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于1644年建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曾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但这个王朝在18世纪后半期,明显地落后了。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里徘徊,特别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正无可挽回地沿着历代王朝曾经显现的轨迹,在由盛向衰的路上迅速下滑。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是什么造成清王朝
政治的腐败导致军队的腐败。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兵与绿营兵,总数不少于八十万,但战斗力已远不能与当初相比。乾隆年间皇帝南巡时,已亲眼目睹过八旗兵的衰败。嘉庆年间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兵的无能亦已暴露无遗。据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人揭露,当时外省的军队,骑兵往往没有马,操练时临时雇用。水兵不习水,遇有检阅,则花钱雇渔民、船户冒充。武器也锈烂不堪。各级军官采取吃空额等方式贪污成风。作者云,这种情况不知从何年开始的,总之递沿相习,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愈演愈烈。(陈庆镛:《武营积弊疏》)
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了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之初,或许是基于反对外来侵略,在制定对外贸易和外交方面政策时的一种倾向。但推行开来的结果,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一种政策倾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意识,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种种不法活动和侵略行径,等等,都构成闭关政策产生的直接原因。清王朝统治者的专制、愚昧与腐败,使这种政策在防范外夷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闭关政策并不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更不是最好办法,在加大中国与西方经济实力差距方面却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闭关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的环境。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实施闭关政策的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对世界大势知之甚少,对西方诸国的长处不屑了解,更不愿意学习。其结果是,中国的商业、手工业被关在门内,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拒之门外,中国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
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与鸦片战争掠夺和侵略,是资本主义的生存原则。早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所谓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西方殖民主义者就把中国作为重要的掠夺目标。历史上,最早到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是老牌殖民主义者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种种借口留居澳门,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到了17世纪30年代,西方殖民主义者争夺东亚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后起的荷兰和英国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横行东亚地区的主角。荷兰曾两度强占中国的澎湖,被击退后转而撤到中国的台湾,直到1661年才被郑成功率领的中国军队驱逐。
其二,清朝的灭亡,从根本上讲,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没解决好统治阶级与下层被统治阶级矛盾调和问题,这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
何谓国家认同感?尽管学者有各种说法,也就是生活在某一相对区域的人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共识,具体表现为统治者对子民的责任和子民对国家政权的效忠。下面来分析满清统治者的国家认同问题。
满清本来是明朝的臣民,后来另立门户,并且在打败前来征讨的明朝的军队后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在入关前和当时的明朝是敌对的关系,自然谈不上对明朝的子民的责任问题,明的子民自然也不会把后金当成真命天子。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失败满清入关,在征服中国本部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国家认同问题。是继续把大清和中国区分还是和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样用大清代表中国?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应该选择后者,但是很不幸,当时大清的高层,主要是以皇太极、多尔衮为主的实力派,出于对本族人口、政治、文化方面的不自信,选择了后者,制定了影响整个清朝的国策:对于关内中国本部,能守则守之,不能守则退回东北,一句话,他们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出于这样的目的,清朝实行满汉大防(满汉不准通婚,分开居住)、民族隔离(不
准汉人随意迁移,特别是严厉控制汉人移民东北,由此而造成后来大量领土丢失)、民族歧视(旗人生来不事劳作,由国家供养,犯法由单独部门管辖)的国策就找到原因了。中国人民不是傻瓜,所以清初的国策,特别是剃发易服激起了人民激烈的抵抗,尽管清统治者使用屠城的办法暂时镇压下去,但是汉族精英阶层在这个时期选择的是抵抗、不合作的态度,这样是没有办法达到长治久安的。康熙皇帝是个聪明人,部分接受了儒家思想,开始以全中国利益守护人面目出现,即所谓朕即国家,满汉一体。所以在他当政时,在不改变根本国策的大前提下,从实际行动上开始维护中国的国家权益,如平三番、收台湾、讨伐回疆、抵抗沙俄,同时对内实行仁政,如重视科举、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国力发展,改变了汉族精英对清政权的看法,由敌视到妥协到效忠(建议看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子弟、学生等人入清为官态度的转变),标志者汉族人民对这个外来政权逐渐认同。这是整个清王朝时期最为开明的时期,国家蒸蒸日上。从这个立场上说,康熙皇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聪明的政治家。
维新派被镇压后,清政府公开的执行卖中国以保大清的政策,此时的清政权已经成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征税人,中国人民的血汗通过清政府源源不断的流入西方人的口袋,中国百姓水深火热;但是满蒙特权的生活并没有收到影响,由于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清的兵饷以白银支付,市场流通的主要是铜钱,由于白银涨价,八旗兵勇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所以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慈禧为首的统治基团执行了卖中国保大清的国策。他们对于国家认同的立场又回到了入关以前。
满清把大清敌对中国的国策的遗毒是很深的。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清皇室和八旗继续优惠(直到冯玉祥发动政变后才终止),简单的宣布五族共和,但是没有解决流行在满蒙民族中的国家认同问题,这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隐患。历史的长河中,封建势力复辟是常见的,但是脱离原来的国家是很少的。9.18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在日本侵华势力的支撑下,一个统治中国260年的王朝,一个读汉文、说汉话的王室,竟然公开的分裂中国,建立伪满政权,脱离中国之外,自绝于中国,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看看溥仪先生的书就明白了,此时他们奉日本人为祖先;同样是伪政权,汪精卫在这一点上比他们要好:汪精卫的政府叫中华民国政府,汪精卫以及大小卖国贼从来没有否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