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广东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大题参考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点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能动性、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时效性。

劳动力配置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一般有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迁移,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者根据意愿、职业能力的社会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单位和地区的流动方式。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分工和技术转移、产业扩张效应、出口替代效应。

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 :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国家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部门、地区、单位之间调动的制度。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筹安排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进行统一调配的原则是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轻重缓急,保证重点;自力更生,先内后外;专业对口,发挥专长;就近调配。

统包统配具体内容和特点: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单一化的用工形式、低工资高福利、城乡分割、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统包统配的弊端 :待业人员对国家过分依赖、不利于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束缚了就业者积极性、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所需的劳动力。

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人浮于事、人员富余、效率低下、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

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劳动资源充分利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的微观成本 :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心理成本:劳动者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朋好友,为此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

交易成本: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协商谈判所需的资源,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防骗成本。

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劳动对象、能源、劳动手段、工艺、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劳动组织、劳动条件和环境、生活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资源禀赋结构: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好坏、制度政策效率高低,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行为在一定前提下产生,行为随前提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的具体表现:市场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中介发展迅速并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流动范围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劳动力迁移理论中乔根森模型的观点: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的原因在于消费结构变化,农业部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农业剩余是指农产品增长高于人口增长,工资不断上升。

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特点:劳动力总量下降,素质提高,贸易增长,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配置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性、经济性的制约。农业劳动力的规模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决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源开发、城市化建设、劳动者素质提高、缩小收入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

我国城乡劳动力配置方式的演变过程:1949-1957,以市场为主; 1957-1978,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的主要特点: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基础、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离土离乡。

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农村向城镇、向经济发达地区、向第二三产业、向高收入行业转移。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特征:体制二元性/工资双轨/户籍壁垒/劳动力分布特征 /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依据运动学,迁移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促进迁移的力量、阻碍迁移的力量。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

工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的原因:1) 发展战略的影响 2) 技术因素 3) 结构调整因素 4) 劳动力素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流通和服务部门,它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行业垄断特点、从业人员素质、国家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流动性加强;劳动力素质制约产业机构升级;就业结构调整的成本难度加大;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

对第三产业内各行业就业进行弹性分析: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有批发零售、餐饮、房地产、其他服务业。>0.4的有金融保险和社会服务业。>0.2的有交通仓储和电信。0.1以下的有科研、卫生、体育。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加强设施建设、增加投资、深化收费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发展第三产业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多种所有制、结合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民生改革、加强产业监管。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 以及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问题:1. 农业生产率低下; 2. 工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 3. 第三产业发展慢、不均衡; 4. 协调不力,产业雷同。

途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消除制度壁垒、加大教育投资、健全保障体系。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配置特点:三大产业劳动具有统一性。发展必须依据顺序性,依据有限需要和无限需要的辩证法。第三产业劳动是服务性劳动、但服务性劳动并不都是第三产业劳动。第三产业可弹性容纳劳动力。我国劳动力正向第三产业大转移。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不由意志决定,而由消费构成决定。

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竞争和科技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业产品的贸易政策

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户籍制度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培训、教育、社保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除直接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制度外,还有一系列传统体制都排斥这种流动。既然不能获得合法的城市户籍身分,外来人口自然被排斥在这种福利待遇之外。

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工资及收入水平、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工业化进程、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社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