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
【女子篇】
唐朝的女子十分爱美,尤其是上层贵族以及宫中的女子。因此,唐朝流行于市井的时尚,都是从宫中流传开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宫中的嫔妃、皇族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一、妆容
一般妇女面部化妆是搽白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为底,显得皮肤白皙细嫩,两腮涂胭脂红,搽胭脂后白里透红,使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一)花钿、额黄、面靥
1、花钿
她们在眉间贴花钿,俗称“花子”,亦称为面花、贴花,是贴在脸上、眉间的小装饰,所谓“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在唐代,花钿的样式颇多,有菱形、圆形、月形。
各种美丽的花钿,如下:
在唐朝制作花钿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箔、鱼鳞、茶油花饼等,以梅花最为多见。而以蜻蜓翅膀最为特别。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参考百度
2、额黄
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额黄是在额头涂上黄粉。这种黄粉应该是以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涂抹在额头成为风尚,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蔚为时代风尚。
唐朝诗人笔下将涂黄称为“粉蝶蜂黄”之美。李商隐诗云:“何处拂胸资粉蝶,几时额黄籍蜂黄。”黄装可涂于额头、眉间、眉上。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
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
3、面靥
面靥是用丹红或墨色在脸颊上点痣状圆点,或钱状、星形的一种流行化妆方式。面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面靥不仅是当时仕女追求美的化妆,还有迷信的成分在内。如“旧言妇人在草蓐亡者,以墨点其面,不尔,则不利后人。”
(二)发式
唐代妇女都是留一头乌丝长发(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是不会轻易剪发的,男子最多也只是修理一下边发,还得看黄历选日期才行)。头发梳妆绾结主要有鬟和髻两大类。在这两类中又有许多样式。
1、鬟
从年龄阶段上分,年轻未婚女子梳理的发式多为鬟。鬟是把头发梳理挽结成中空的环形,形状有高、低、短、双、单、圆、垂等多种鬟式。以双鬟垂髻为例:将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据传这种发式在战国时已有,唐代还把它示为未婚女子的标志。
双鬟一般是两边各一,但在唐壁画中也有同心双鬟,高达尺余,衬托出高贵典雅风范。唐仕女双鬟图:
而低鬟则多为侍女、丫鬟、婢女,也有单鬟或双鬟,双鬟只是盘绾梳在两边。人们根据发式形状称“丫鬟”、“丫髻”,当时也称为“鸦鬟”、“鸦髻”。后世称服侍小姐的小侍女称丫鬟就此发展而来。
2、髻
成年成婚后便梳绾为髻。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梳理比较麻烦,还需要内衬骨架定型,一般是官宦家仕女、富家小姐、宫女所梳,显示出高贵典雅风范。
成年妇女一般梳为发髻,发髻即发结,唐代时许多绾在头顶或侧面,与后世绾在脑后有区别。
唐朝妇女的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侧髻、近香髻、祥云髻、凌虚髻、归秦髻、愁来髻、八鬟髻、九真髻、翻荷髻、坐愁髻、飞髻、百合髻、交心髻、长乐髻、花髻、凤髻、囚髻、慵来髻、圆锥髻、抛家髻(把我能找到的都找到了)等。从历史典籍记载以及唐人诗文中所见,唐朝发髻名堂极其多。很多式样今天根本无法知晓,有些则能从发髻名称上做出一些判断。
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
半翻髻:
云朵髻: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云朵髻:
还有一种唐朝流行的飞仙髻和凌云髻:
孔雀开屏髻: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
网上有两种孔雀开屏髻:
其1:
其2:
PS:这两种孔雀开屏髻的区别在于束在头上的发鬟紧密程度,可以仔细看图,图1比较紧凑,图2比较松散。
双环望仙髻: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
螺髻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
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
螺髻分为单螺和双螺:
峨髻。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仕女峨髻图: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杨妃所好义髻,以铁丝加发编织成。另有一种义髻以薄木制成髻
式,上面缀以珠宝或放以彩画,称为“木髻”。其他:
高椎髻(左)和抛家髻(右):
唐朝惊雀式发型:
到了唐末五代时,妇女的发髻奇饰化妆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后蜀的“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堕然。更施朱粉,号醉妆,国人皆效之。”而蜀末年“妇女竟治发为高髻”,一时从宫中到民间都很流行,并美其名曰“朝天髻”。不久,蜀灭亡。
朝天髻: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
(三)点唇
点唇就是同现代妇女化妆一样用唇膏涂嘴唇。一般都是涂成朱红色,或绯红、紫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