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非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作用
摘要:非言语标志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起着主导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非言语标志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举足轻重。
非言语标志的交际功能及其功能的实现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案例说明了非言语标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障碍;同时浅析了人们塑造个人形象时应注意非言语标志的几个重要方面;现代人需要融入多元文化社会之中,因此必须学会通过非言语标志来接受异国或异族文化差异。
关键词:非言语标志;交际功能;跨文化;文化差异
一概论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说话实施各种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说话时,说话者很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这一理论构成了现代语言学中的新枝——语用学(Pragmatic)-研究中的最重要理论。
同时也奠定了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的理论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途径有两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前者是人们最熟悉的学科,它是众多语言学家多年以来一直在追逐和探究的对象,而且富有成效,我们所经历过的学校语言学习阶段就是最好的例证;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
”事实上,这两种交际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特定情况下,后者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曾提出一个公式:即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得出,93%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方式转达的,而语言行为只占7%。
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则表明,“人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高达93%”。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流的方式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决不可小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言语交际呢?
从广义上来说,非言语交际就是指“所有言语交际之外的交际行为”。
具体可解释为:在传播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 sender/receiver)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传播的所有标志( symbols)。
这些标志所存在的形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常见的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姿势、接触、空间等。
它们存在于口头英语中,也存在于书面英语里,还存在于交际环境中。
人们在发出言语信息时往往会伴随着某种形式的非语言标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信息者通常都会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辨别或领会非言语的信息标志,从而理解信息发出者的真正意图。
有例为证:
在商务环境中,客户听完产品介绍后,笑容满面地说“Great!”,然后坐下来要求看样品,可见客户对该产品产生了兴趣;如果客户语调怪异、双眉紧锁地说“Great!”,然后开始闭目养神,不难看出客户对该产品流露出来的那种失望情绪。
此例中接受信息者通过非言语标志——视觉(笑容满面、双眉紧锁)和听觉(语调怪异)做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或判断。
可见非言语信息对接受信息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接受信息者的判断也往往基于他们所观察到的非言语标志。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这正是因为人们在判断时,总是将行为这一非言语标志当作辨别说话人表现其真正意图的准则而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相抵触时,人们大都会相信后者而非前者”。
试问,你的男友嘴里说爱你,可是他的眼睛却总是游离在你身后或身旁的女生身上,你会相信他真心爱你吗?
二非言语交际功能的实现
事实上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言语信息的强化功能、对抗功能、替代功能以及调控功能上。
下面通过一些事例来看看这些功能是怎样实现的。
(一)强化功能的实现
你是一位经理,你在向你的下属交代工作时,用红色的笔将p所谓替代功能,即不用言语信息,而是完全用非言语来表示说话人的意
图。
比如咬牙切齿表示无比仇恨,紧攥拳头表示愤怒之极,捶胸顿足表示懊悔不已,不停地敲打手中的签字笔或时立时坐表示不耐烦或不安,摇头或点头,表示反对或赞成。
(四)调控功能的实现
人们常利用非言语标志来调节或控制说话人和受话者之间的口头交流。
这些调控信息大都在人们想要说话时、或想要他人继续说话时或想终止谈话时发出的。
例如你从他人手中接过话筒,意味着你有话说,或准备发言;在他人说话之际,你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是在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但如果你在不停地查看手表,或将手中的公文包扣起来,那你是在明示对方:“谈话该结束了。
”一般情况下,谈话即被终止。
即调控功能产生了效力,
三非言语标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何谓跨文化交流(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简单说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体系的个人及组织、国家等社会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
跨文化交流也即同源文化交流的变体。
