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把”字句教学
文学院对外汉语罗乐莲200921331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相关学者对“把”字句教学的研究早已有之,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了“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当今对外汉语教材中针对“把”字句教学的设置可能引起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并试图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语法体系中提出在句法结构以外的意义表达标准。应用新近的“后方法时代”教学原则,以七个步骤贯彻于“把”字句教学中。
关键词:“把”字句;教学现状;语法体系;“后方法时代”
一、“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把”字句都是汉语本体研究中的热点,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中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把”字句是汉语中交常见的一种句式,具有明显的汉语特色。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据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全面了解和把握“把”字句的教学研究现状。
(一)“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由结构向认知的发展
提起“把”字句,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快速浮现出它的三个特征:宾语的明确性;动词形式上的非光感性、语义上的及物性;句式语义上的处置性。然而,这只是在理论上的汉语本体研究,从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组成“把”字句的每个成分所需符合的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没有十分可行的操作性,而应用在教学实践上的成效也并不理想。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用公式让学生掌握“把”字句的构句规则,即“施事主语+把+受事宾语+动词+其他成分”。这种侧重于语法结构的阐释被大多数老师所使用。
“把”字句是独具汉语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式,参照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难以找到相匹配的句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句式空缺现象。利用“把”字句的特点对句式的空缺进行翻译、解释和意义具体化,是消除空缺的一种主要手段。句式的使用是这一手段的具体应用,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越来越多的特例出现,削减了“施事主语+把+受事宾语+动词+其他成分”这一结构的阐释力度。本体研究的缺陷自然也成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人们所关注的难点。进来,认知语言学在汉语研究领域得到相当的发展。更多的学者把目光转向认知语言学的方向,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中,寻找到最契合于两个相关学科的联结点。如张旺熹就曾在语段中分析了“把字结构”,并注意到了语用分析,总结出了语用规律。王有芬也认为应描述生成“把”字结构的思维过程,强调语境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把”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研究成果,开拓了研究视野。
(二)“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设置
对“把”字句独特构句形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24年,时至今日已有接近90年的历史,然而人们把它作为焦点研究的热情仍未消退。传统的研究更注重于“把”字句的本体研究,从语法意义、语义特征等方面着手,研究仔细深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这与整个对外汉语研究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下面是有关学者对新中国三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数据统计(以十年为一段):
198x 199x 200x
一、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123 359 382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45 610 806
(一)分阶段教学研究 6 39 31
(二)分课型教学研究51 179 211
(三)分国(族)别教学研究 4 31 38
(四)语言要素教学研究84 361 526
三、对外汉语习得研究16 139 318
四、汉外对比研究29 149 132
五、对外汉语教材研究45 111 165
六、对外汉语教材史研究 3 22 25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是起步最早,研究最为充分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近些年由陆俭明等人的倡导下,研究成果增多。相比而言,基于应用视角的本体研究,即从教学实践考虑的教学研究则较为薄弱。反映在具体的“把”字句教学研究,则表现为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出发探讨“把”字句的很少见。脱离教学实践本生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更多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起步较晚,80年代后教材建设快速发展。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日趋重视,2000年后就有165篇。而对外汉语教材史的研究也考试逐步形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于这种研究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把”字句的设置往往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和语法特征上,对语义、语法、句法层面的讲解和练习都非常充分。在教材中一般会以4到8个学时来完成“把”字句的学习。“把”字句作为学界普遍认定的教学难点,2课、8学时的集中教学方式的成效难以被认可。针对于“把”字句这种空缺的句式,理应将空缺意识引入到教材的编写中,有系统、有计划地预测、引导,适当地补充一定的文化意义元素。凸显“把”字句教学的层次性,按不同的难易程度加以区别排序。在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学习阶段,恰当地补充、引导,循序渐进,由少积多,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适合留学生学习使用的“把”字句系统。
二、语法体系中的“把”字句教学
邢福义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做的精确描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两属性、三要素。学科以汉语为主,以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两属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的内在机制,编织成学科的自身系统。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成型,有赖于两属性、三要素的有效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从予以角度探索语法规则系统始于房玉清的《实用汉语语法》。房玉清在文章中概括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法——数量范畴、动态范畴、时空范畴和语义范畴。《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则试图将教学大纲分为语法大纲、功能大纲和情景大纲,并由其偏重于语法大纲和功能大纲的分工和协作。“努力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条件和环境等几个角度来对同一个语法项目进行描写。”可遵循“表达意念——句法结构——语义——语用——正误对比”的思路编写一部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把”字句教学中,以意义表达为标准,通常会选取三类句子:表达动作行为目的;表达请求、目的和愿望;使事物发生位移或改变状态。这是除了简单从结构功能上(“施事主语+把+受事宾语+动词+其他成分”)加以阐述外,至今为止,在认知研究角度出现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意义表达的标准较结构形式的标准更简洁易懂,有助于加深理解。这种方法以意义为出发点,紧扣意义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吸取语言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成果,系统归纳研究成果。作为汉语独有的“把”字句,其中必然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认知规律。学习语言,不仅仅要掌握这门语言的结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这种语言的思维能力。
三、“后方法时代”对“把”字句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要求构建了一种更为理想的教学法,从而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