物志》 说:“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 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日本学者狩野千秋在其所著《马雅的神殿城市》,(日本 每日新闻社出版《古代文明之谜及发现》,之六《巨大 遗迹》)一文中,综合过去西欧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 意见, 把古代城市形成的条件,归纳为下列七个方面: 一、最原始的国家组织与王权的确立; 二,稠密的人口; 三,社会阶级的分化与职业的专业化; 四,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 五,文字、金属器的发明与科学技木的发达; 六,由于剩余物质的生产而出现了有余暇从事知识性的 话动; 七,工商业与贸易组织的发达。
大 禹 治 水
微刘 禹子 〄曰 吾: 其“ 鱼美 《乎 哉 左〃 禹 传” 功 昭 〄 公 明 元 德 年 远 矣 》 。 不当 入是 。时 也 〄 《禹 孟八 子年 于 滕 文外 公〄 上三 》过 其 门 而 置腓数州昔 万无。也者 国胈禹〄禹 。〄亲名之 胫自川湮 无操三洪 毛耒百水 。耜〄〄 《 沐〄支决 庄 子 甚而川江 雨九三河 天 〄杂千而 下 栉天〄通 》 疾下小四 风之者夷 〄川无九 。 —— · ——
• 石罄,陶寺大型墓中出土的特磐,均系石灰岩打 制而成,上端有悬系的穿孔,呈长条三角形,通 长95厘米。作为随葬品,它的出现是很意义的, 首先它发生在中国历史的初期,为氏族联盟首长 礼教和指挥族人的礼乐器。 • 《尚书.舜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 子… … 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舞”。可知石磐又是祭器,也是指挥作战的特殊 工具,是“王”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