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探索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强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高等教育应以实施协同创新为契机,坚持以教学为核心,让高校回归人才培养,回归大学本源,面向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需求,探索并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通过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支撑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是富于开拓性,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结构,健全人格和先

进观点,具有创造性思维水平、丰富的想象水平、卓越实践水平和独

立获取知识水平,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

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更新教育观点、改革培养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构筑教育实践平台等多方面渠道入手,在实践中持续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汇集优势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要

素的深度融合和有效汇聚。高等学校应全面开放教育资源,将资源优

势转化成育人优势,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基于兴

趣与个性,实施个性化培养,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大学科技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无偿提供创新实验所需的物品、材料、电脑等全套实验设备,为学生提前展开创新性研究提供有

力保障。同时,高等学校是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的集

聚地,通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实

行教学指导,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质,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可采取分阶段配备导师的办法,强化导师责任制,实施全程导师制。

2.更新教育观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的培

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每个学生之间都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都不一样。只有充分尊重

这种差异性,才能促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当

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一定水准上存有扼杀学生学习自主性与

主动发现知识的弊端。高校课堂教学应逐渐从知识灌输地转变为能够

有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和动手实践水平的基地。高等教育亟须创

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结构,建立课前学生通过视频、博客、文献预习,课堂师生互动,课外小组

研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将自主学习与培养创

新实践水平相结合。

3.借力教育信息化,创新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信息

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学习方式与环境带来

巨大变化。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依托教材,这种授课渠道更新周

期过长,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当前极快的知识更新速度,有效传递

最新学科前沿信息。教育信息化通过营造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

信息化学习环境,搭建有效的网络视频课程系统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所以,如何高效利用教育信息化这个方式促动学

生学习,日益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渠道。高

等学校应要求广大教师持续结合本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即时

更新补充教学内容,还要增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二、依托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持续创新机制,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依

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能够有效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各自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能够将课堂

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与水平的生产、科研实践相互结合,缩短人

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

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界定

不同的功能定位、培养主体与培养内容,形成差异化的产学研合作人

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偏向于强调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将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科研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使其接受更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同时,突出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国内导师和海外导师双导师制,切实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海外联系。相比较来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建立连续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行业与专业培养的紧密结合。

2.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限的学生实践,很难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所以,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通过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提升高校办学水平。高校可根据产学研用结合的特点,积极构建丰富多样的课外创新训练平台。一方面,打造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科竞赛平台,面向广大学生增加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构建开放的创新基地,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模仿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模式,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团队,以真实科研项目为牵引,构建“干中学”的培养路径,将教学、科研、团队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再次,给予学生科研活动充分物质保障。高校每年应设置支持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活动经费,鼓励学生实行科研活动,解除勇于创新实践学生的后顾之忧。

3.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平台。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或者地方高新产业技术园区共建企业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一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装备、人才等全方位服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资源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将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作为实习基地,吸纳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融入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水平。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学生进入企业、行业部门实习的长效机制;其二,明确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对其实行定期评估,保证实习实训的有效性。学科型公司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