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行业的生存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碱行业的生存现状

金融危机致使纯碱市场从全盛期一下子跌入低谷。罗杰·佩奇麦克拉(Roger Pechey)(该文作者)在对前段时间的行情进行回顾之后表示,目前市场正处于恢复阶段,在此期间,纯碱供应领域可能会经历一场痛苦的重组风暴。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纯碱市场发生重大变故。所有的市场因素彻底改变,更令人担忧的是,危机的阴影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需求大幅度下滑,相应地,价格暴跌,商业格局被重新划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纯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供应紧俏状态。一夜之间,行情急转直下,产品供给严重饱和,现在整个行业正处在这种转型后的大环境中。

目前的形势给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市场供需回归平衡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前,纯碱企业可能面临痛苦的重组抉择。

1 金融危机之前

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纯碱市场就偏离先前的稳定状态,变得过热。纯碱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以至于许多客户不得不向外地生产商寻求帮助。

努力多半以失败告终,客户被迫削减储备,或者使他们的工厂低负荷运转。

相应地,纯碱价格飙升,达到历史新高。在某些现货交易市场上,纯碱的市场参考价格超过400美元/吨,该价位是几年前纯碱价格的2

到3倍。即使那些已经签订了长期合同的客户也发现,纯碱价格上涨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而在不久之前,纯碱企业还挣扎在破产的边缘。

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市场过热。其中需求方面,中国、印度、东欧和南美近几年需求旺盛。

尤其是中国,自从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纯碱消费量都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而在印度,经济领域迅速自由化,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些有利因素都促进了建筑业和汽车领域的平稳发展。

东欧也正逐步从苏联解体后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许多前苏联国家每年的需求增长率都稳定在4%~8%之间。

在南美洲,许多大国已经摆脱了“繁荣——破产——繁荣”的怪圈,这种循环往往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波动。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青睐。外来资金大量涌入,用于建设国际化玻璃企业。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洗涤剂、化学品等其他消费品生产企业。

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缓解了产能过剩问题。而在此之前,产能过剩使得纯碱价格低迷,生产企业挣扎在破产的边缘。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形势好转,但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地区的纯碱企业并没有大肆扩产。

在20世纪90年代,整个纯碱行业步履蹒跚。那时纯碱需求量被估计过高,最终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生产企业被迫减负荷生产或停产。许多企业金融危机前不久才恢复生产,还有的停产后就没再开工,即

使是许多大型企业,也由于产能持续过剩而倒闭或濒临破产边缘。1.1中国存在变数

西方纯碱企业在扩产方面表现得比较谨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猜不透中国纯碱企业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根据以往经验,中国纯碱企业的行为令人难以预料,甚至有悖常理。而这些举措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其影响远远超出亚洲范围,波及到整个世界。中国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及消费国。2008年,中国的产量接近1900万吨,而在2000年时却还只有800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1%。

但是,中国生产的纯碱绝大多数用于国内消费(与美国形成强烈反差,美国2008年的产量只有1100万吨,而用于国内消费的却少于600万吨)。

不过,除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国内需求以外,中国的纯碱生产商也在谋求更大的海外市场份额:2008年,中国向海外出口200多万吨纯碱。其中,绝大多数销往亚洲地区,而此前的亚洲市场则被美国生产商——美国天然纯碱有限公司占据着。

有时,为了抢占被美国盘踞的东南亚市场,中国生产企业也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但是,这样做的话,就必须先将纯碱囤积到港口,难免加大了其受美国市场上纯碱价格波动影响的概率(美国市场上纯碱的价格对世界纯碱市场有重大影响)。

1.2美国市场紧俏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纯碱出口国,仅2008年一年就出口近540

万吨。然而,市场上巨大垄断优势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高额运输费。纯碱出口运输业要求分享高达45%的利润,这使得生产企业在扩产方面显得非常谨慎。

据观测,美国纯碱企业通常采取保守的扩产方式来维持利润。疯狂的扩产使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价格下跌,企业没有利润可言,这正是他们所极力避免的。

因此,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久,世界各地的纯碱生产规模在长达五至十年的时间内并没有明显增长,只有中国除外。

生产规模上的保守主义使得世界各地的纯碱供应紧俏。2007年全球平均开工率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上半年的开工率达到96%左右,与化工业正常的开工率相比明显偏高。如果需求上扬,即使是轻微地增长,恐怕也没有剩余的产能来填补。供需极度平衡对危机前纯碱价格的迅猛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纯碱生产也遭遇成本上涨的冲击。纯碱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因此,能源价格的上涨沉重打击了纯碱行业,尤其是那些采用索尔维氨碱法和侯氏联碱法工艺流程的企业。这两种合成法在北美以外的地区被广泛应用。

尽管成本有所上涨,但全世界纯碱企业的营利额却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值。需求持续旺盛,价格不断飙升,使得许多大型企业加大了原有的生产计划。虽然个别企业决定退出纯碱领域,却有更多的生产商开始考虑扩产。

而且,企业的大规模扩产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投资氛围,吸引着大

量资金流向工业领域。这种现象在印度体现得尤为明显。

1.3印度大肆扩产

得益于繁荣的印度市场,印度大型纯碱生产企业获利颇丰。他们乘胜追击,力争使自己成为世界纯碱市场上的佼佼者。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塔塔化工有限公司(Tata Chemicals Ltd),它首先兼并了英国布伦纳莱德股份公司(Brunner Mond Plc),然后又收购了美国通用化工公司(General Chemical),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布伦纳莱德公司在欧洲拥有大约130万吨/年合成碱的产能。此外,基于肯尼亚马加迪湖的天然碱矿,该公司天然碱的产能为70万吨/年。通用化工公司依托天然碱矿,拥有250万吨/年的产能。

通过兼并和收购,塔塔公司的总产能达到550万吨/年,成为全世界仅次于比利时苏威公司的第二大纯碱生产商。

多元经营的日化企业——印度尼尔玛日化公司(Nirma Ltd)的表现也很活跃。首先是它的国内竞争对手——索拉什特拉化工公司(Saurashtra Chemicals),然后是美国的瑟尔斯谷矿产公司(Searles Valley Minerals),后者拥有130万吨/年天然碱的生产能力。

在较短的时间里,印度纯碱企业就掌控了全球15%~20%的纯碱生产能力。

总的来说,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久,纯碱企业的前途似乎如此光明,令所有的人都津津乐道。全世界纯碱需求量以前所未有的每年5%的速度增长,相应地,价格不断被刷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