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定位及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定位及优化[摘要] 素质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其内容应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要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优化,也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创新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着手,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定位
一、引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高校大学生,其学习内容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综合人才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几乎成为了全球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经济教育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
美国的“高质量教育”、英国的“绅士教育”、法国“人权教育”、日本“生存能力”等,尽管提法各不相同。
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我国,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及作用,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将“素质教育”思想理论化,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论,素质教育从此在各教育范围内全面展开。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会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等,出版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问题,社会呼唤着新思路,新政策,呼唤更适应社会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
对于未来人才的主体之一,高校理工科大学生而言,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以及社会功利化的思想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体现出了人文修养不足,人生观、价值观功利色彩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的现象,学生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在简
单的卷面分数,工作薪酬的高低等眼前的物质层面上,而对自己今
后长期的人生目标、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不加重视。
这种情况下,针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的基础上,同时引入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而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道德品质是人才形成的内在动力
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素,一个人能不能服务于社
会进而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其本身的道德品质。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
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本质上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
文化育人不容忽视,其关注于知识背后的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3.身心健康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激烈的竞争呼唤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求我们理工科大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现象不断呈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4.实践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新世纪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对于课业压力较重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理工科大学生必须从现有的,相对枯燥的课本中抬头,去寻求自身的突破口。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对未知或已知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心付诸在行动中,自觉自愿的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优化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事
实上,素质教育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并非没有体现,高校中所实行的学分制、选修制、双学位,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内容,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但是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除了专业课之外,理工科大学生往往将精力放在“考证”、“考级”上,思想较为现实,择业择校都带有一定的功利化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1.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即为“德育课”,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重视德育课的教学及发展,抓住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逐步深化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1)将德育课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平台
集合优秀的师资,采取生动感人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注入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分析国际国内,社会家庭的深层次问题,避免生搬硬套、肤浅空洞、言之无物。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团体意识,增强其心理素质,激发其爱国情怀。
(2)将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理念从课堂引导到生活学习中,进行开放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突出实践,积极实践,改变行知脱离的状况,做到“知行统一”。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到课外进行学习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
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到自身的责任,磨练意志,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学校的校园环境对于一个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孟母三迁”为的就是寻找一个优秀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高校,作为现代人才的培养基地,就更有义务有责任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礼让、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高校应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导向性的活动,树立榜样,互帮互助,将这种积极健康的理念沉淀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2.在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通过一些公共选修课来实现,没有具体而系统的教学体系,也缺乏有力的软、硬件条件,而学生对于这类选修课也往往抱着凑学分、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将社会自然和人文发展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进程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还是比较充分的,而学生往往是进入高中或者是面对高考压力时,出现了明显的偏科。
理工科学生从此几乎与人文类学科绝缘。
然而,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才的情操培养,知识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悠悠五千年,所沉积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华夏儿女所应深深
向往的。
高校的学习生活,不应该有壁垒分明的文理分科,理工科学生应该在他们伸手可及的地方,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1)在理工科课堂上,引入人文主义教育,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同时关注所教学科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开发式的学习。
(2)在学校内,开展名家名作或经典著作的传统宣讲及讨论
如邀请名人名家来校演讲,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如论语,诗经,弟子规等)开展讨论学习等。
(3)建立健全图书馆馆藏
图书馆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学生在学校内的第二课堂,高校需建立全面的馆藏资源,从网络到藏书,方便学生查阅学习。
(4)课程设置合理性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课业压力要比其他专业重的多,很多学生在专业科学习之后,已经没有或者缺乏精力去吸收其他(例如人文类的)知识。
当然,对于理工科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首先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可一味的偏科,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采取考察,或者是社会实践的形式,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学大纲中有意识的添加人文内容,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3.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工科大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够真正体现所学东西的真实魅力。
而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又是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的融合过程的,而高校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最好平台。
工厂实习、社会实践,甚至是小小的实验室试验都是实践检验理论的途径,理工科大学生一方面要抓紧机会实践,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实践,尽一切能力及机会,增加这种实践的可能。
其次,创新是实践的升华,只有实践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会迸出创新的火花。
哈弗大学校长普西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而我们大学生在有了创造的经验之后,也会感叹,创造使我们产生了积极、主动去学习的欲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高校组织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不能流于表面,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导向性,要将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所有学生身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践创新不是一个标志性的口号,必须有实际的作为和成绩。
4.建立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由此而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从教师处着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身需具备创新的能力,创新性的老师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有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观,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因而,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将会带动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一个这样的队伍的形成,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在教课的同时,应努力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离开课堂,走向社会。
通过各种横向纵向的交流,积累实际案例,了解社会行情,明确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教师上课的内容才能更丰富多彩,更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2)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目前的理工本科院校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一般仅仅局限于课堂,而真正与教师之间的专业性探讨往往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能逐步实现。
而这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种时间与机会的浪费,高校老师,应该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包括专业上的沟通,给予本科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践。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除了出色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主动性外,另外还体现在一种“伯乐”式的教课方式上,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善于用“伯乐”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将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5.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评价体系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具体与实质性的一环。
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因而,建立合理的大学
生素质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在很多理工科高校中,评价体系往往采取数字上的直接体现,而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都以各种方式具体化在某个分数上,以分数的高低来体现学生的优秀程度。
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已经经过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实践总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尽管具体、直观,但是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并不是单单是卷面分数能够体现的,这就犹如一个博士毕业的数学专业学生仍然可能算错100以内加减法一样。
在美国,高校招收学生,导师推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被录取,而在我国部分城市,某些中小的基础教育学校,也开始展开非笔试形式的录取方式,尽管这种方式还在尝试阶段,但仍然是一种评价方式的进步。
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如果能更多的体现“人为”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分数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体现,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扣分制”,学生哪一点做的不好,扣分,哪一点做的好,得分而不加分。
其实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奖励制为什么就不能实行呢?“分票”就是一种典型的奖励制形式,教师以奖励的形式,对积极参加的学生给予分数上的奖励,将考试有机的融入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让每个学生都具有了自愿性。
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如果能够采取一定形式的这种奖励制的评价方式,势必会
给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带来新的活力。
四、结语
总之,理工科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必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找准方向,在准确定位的同时,不断优化,切切实实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赵素云,赵志川.对中外素质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5):24.
[3]李俊,刘智运.构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31(6):493.
[4]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
[5]张薇.21世纪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庄寿强.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本文为2008年江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