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论著·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王春燕 温晓慧 刘锦峰

【摘要】 目的 评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对变应性咽炎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 对门诊以刺激性干咳、咽痒为主要症状就诊的患者,依据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纳入,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并辅助使用止咳药物。在初诊、治疗后第1周及第2周复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视觉量表评分,比较两次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刺激性干咳,先咽痒再咳嗽为变应性咽炎的主要特点;变应性咽炎患者中有32%伴有变应性鼻炎,12%伴有哮喘;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整体症状、咳嗽及咽痒症状,在治疗1周时症状已经显著改善,在治疗第2周时症状仍有进一步缓解。结论 变应性咽炎是临床咳嗽患者重要病因之一,在不使用抗过敏药物的情况下疗效差,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症状。

【关键词】 白三烯拮抗剂; 咳嗽; 抗组胺药; 变应性咽炎; 咽痒

临床工作中发现以咽痒、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咽炎(allergic pharyngitis )已经是一常见疾患,频繁的咳嗽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交流,长期得不到治愈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1-3]。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及治疗不规范,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较长的治疗且疗效不佳,部分患者服用了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止咳药物,均无明显改善。因此急需明确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借鉴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学,本实验通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来改善患者的咽痒及咳嗽症状,为变应性咽炎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纳入标准:(1)符合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持续咳嗽时间达3周;(4)未行抗白三烯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5)能够完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受试者为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就诊患者,男女不限,满足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共纳入60例(男24例,女36例)。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3.031

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012EBYH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90/H1304);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Z13110000401304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1-2003-02)

作者单位: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刘锦峰,Email: sanming_1978@

成随访观察。

排除标准:(1)扁桃体Ⅱ度及以上肥大者;(2)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3)伴有急性耳、鼻、咽喉、头颈部急性炎症者,需服用抗生素者;(4)X 线胸片显示有下呼吸道(支气管、肺)疾患者。(5)中途退出,未能完成全部试验者;(6)对药物反应严重,未能按治疗方案服药者;(7)患有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者等能找到其他明确病因的咳嗽患者。

2. 药物治疗情况: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纳(顺尔宁)10 mg qd ,睡前,共14 d ;(2)抗组胺药:西替利嗪10 mg 或者左西替利嗪5 mg ,或者氯雷他定10 mg ,或咪唑斯汀10 mg qd ,睡前,共14 d ;(3)止咳药物,甘草片3片,tid ×14 d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对照。

3. 变态反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

炎的诊断标准以及以往文献报道[2-4],

对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做以下归纳:(1)主要症状:咽喉发痒,刺激性干咳;(2)主要体征:咽部黏膜色淡;表面洒水样、湿润;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咽侧索增粗,舌体侧缘牙齿压痕;(3)实验室检查: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at ,SPT )(++)或特异性IgE (+)。

对于满足以上(1)+(3)或者(1)+(2)+(3)者诊断可以确立。如果只有(1)+(2)者考虑为疑似诊断。

4. 病史采集、随访及临床疗效评价:病史采集

除患者的生物学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患病时间、治疗情况及伴随疾患等见图1。主要观察受试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随访的内容包括总体症状、咽痒情况及咳嗽情况。受试者服药1周和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咽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5. 统计学分析:对于治疗前后的V AS评分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临床特征:共60例(男24例,女36例)入组患者,平均年龄(5

2.3±14.4)岁,随访观察2周,咳嗽均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量白色黏性痰,咳嗽表现剧烈,咳嗽平均4周以上[平均(5.6±2.6)周],咳嗽在夜间为主(71.7%;43/60),睡前、半夜均有发生,甚至影响睡眠。患者往往因为咳嗽而忽视咽痒症状,但是询问时均表示有明显咽痒,以先痒再咳、不痒不咳为主要特征。

本组患者均先就诊于呼吸科,均行胸部X线检查,无哮喘病史者均行呼吸道激发试验,多数患者呼吸道高反应,只有13.3%(8/60)合并哮喘。多数在呼吸科给予抗炎、止咳治疗,效果欠佳;但是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26.7%(16/60)患者在呼吸科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但疗效并不满意。所有患者均有止咳药服用史,服用时间1~4周,其中甲氧那明使用者占23.3%(14/60)。

咽痒为毛刷轻抚或蚁行感,36.7%(22例)患者能明确诉说咽痒位置,其中11例在喉咽部,6例在鼻咽,5例在软、硬腭位置。33.3%(20/60)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但是并不在发作期,并无鼻部症状。

2. 联合治疗效果评价:患者的整体症状、咽痒症状及咳嗽症状的治疗结果见图2。初诊时整体症状、咽痒及咳嗽的VAS评分分别为6.37±1.47、6.09±1.46及6.86±1.59。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已经明显改善,整体不适已很不明显,三个主要观察指标评分别为 2.39±0.96、2.10±0.82及 2.22±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周的随访评分与第一周比较仍有改善的趋势(三个主要观察指标评分分别为 1.69±0.74、1.01±0.75及1.44±0.50),两次治疗V AS评分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

三、讨论

变应性咽炎属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一个部分,与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哮喘,构成气道完整的变应性疾病。是发生在咽部(口咽、喉咽及鼻咽)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这一疾病患者多以咽痒、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2-5],其中患者对反复持久的刺激性咳嗽更为重视,因此患者往往以咳嗽为主诉就诊于呼吸科。我院自开展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慢性咳嗽)的联合治疗以来,呼吸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作密切,使得大量咳嗽患者在下呼吸道疾患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均转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联合诊治(上呼吸道疾患的治疗),使我们对于变应性咽炎有了较多的认识。

变应性咽炎的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痰少,部分患者伴有少量白色痰,少数患者咳嗽伴胸闷感。变应性咽炎均会伴有明显咽痒,但常被咳嗽症状所掩盖,咽痒似有毛刷轻抚或蚁行感,本组36.7%的患者能明确知道咽痒的部位,喉咽、鼻咽部及软、硬腭部均可出现。针对患者先咽痒后咳嗽的这一特征,并且在多种止咳药物及抗生素应用不能改善时,借鉴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抗组胺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来抑制组胺及白三烯所导致的痒症,从而达到控制咳嗽的目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快速而明显,一般在用药3 d左右既能显效,治疗1周时的整体症状、咽痒、咳嗽症状改善已经非常显著,V AS评分由初诊时的6分以上降至3分以下(图2)。在第二周的随访时症状仍能进一步缓解,统计显示V AS评分仍有显著降低,V AS评分分别在1.69、1.01及1.44分左右。

对于咽痒与咳嗽之间的联系,目前在机制上了解不多,是致痒的炎症介质直接刺激咳嗽受体还是咽痒后诱发的保护性机制尚不清楚。咳嗽反射弧和其他反射弧的组成一样,也是由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咳嗽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肌群组成。呼吸道的咳嗽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被激活,经迷走神经将冲动传入脑干咳嗽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兴奋相应的肌群产生咳嗽。除下呼吸道外,上呼吸道(鼻、鼻旁窦、咽)、耳、胸膜、胃、心包和膈等组织器官受刺激后也会导致咳嗽,但组织学上仅在咽部证实存在咳嗽受体[6]。因此,咽部的机械刺激及化学性刺激均会引起明显的咳嗽,变应性因素主要与IgE 介导的相关炎症介质有关,因此对于变应性咽炎的症状控制来讲,炎症介质组胺及白三烯的抑制对于咳嗽症状控制尤为重要。这可能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疗效显著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