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个案工作悲伤事件辅导的本土化理论研究

——以危机干预模式对丧亲干预为切入点(沈阳工程学院政治法律系社会本091班孙志鹏2009719128)

[摘要]我们人类自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世界当中。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无论人类的智慧有多么的广博,都无法与自然规律相抗衡,都无法面对一个问题——死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面临着丧失的痛苦,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社会秩序的失衡,更加体现出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由于人类在大自然的操控下,无法选择某些诸如生死离别的问题,所以人们每当遇到这样的“危机”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心理、社会问题,并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良。社会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对于悲伤辅导(哀伤辅导)有一定的研究,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需要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丧失,最令人难忘的是丧亲。尽管个案工作通过多角度的成熟的服务模式对丧亲问题予以辅导,但是这对工作员得要求是相当高的,必须掌握相关的服务模式理论与专业的伦理价值理论,恰恰是伦理价值领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本文将对悲伤辅导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着重个案工作模式中的危机干预模式为视角,对丧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适当的讨论辅导的方法,以期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案主尽快从丧亲中走出来,达到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平衡。[关键词]个案工作悲伤辅导丧亲危机干预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国家之一,每一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口数非常多,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公民的自杀率也比较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不考虑老年人自然死亡的前提下,每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为230万,约占0.002%。尽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但是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非常勇敢的去接受与迎接死亡,因为我们都明白,能够活着就是幸福的。但是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突如其来的事件,有些事件是又致命的。作为个案工作的一个工作技巧与方法,悲伤辅导在国外非常的成熟,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到中国,通过专业的工作辅导、心理社会系统的干预,期望能够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悲痛者”理智的去面对这一事件,同时为后续的生活做好积极的准备。正因为如此,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变迁到来了各个方面与层次的震荡,尤其是汶川大地震以后,悲伤辅导更是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帮助丧亲者达到身心的恢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提出了悲伤辅导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二、悲伤辅导的含义界定

悲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处理与逝者之间因为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完成未竟事务。Worden, J. W.提出四个特定目标:(1)增加失落的现实感。(2)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3)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4)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并坦然地重新将感情投注在新的关系里。

三、丧亲的含义、种类与表现形式

丧亲是指陷入失落时的一种状态,是指被剥夺,夺去和丧失亲人。它是人类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事件,一旦发生丧亲时,个人的行动、价值观、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影响,同时,人们还要去处理因失落所产生的结果,如情绪问题、经验和情景的改变。

丧亲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配偶死亡,孩子死亡、父母死亡;从迎接死亡的心理准备来看,可以分为有心理准备的预期悲伤,它被界定为一种悲伤过程,是在预知失落的事实不久将发生,常常给家属预知的悲伤,另一种是未预期的悲伤,是指突然的死亡,没有准备的失落。人们在这种没有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亲人突然死亡或突然接获亲人的死讯,这种死亡的冲击,常出乎丧亲者的预料,带来悲伤反应,令生者措手不及或心理上难以平复创伤,同时这种没有预期的丧亲状况,往往使丧亲者长时间的悲恸,恢复期相对延长。

悲伤的表现形式

(一)、身体健康的顾虑

“心碎”是对悲伤者的一种最古老的隐喻,事实上也是如此。根据许多有关悲伤者的研究指出,悲伤者的疾病和死亡比率都会随着悲伤而增加,尤其是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内。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虚弱,这种虚弱是导因于分离焦虑。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寡妇的悲伤者经常有: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有时亦会抱怨:头痛、晕眩、失神、皮肤疹、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及其它的生理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产生呢?最好的解释是悲痛者疲劳、食欲不良、生活习惯纷乱和社会习俗的限制。更有可能是由于忧郁和绝望而引起悲伤者的内分泌变化而对疾病的抗拒减弱。

(二)、认知的悲伤表现

不相信:尤其是死亡发生的很突然的时候;纷乱困惑:会有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精神不集中及健忘的现象;全神贯注于思念死者和濒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迫性的思念,思念的内容通常是有关于如何再寻回失去的亲人。有时候有关逝者遭受折磨或濒死的念头,甚或影像会突如其来的占据哀悼者的心思,挥之不去;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会,这样使哀恸者觉得人还是活着。

(三)、情绪的悲伤表现

忧郁、悲伤和忧愁;痛苦、困难和负担的减轻;罪恶感与愤怒;否认;精神的问题。(四)、行为的悲伤表现

睡眠失常, 如失眠和惊醒;食欲反常;恍惚、心不在焉;从社会人群撤退;在正常的梦或梦魇中梦见死者;常做叹气;持续的过度活动,如想要走出家门或无法专心阅读书报;哭泣;避开死者的遗物;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或保留死者的遗物的完整。

四、危机干预模式的发展与实务技巧

近年来,危机干预模式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中最广泛使用的短期治疗方法。危机干预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林德门和开普朗的工作,旨在化解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但是不同的研究学者有不同的关于该模式的界定,综合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危机干预是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助人过程及技术。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时,应充分发现案主自身的力量,挖掘案主自身的潜能,提高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