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方面,事物的片面, 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水果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认识开始于经 验,这是认识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 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 果只看重感性经验而否定理性认识,将导致经验主义;只 看重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就会导致唯理主义。
第谷
开普勒
3.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重要的一半。 ”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③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 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④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 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特 点:
第一,这部著作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全面 性。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全文从头到尾都有鲜明的针对 性。 第三,《实践论》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有关认识论 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的知行概念,并赋于它以新的内容。 第四,《实践论》叙述方法上,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第五,《实践论》语言活泼,行文流畅,用了大量的 谚语、格言.
愚公移山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生产斗争指的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阶级斗争指阶级社会中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科学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生产实践、阶级斗争 实践的特点 。 物质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也 是产生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
• 物质生产实践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一定程 度上已经认识了实践的意义, 而且也不局限于被动的直观的 反映论观点。
2.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①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 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 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只有感觉材料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合于实际而不 是错觉,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做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a) 所谓客观性,就是说获取的感性材料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目,通俗地说就是靠得住的。 b) 所谓全面性,就是说获取的感性材料是全面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目。
三、主要内容
(一)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反 映 论
一是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 二是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 人,不了解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实践于具体的历史的社 会关系中的人。 三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 学的唯物主义。
《实践论》
一、写作背景 二、结构和风格特点 三、主要内容 三、简要评述
一、《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为纠正主观主义 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 左倾机会主义
王明
《实践论》不仅是对“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 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 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 左倾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全面清算,也是毛泽东同志 率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来 所做的理论准备 。
其次,从感性认识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是 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假 说。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三)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再次,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实践,才能暴露事物 的内在(非感性)本质,使我们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最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人与实践客体的关系.
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即物质的生产活动。
“无论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还是在各种阶级社会中,人们都要以各种 不同形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 问题。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遵义会议
二、结构和风格特点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全面地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 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它不仅与一切唯心主 义的先验论、内省论相反,而且与旧唯主义的机械论不同, 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部分(6—24自然段).阐述了认识的产生、发展的历 史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批判了哲学史 上的唯理论、经验论;批判了中国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 义. 第三部分(25—26自然段),总括全文,概括出认识发展的 总规律。

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②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因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跃 过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
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 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
再次,随着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 新任务,推动认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最后,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段和可能,使人的认识 能力不断提高。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对于社会的认识, 也都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 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