跨文化交流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信息相互交换中不同符号(或标志)系统的信息相互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透过现代语言学中历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发现跨文化交流通常以如下几种方式进行:1.种族间的交流(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即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分属不同人种的交流,如亚洲人和非洲人之间的交流。
2.民族间的交流(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即虽属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如中国的汉民族和新疆维吾尔族人之间的交流。
3.国际间的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即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政府之间的交流,常指外交和宣传领域的交流,它常常是跨种族、跨民族的交流。
4.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即使在同一民族内,因地域、历史、职业、教育、宗教信仰、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文化上也有差异。
如湖南人与广东人、北京人与上海人、城市人与乡下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企业与消费者、天主教徒与佛教徒等之间的交流。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跨文化交流呢?诚如前文所述,就是通过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手段来实现的。
非语言标志——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时间空间、目光暗示、触摸行为、语音语调、穿着打扮、环境布置和其它装饰等等——作为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信息传递的手段,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如果A国文化的人们在对B国文化了解之后,与B国文化进行交际时,就能注意使用B 国文化的非言语表达方式,这样他们不但容易被B国的人们所接受,而且还会倍受B国人们的青睐。
反之就会障碍重重,处处碰壁”。
下
面透过几个案例来证实这一点。
案例1: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星光大道”节目,其中不乏老外的参加。
每当这些老外穿着唐装,唱着京腔,走着台步出现在舞台上时,中国的观众无不为之感动而叫“好!”。
这是因为他们善用了非言语标志表现出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中国人见之自然会流露出一种亲切而友好的感情。
案例2:某一德国化装品公司与美国的一家化装品制造公司成功合并,美方公司总部设在California州的Yorba Linda市。
Lii Sa May 在该公司工作了近10年之久。
工作勤奋,业绩显著,深得上司赏识,现为部门经理。
其顶头上司是新上任的德国人Han.s Max。
他们的会面定于星期五,地点:总公司会议厅。
在美方公司,星期五是他们的休闲日,可以穿便服。
所以I丘sa特意挑选了一条漂亮的便装前去赴会。
由于交通堵塞,迟到了5分钟赶到会场,此时会议室大门紧闭。
她敲开门走进去,但见所有的德国同事穿着公公整整的商务套装,坐在会议桌旁开会。
“Goodmorning, Hans It´nice Lomeet you. I’m LiSa May”,I.isa将手优雅地伸向上司Han.s Max,微笑着说。
“Nice Lomeet you.”,Han.s迟疑地站起身,毫无表情地回应了一声就坐下去了,接着大手一挥,问大家:“Where have wecome?”这种冷酷无情的漠视,使I丘sa -时感到无地自容。
因此认为德国人冷漠无礼、不通人情,难以交往,感到非常失望和懊恼。
她不知道在德国的文化中,人的社会地位、职务等级区别十分讲究;在守时方面,比起英国人的
守时观念,德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穿着上,从来也是一丝不苟。
案例3:传说当年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先生访问美国,当他走下飞机时,曾用双手举过头顶并紧握在一起的动作向到机场欢迎的群众表示致意,谁知这一举动令在场的美国人怒火中烧,从而激起了美国人民抗苏的情绪。
赫鲁晓夫先生显然不知道在美国文化中,他的这一举动是拳击赛场上获胜方常用来表示胜利的姿态。
他的善意被美国人误解为“美国人被击败了”。
上述案例证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阻碍人们用非语言行为表达真正意图的障碍来源于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习焉不察,而对异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却过分敏锐和戒心。
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这种障碍或许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交流得以消除。
例如,英美国家的人特别注重交谈时目光的对视,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规则。
而中国人则尽量避免目光的频繁接触,因为中国人往往将移开自己的目光当作是谦恭和对他人的尊重,而将太多的目光接触视为卑贱或对他人的不礼貌。
可是在英美人的眼里,中国人所发出的这种非言语信息常被认为是不诚实和缺乏信心。
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
如在接受他人礼物时,认为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小瞧他人的不敬行为。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意味着对他人的不信任。
“中国人喜欢保持沉默,也常常爱以沉默对待你,拒绝回答你的问题……英语国家的人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中国人要牢记在心的是,在英语国家的人当中沉默是宝贵的,但它是对儿童在成人面前的态度而言的。
在成人之间,无论如何文不对题,只要听清了问题就必须做出回答,因为听到提问后保持沉默,显然是对对方的蔑视。
宁可说一句‘我不想告诉你,,也比沉默不语强”。
四用非言语标志塑造个人形象
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标志塑造个人形象是必然的结果——非正即邪、非善即恶。
当你心中自问:“我在他人的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其实就是在审视自己的形象。
