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特点综述
摘要: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本文主要是从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神经机制
前言: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的再现。

传统上, 记忆测量法多为回忆和再认等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既往经历的任务,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1985 年Schacter 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

虽然到目前为此,对于内隐记忆仍然有许多的不解之谜,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令人鼓舞的。

本文主要是从内隐记忆的生理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1.内隐记忆的生物学机制
当代记忆研究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是在记忆系统和基本的大脑解剖结构间建立联结。

1.1额叶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许多额叶损伤的疾病模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隐记忆损害。

如Brunfaut(1)等的研究发现, Korsakoff综合征患者不仅表现出再认和线索回忆等外显障碍, 而且在自由联想等概念记忆性内隐记忆任务时也存在障碍, 但在词干补笔、词辨认等知觉性记忆任务表现正常。

1.2枕叶及梭状回、视觉及听觉皮质与内隐记忆,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Gabrie li(2)等报道,右侧枕叶损伤的患者出现了对单词的视觉知觉启动障碍, 而其外显记忆保存完好。

W agner(3)等枕叶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其视觉启动效应受损, 而其熟悉再认却保存完好。

这些研究证据均提示右侧枕叶可能参与了知觉性记忆的加工。

1.3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

Fay(4)等的ERP研究发现,在执行内隐任务时, 顶枕部位正电位最明显; Pa ller(5)等发现,在词语外形相关的知觉启动任务时, 在枕叶和顶叶电极诱导出一个正性波, 而在外显再认时相关电位较广泛。

这提示枕叶可能参与了知觉性记忆的加工。

但由于ERP的空间定位较广, 参与内隐加工的具体成分还不清楚。

1.4 内侧颞叶及海马系统与内隐记忆。

一直以来, 内侧颞叶及海马系统被认为是外显记忆的核心脑区。

内侧颞叶或是海马损伤的患者, 在自由回忆和再认等外显测试时明显异常。

同时神经
影像学研究发现, 在做外显记忆测试任务时这些相关脑区会显示出激活的增加。

而在这些脑
区损害患者的内隐记忆却保存完好。

包括内侧颞叶萎缩的A lzheimer病( AD )患者也表现为外显和内隐的分离。

在内侧颞叶切除的患者也发现其在EM 测试时明显异常, 而内隐记忆却相对保留。

而最近的一些研究提示, 海马内侧颞叶可能与特定的内隐记忆的加工有关(6)。

1.5内隐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Schacter等在对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研究后提出, 在内隐记忆加工时皮质激活减低的两种机制。

知觉性内隐记忆主要是通过对暴露的刺激的“锐化”或“调谐”作用, 相关的脑区位于后部如顶枕叶及颞叶后部和梭状回等。

2 内隐记忆的特点
2.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中显示出的特点(7)
2.1.1内隐记忆的年龄特点
外显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外显记忆却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王湘和程灶火(8)综合研究显示: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内隐记忆的发展要早于外显记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从幼儿到老年,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

2.1.2内隐记忆存储时间的特点
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退役消退较慢。

内隐记忆在时间历程中是存在遗忘的,遗忘的程度与延时是长度在整体上成正相关;内隐记忆在一个较长时程中能够保持;
2.1.3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的影响
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此外学习编码时的主义状态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很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2 内隐记忆的特点又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下内隐记忆的不同领域来进行比较探讨,包括知觉性内隐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两类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以及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

知觉性内隐记忆还有个体差异不显著性、生物适应性的特点,在大脑机制上具有顽强的抗损伤性,而且知觉性内隐记忆主要依赖于枕叶,可能与额叶、颞叶、基底核有关。

此外知觉性内隐记忆有贮存密度高,传递速度快,稳定性强等特点(9.10)。

从编码、脑损伤、功能性脑成像、发展四个角度来阐述内隐记忆的特点可以发现(1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自动加工记忆具有编码阶段的非完全自动化、选择性受损、脑定位特殊性、年龄独立性等特点。

无论是概念性内隐记忆还是直接和间接测验中的自动加工记忆,都受到材料加工水平和注意状态的影响,表明它们的编码阶段具有非完全自动化的特点。

3.总结
简单的对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 且加工方式可以有多种,有比外显记忆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

参与知觉性内隐记忆加工的脑区有枕叶、颞枕交界区、双侧梭状回、右颞上回、双侧颞上沟等脑区,而前额叶、双侧额下回、梭状回等脑区可能与概念性内隐记忆加工有关。

而其特点在十多个方面不同于外显记忆:加工水平、注意状态、年龄、刺激呈现时间和记忆负荷量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却影响了外显记忆;感觉通道的改变、保持时间和材料知觉特点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大,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干扰和系列位置特点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小,而对外显记忆却很大等(12)。

结合知觉性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可以看到,内隐记忆的一般特点是年龄独立性和提取的自动化。

而知觉性内隐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概念驱动间接测验中的自动加工记忆或再认中自动加工记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也就是说,内隐记忆既存在一般性,又存在特殊性。

(1)Brunfaut E, dYdewalle G. N europsychologia, 1996, 34: 1143.
(2)Gab riel i J, Fleischm an D, KeaneM, et a.l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 6: 76.
(3)W agner AD, Stebbins GT, Masciari F, et a.l Cortex, 1998, 34: 493.
(4)Fay S, Pouthas V, RagotR, eta.lNeuroreport, 2005, 16: 1169.
(5)Paller KA, G rossM. N europsychologia, 1998, 36: 559.
(6)DelVecchio N, Liporace J, NeiM, et al Epilepsia, 2004, 45: 1124.
(7)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 2004 (6)694
(8)内隐记忆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意义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73-76
(9)杨治良,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1993 ,16 (3) :138 - 144
(10)杨治良,叶阁蔚.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II) :任务分离和反应倾向. 心理学报,1995 ,1 :1 - 8
(11)内隐记忆中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2004
(12)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 记忆心理学(第二版)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43 - 351
(13)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22~828
(14)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心理科学2007 ,30 (4) :998 - 1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