人的形象往往基于如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自信( confidence)
人们常说“再也没有谁能比你更了解自己!”正是因为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人们常用你的自信程度来评价你的工作能力。
如果你给人们的感觉是“信心十足”或“非常自信”,人们就会认为你真是个能人,从而提高人们对你的信任度。
但要注意掌握好表达自信的纬度,因为过分的自信会对你的形象造成损害。
如果你的非言语标志表现出高傲、固执或无所不知,人们会觉得你是个自以为是、华而不实者,因此人们就有可能对你做出不利的回应,如质疑你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或完成某种工作的真正能力。
显然这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你能力的信任
度。
但如果你的非言语标志表现出“我连自己都信不过”,那么就别指望他人会信任你了。
比如你在交谈中声音和双手都在颤抖、大汗淋漓、答非所问、沉默寡言——这些非言语标志充分暴露了你缺乏自信而导致的紧张状态。
(二)亲和( friendliness)
亲和是树立正面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你发出非言语信息,表明你对他人的支持、帮助和友善的态度时,你就会在他人心目中树立起助人为乐、为人亲和的正面形象。
你待人慷慨大方、热忱愉悦、和蔼可亲,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三)热情( enthuyiasm)
你特有的热情形象,犹如一面魔镜,能即时将你与他人区别开来。
但是热情也有真假之分。
真正的热情是富有感染力的。
当你热情洋溢地表达你的意思时,人们会感觉到你的热情,从而为之感到精神振奋。
微笑、舒眉、眼露光泽都是传达热情信息的非言语标志。
(四)诚信( sincerity)
诚实守信是树立正面形象的关键。
要想获得他人信任,首先得让人感觉你的忠诚可靠。
然而这可不是一时能做到的,正如“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需要时间。
坦诚相交所发出的非言语信息是诚实。
不过,要证实这一点,接受信息者需要时间来观察。
如果你的言行不一
致,人们将会视你为不守信者,反之亦然。
(五)仪表( appearance)
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衣着讲究的人要比衣着不讲究的人更具有社交欲望的人格魅力。
因此,就形象的建立来说,你的仪表亦是至关重要的。
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
你的着装有助于建立好第一印象,可以说,它是你整体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要切记: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所谓衣着讲究,指的是衣着整洁、选料和服饰搭配等有品味;此外,适当的饮食、休闲,持之以恒的身体锻炼是成功保持具有吸引力体魄的关键。
(六)体势(body actions)
体行是非言语交际过程中用以判断他人信心度的非言语标志。
其中最常见的是眼触( eye contact)和姿势(poyLure)。
人们称“眼睛是心灵之窗”,这是不无道理的。
眼触,作为最重要的非言语标志之一,使用得当,就能发出具有赞赏、鼓励、忠诚、自信等非言语信息。
否则就会发出缺乏自信、虚弱、恐惧、乏味、不诚实等非言语信息。
显然这些信息会对你的形象大为不利。
“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有效的眼触可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或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度。
在小组式的交流中,盯住每个人的眼,将眼触持续足够的时间,使每个人都能感到你是在与每个人进行面对面的
交谈。
在众多的场合,务必要使所有在场的人感觉得到了你的关注,而不是被忽视。
”
这里所提到的姿势,其实就是指人的坐姿与站姿。
姿势,这种非言语标志往往用以传递人的信心程度。
不良的姿势可能发出的是胆怯、懒惰、紧张等信息,因此要想建立起正面的自我形象,坐立都应该自然,而不是僵直、也不是背驼腰弯、萎靡不振。
由此可见,个人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非言语标志所决定的。
因此正确运用非言语标志是建立正面形象的基本保证。
五结语
正是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属性,所以,我们说人类表达情感的非语言行为既有人类的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一双重性构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语言都是其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这自然成为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障碍的重要成因。
相关研究表明跨文化传播有三种模式:“跨文化传播的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认知模式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模式”。
这三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意义深远而重大。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跨文化传播。
无论在什么国度,由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企业或工作团队随处可见。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处事的方式、概念、社会结构方式和决策方式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要想使自己能真正融入这种多元文化社会之中,就必须学会通过非言语标志来接受异国或异族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 83.
[3]薛振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8).
[4]杨启宁,窦卫霖,商务交际英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5]毕继万,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 91.
[6]蔡营营,试论跨文化传播中的非语言行为障碍[EBj
OL].[2005- 03 - 07]http://www. ddcbxj. comjAr“ cle/ShowArticle.as p? ArticleID= 401,
[7]常燕荣,论跨文化的三种模式[EB/OL].[2003 - 0608] http://. cn jArticle_PrinLasp? Arti cleID=50067.
[8]黄卫星,言语交际的三个层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